我就是一家創業公司
2016-05-16 18:12 創業公司 運營 自己
把自己當成一家創業公司來領導和管理,從零開始一點點建立出品牌、夯實各方面的能力,聽起來是不是很酷?
黑馬說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自我更替、反省與進步,一個公司每天也在進行著戰略、業務、財務、人才、品牌等各方面的運營與維持,二者在成長中都經歷著相似的不斷犯錯與不斷修正的過程。
如果把你這個人當成一個創業公司來運營與管理,不斷建立自己的品牌與領導力,聽起來是不是很酷?下面是李奕關於《The Startup of You》的讀後感,或許她的感悟對正準備或正在創業中的你有所幫助。
文|李奕
都說創業不易,但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自我更替、創新、進步。縱向梳理一下自己的發展脈絡,將自己當做一套解決方案、一個產品來看待,花5分鐘時間,給你發現有趣的事兒。
我記得幾年前看過一本書,叫做《The Startup of You》,作者是Reid Hoffman,LinkedIn創始人。
書中的具體內容我記不得了,但是全書最重要的概念卻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一句話來說,就是:把你自己當成一個創業公司來運營和管理。
大部分人都想在自我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遠,但擁有一套完整的成長思維體系的人並不多。
我很喜歡Reid Hoffman的比喻,原因是把個人成長比喻為創業公司的成長,其實是一個非常好記並且容易理解的思維模式。
這年頭不管做啥都說需要領導力。實際上培養領導力的第一步,在我看來應該是領導自己。
把自己當成一家創業公司來領導和管理,從零開始一點點建立出品牌、夯實各方面的能力,聽起來是不是很酷?
那麼問題來了:這間由你組成的創業公司裡,到底有哪些部分呢?
1、CEO — 負責戰略和目標制定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執行長
一個創業公司在最初的階段,最需要明確自己要做的是什麼。CEO的職責就是制定目標並作出相應的戰略安排。
換到個人發展上,道理也是一樣。
你的目標是什麼?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分別是什麼?
舉例:
我自己來說,超長期目標 (以人生為長度的話) 是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最大化自己的幸福感和快樂。短期目標是在畢業後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
再舉例:
你的長期目標可能是成為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短期目標可能是堅持健身。
無論是實現長期目標還是短期目標,我們都需要戰略和計劃。
還是用例子來說話:
短期目標是健身瘦十斤,計劃就是每天的鍛鍊和食譜。
長期目標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戰略就是讓自己被優秀的人環繞,計劃就是主動去結識這些人。
根據你的每一個不同的目標,你都可以制定相應的戰略和計劃,這就是創業公司裡CEO的工作。
2、CTO — 負責培養技能和實力
CTO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術官
創業圈有一句笑話「萬事俱備,只差個CTO了」,意思是創業公司往往有很好的想法,卻缺乏能真正把想法付諸實施的技術人才(比如會開發app的程式設計師)。
擺到個人身上這句話也是適用的:你往往空有遠大志向(CEO的工作),卻沒有能夠實現這些理想的具體技能(CTO的工作)。
把自己當作一個CTO,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我需要哪些技能,如何去培養?
這裡有正反兩種思維方式,都用得著。
1)正面是目標在前,技能在後。
舉例:
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建築師,那你需要培養建築和設計的才能。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名會計師,那你可能需要考到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大部分創業公司就是這樣,先有一個目標(比如開一家有風格的咖啡廳)然後再去尋找各方面的人才(咖啡廳需要一個收錢的,一個會做咖啡的,一個懂裝修的,等等)。
2)反面則是技能在前,目標在後。
也就是說,先考慮一下你已經有了哪些方面的技能,然後找到最適合你的技能的職業和人生目標。
比如你會西班牙語,又特別喜歡旅行,擅長與人溝通,那你可以考慮當一名西語口譯,在不同的國家工作。如果你善於寫作,又懂一些設計,可以去當一名編輯。
其實很多公司就是這樣開始的。一夥好兄弟,畢業之後想聚在一起幹點啥,那就想想每個人能貢獻點啥唄。你有錢,你可以投資;你會燒飯,你可以做廚子;你會吹牛,你來可以做市場營銷——嘿,我們可以一起開個火鍋店哎!(怎麼想到了火鍋英雄…)
既然已經在講技能了,索性多扯兩句。
在我看來,各種技能可以分成兩類:硬技能 (hard skills)和軟技能(soft skills)。
硬技能包括:會說某種外語,能熟練運用幾門程式語言,能Photoshop,能設計網頁,有會計師資格證,廚藝高超,會拍照…等等
軟技能則沒有那麼容易被第一眼認出來,往往是需要你自己發掘的。
比如:你是不是特別擅於跟人溝通,和誰都能第一時間成為朋友?你是不是對細節特別執著,文章裡錯了一個標點符合都能挑出來?你是不是一個特別棒的聆聽者?
