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舌頭」雪糕融化後變「果凍」 異型冰棍受追捧,專家提醒購買需謹慎
華龍網訊 (記者 夏帆 通訊員 顏若雯)夏日來臨,重慶街頭的雪糕零售點迅速增多,「綠舌頭」、「笨nana」等異型冰棍受到不少年輕人的追捧。但最近,新浪微博上被網友熱轉的「某品牌雪糕放置24小時變膠狀」的帖子,讓市民對雪糕食用安全發出了質疑。
真有不能融化的雪糕嗎?5月15日下午,記者購買了三種冷飲進行了實驗。
「綠舌頭」韌性超強
記者購買了「綠舌頭雪糕」、「小雪生雪糕」和「老冰棍」三款冷飲。
從外表上看,「小雪生」、「老冰棍」和普通冰棍並無區別,但明確標示使用了食用膠的「綠舌頭」,形似伸出的舌頭,韌性極強,幾經翻轉都不能折斷。
隨後,記者將其都去掉包裝紙,分別放在一次性紙杯中,置於室外。
三小時後,記者發現,「小雪生」和「老冰棍」都融化成液體,「綠舌頭」卻變成了一塊類似果凍的膠狀物,杯底只有少量綠色液體。
記者查看了幾款冰棍包裝中的「配料表」發現,「綠舌頭」中含有7種食品添加劑,包括檸檬酸、增稠劑、食用香精、檸檬酸鈉、焦糖色、檸檬黃和亮藍;「小雪生」含有單甘油脂肪酸脂、羧甲基纖維素鈉、瓜爾膠、焦糖色等10種食品添加劑;「老冰棍」則沒有標明食品添加劑的種類。
不過,這三種冷飲從標示來看並不算食品添加劑特別多的。記者調查發現,在市場上同樣受歡迎的巧克力雪糕「巧樂滋」則含有包括乳化劑、人工色素、增稠劑等20餘種食品添加劑。
少吃食品添加劑多的冷飲
類似像「綠舌頭」這樣不會融化的雪糕,添加劑是否超標,對人體健康有無影響呢?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不同類別的冰棍、雪糕在溶化後出現不同的變化屬正常情況,特別是雪糕,加入增稠劑、變性澱粉、卡拉膠等食品添加劑後融化,一般不可能只剩一灘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
「這些添加劑的作用主要是用於雪糕塑性和改善口感,並沒有什麼營養價值,如果在國家規定的行業標準之內,也不會危害人體健康。」國家級營養師、食品添加劑專家陳渝說。不過,她依然建議消費者儘量少食用添加劑多的冷飲。
被質疑的另一款外形酷似香蕉的異型雪糕「笨nana」,其生產商——雀巢公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其所含的食品添加劑均在我國相關食品衛生條例允許使用的範圍內。」
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我國對部分食品添加劑規定了最大使用量,而其包裝中並未標註用量,因此,是否超標還有待進一步鑑定。
儘管異型冰棍、雪糕是否安全還未有定論,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市面上「綠舌頭」等異型冰棍、雪糕十分熱賣。對此,重慶醫科大學營養保健研究所專家趙勁梅提醒市民,在購買夏日解暑冷飲時,不要盲目追崇「亮麗」的外表,「希望相關質監部門對市面上的冰棍、雪糕檢驗結果進行公示,讓大家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