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津找準「成南新中心,創新公園城」的發展定位和「築景、成勢、聚人」的建設理念,以「超級綠葉」作為公園城市總體架構,令產業發展和公園城市建設無縫結合。新津,「城市無處不公園」的願景正在成為現實。
供圖/中共成都市新津區委宣傳部
如果要為今日新津畫個像,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匡曉明一定會選擇畫上一片樹葉。這當然不是任意一片普通的樹葉,作為新津公園城市規劃總顧問,匡曉明為新津精心設計了「超級綠葉」作為公園城市總體架構,其中,山水溼地自然本底是超級綠葉的生態基底,津津綠道網絡體系是超級綠葉的脈絡肌理,「一心(津津城市綠心)三城(牧山商旅城、五津水韻城、岷江創新城)五鎮(農博小鎮、文博小鎮、漁博小鎮、休閒小鎮、花韻小鎮)」是種在超級綠葉裡的城市組團,所有新津人是組成這片超級綠葉生生不息的命運共同體,而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無疑是超級綠葉的生命動力。
如果說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是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那麼,產業功能集聚無疑是公園城市建設的動力來源,「公園城市建設不僅需要高品質空間,也需要強大的產業支撐,『超級綠葉』的生命動力應該從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中來。基於此,我們才能理解公園城市和產業功能區的關係。」在這種思路指導下,這片超級綠葉之上建立起四個產業功能區,它們分別是天府智能製造產業園、天府農業博覽園、梨花溪文化旅遊區、天府牧馬山國際商旅區,四個產業功能區覆蓋了新津縣域面積的 97.6%。
一方面,要在產業功能區建設中融入公園城市的新要求,匡曉明認為:「比如,新津在天府智能製造產業園中建設了天府明珠公園,這是個很好的實踐。這個公園有坡地,有湖面,有休閒運動場景、歷史人文內涵植入,改變了傳統工業園生、冷、硬的形象,營造了『在公園裡生活,在花園中辦公』的人城產融合場景。在另兩個分別以『農博+』『旅遊 +』為核心構建的產業功能區,更應以公園城市要求,植入創新場景、休閒場景和消費場景。」天府智能製造產業園是公園城市的創新表達,天府農業博覽園是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梨花溪文化旅遊區是公園城市的文創表達,天府牧馬山國際商旅區則是公園城市的數字孿生表達,如是,產業發展和公園城市建設便無縫結合。
供圖/中共成都市新津區委宣傳部
另一方面,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大力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城市才會聚集經濟活力,擁有充足的稅收。只有有了雄厚的產業支撐,才能為市民提供大量的城市公共服務產品。「我們要為市民提供『推門見公園』的公共服務,但這遠遠不夠,還要提供高質量的教育、醫療和體育服務。只有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壯大新津產業規模,才能把公園城市建設落到實處,才能把生產、生活與生態融合好,才能把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化作現實。」
不止新津如此。隨著城市發展路徑從生產邏輯轉向生活邏輯,國內外許多城市紛紛開展由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轉型的建設,走上了一條向都市型產業社區、城產人文融合發展的蝶變之路,打造完善公共空間、公共設施配套,實現產業轉型和城市環境雙提升。
所謂產業社區,是指以都市型產業為動力,在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製造業高端環節和科技型企業集聚的基礎上,使都市化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產業發展相融合,產業形態與自然城市生態相協調、宜商與宜居環境共生、經濟繁榮與社會和諧相統一的社會經濟形態。
作為產業功能區內以產業功能為主導的產城融合社區,還有承載著成都人的生產、生活、生態需要的都市型產業社區,將如何塑造未來城市的新形態呢?一葉窺全貌,新津以產業社區建設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與實踐,為成都的都市化產業社區探索,貢獻出了一個「超級樣板」。
PART 01
「三生」相疊 「人城產」共生
新津鄉村振興實踐賦予「田園生活」全新意涵
PART 02
智慧之城
新津全面進入產業轉型升級、城市擴能提質的歷史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