做一個出色的CTO,你必須能夠:
認清你現有的硬技能和軟技能;
意識到你還需要哪些硬技能和軟技能,並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
3、CFO — 負責創造和打理財富
CFO (Chief Financial Officer)財務長
二十歲以前錢都是伸手向爸媽要,二十歲以後經濟獨立。邁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收支,並且開始有意識地儲蓄和投資。
就如同創業公司需要一個CFO來拉投資和理財,為了生活,你也需要把錢放在一個未必首要,但是重要的位置。
如果你還沒有這些習慣,建議你
① 下載一個記帳app,養成記帳習慣
② 管理好名下所有信用卡,定時還款
③ 每月收入中劃出固定的一部分用於儲蓄,不做月光族
同時,如果錢真的是一個問題,作為CFO你的任務之一就是去開源節流,想一想:
我還有哪些賺錢的機會?(做兼職、做代購?給人寫稿?)
我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省錢?(少出門聚餐、少買買買?)
雖然錢是身外之物,但是我們都知道沒有錢萬萬不行。我個人的理念是開源要大於節流,畢竟你不可能一直壓縮生活質量,但是如何去創造更多財富,應該是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會有的追求。
就如一個創業公司的CFO,首要任務也是去拉更多的投資,創造更多利潤,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會通過裁員來減少開支。
所以讓你的CFO配合好CTO,多思考:如何用我已有的技能來創造更多的財富?說不定生活中有很多機會都是被你忽略的!
4、CPO — 負責擴寬和管理人脈
CPO (Chief People Officer)首席人才官
在一個創業公司裡,CPO或者人力資源總監當然是那個管員工的。但對你來說,CPO也是管人,只不過管理的是你的人脈。
找工作的時候總是被強調要建立人際網絡,和校友聊,和教授聊,才能找到各種機會。其實生活也差不多,你的人際網絡決定了你每天得到的信息,決定了你如何利用休閒時間,甚至決定了你的下一份工作。
有一句話叫做「你是身邊五個人的平均值」,說的就是朋友圈的重要性。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個個才華橫溢(我覺得我的朋友們都是,哈哈)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和專業,對你也是一種激勵。我是深深相信要讓自己被正能量包圍的!
人脈管理的另一點是,主動去結識優秀的人。這一點我在開始寫微信公眾號之後深有體會,遇到其他好的作者,我也常常很想去認識,有時候一條留言就成了一段友誼的開始。
社交網絡給我們提供了如此便捷的平臺,還在潛水的你,趕緊去搭訕你的男神/女神吧!
當然了,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沒有人喜歡伸手黨,如果一段關係中你只索取而不回報,這段關係也無法長久。
我會經常把看到的好文章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或者主動介紹實習機會給正在找工作的學弟學妹。舉手之勞,對他人的意義卻可能是非凡的。
所以從今天開始吧,「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5、CMO — 負責建立和推廣個人品牌
CMO (Chief Marketing Officer)首席營銷官
要聊的最後一個職位,就是CMO,管市場營銷的頭頭。
一個初創公司,只有建立起強有力的品牌,再通過市場營銷推廣出去,才能被更多人知道,才會有更多客戶為他的產品和服務買單。
微信的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句話點出了一句真理:作為個人,你也是有品牌的。
雖然我們都不愛給自己和別人打標籤,但沒辦法,很多時候別人記住你,就是因為那些標籤。
比如我可能是那個「特別愛旅行的姑娘」,我的阿根廷朋友是「睡遍全球特別牛的沙發客」。我身邊還有各種「天才程式設計師」「時尚達人」「廚神」。
建立個人品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過你的朋友圈。翻翻你的朋友圈,你是沒事就發兩條自怨自艾的抱怨,還是會轉發有意思的文章然後寫上幾句有價值的評論?你是經常宅在家裡打遊戲,還是會經常嘗試新鮮事物?
在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我們隔三差五發布的朋友圈就成了自己的代言人。除了那些每天能見到你的同事朋友,你的社交網絡中大部分的人或許都是透過朋友圈了解你的動向。
想一想你希望別人眼中的你的標籤是什麼,從現在開始建立一個良好的個人品牌吧。畢竟無論是找工作還是交朋友,某種意義上都是一種自我營銷。而只有有強大品牌支持的自我營銷,才能不廉價。
最後,就像一間創業公司裡,所有在這些CXO職位上的人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讓公司成功發展,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你也必須同時兼顧以上所述的各方面。
簡單總結一下:
當好CEO,設定目標;
當好CTO,培養能力;
當然CFO,負責理財;
當好CPO,管理人脈;
當好CMO,建立品牌。
最後,祝你的「我.com」蒸蒸日上!
[本文作者李奕,轉自李奕在哪兒 (ID:whereisyi)。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注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