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暖氣充足的購物廣場,古代南京人怎麼度過漫漫長冬?
現代的你如果頭腦中冒出這種想法,一定要打住!
不熬夜、不近視、不脫髮的古人,在娛樂這條道路上已將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比我們還會玩,不信你往下瞧。
「撲克」太流行:南唐周氏制定「葉子戲」規則
現代人一到閒暇便打撲克牌,而古人領先了我們千年去嘗鮮。關於撲克牌的起源,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紙牌遊戲「葉子戲」,其因與葉子大小相同而得名。
同昌公主是首位通宵玩「葉子戲被」記入史料的狂熱粉。《同昌公主傳》中記載唐懿宗女兒同昌公主嫁給韋氏後,以紅琉璃盛放夜明珠光輝滿室,便與韋家人通宵暢玩「葉子戲」。
及至南唐,這股熱潮仍然不減。
《內人雙陸圖》
圖片來源於畫手:焦響樂
宋代史學家鄭樵的《通略志》中記載,南唐後主李煜的妃子周氏所撰寫的《擊蒙小葉子格一卷》為紙牌遊戲制定了規則,此外《南唐書》中還記錄周氏在唐代葉子戲的基礎上又編撰了《金葉子格》,開創全新的遊戲方式。
「葉子戲」這項遊戲已深入宮闈漸成潮流,在時間的變遷中,「葉子戲」產生了分支,一支演變為「骨牌」,另一支發展成「打馬牌」,到明清時期被稱作「馬吊牌」,麻將的雛形誕生了。
宋代,「打馬」遊戲非常時興,後宮嬪妃無不以此為樂,甚至到了「敗家」上癮的地步,曾有詩人作詩「終朝打馬為娛樂,不顧頻輸萬億錢」調侃。
「葉子戲」的資深上癮女孩當數李清照,她創作了《打馬圖序》、《打馬賦》、《打馬圖經》等作品為「葉子戲」打call。
明代流行「女足」:文人小哥哥偏愛小姐姐蹴鞠英姿
寒冬臘月,除了炙熱的空調外,運動帶來的溫暖亦是不二法寶。
三國時期,小姐姐吸引周瑜的方式是「曲有誤周郎顧」,到了明代,吸引小哥哥的方式升級了——蹴鞠。
蹴鞠作為足球的前身,在明代,成為「女足」一員得到異性青睞並不是天方夜譚。
《蹴鞠圖》
圖片來源於畫手:焦響樂
明代女子蹴鞠十分時髦,若你走在古代南京的街頭、宅院,不時會聽見女子銀鈴般的笑聲,上至宮廷嬪妃下至市井百姓皆以此為樂。
女子蹴鞠分為有球門與無球門這兩種形式,其中以無球門的白打蹴鞠為多,技法達幾十種之多,並且白打蹴鞠有單人與多人形式。單人白打蹴鞠可用足、肩、背、頭等多個部位接觸球體,使之「繞身不墮」。
《明宣宗行樂圖》(部分)
圖片來源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牢抓時代話語權的文人喜歡自己踢,更偏愛看女子蹴鞠之飄逸、瀟灑姿態,明代還留存著大量與之相關的文學描述。
明星「編劇」李漁便在《美人千態詞》中大肆讚美:「幾回踢罷嬌無語,恨殺長安美少年。」赤裸裸地吐露出「會踢球的女生最美」的心聲。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封建社會,女子能夠參加這樣大尺度的運動實在罕見,但蹴鞠便是其中的例外,社會不僅有著崇尚女子蹴鞠的風氣,甚至還出現了專職女蹴鞠藝人,成為富貴之家追求娛樂的方式之一,但隨著後期對蹴鞠的打壓,該運動也漸漸淹沒於歷史荒草中。
南京冬季填色遊戲:畫完「九九消寒圖」,春天就來了
現代人迷戀的「秘密花園」填色書,早已成了古人冬季消遣神器。
《金陵歲時記》中便記錄了早期填色書——九九消寒圖。該書記載:「……繪素梅一支(枝),為花八十有一,日染1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即將一張白紙貼於牆上,畫出梅花的枝幹,枝頭綴上未填色的八十一朵花瓣,更有高級玩家配著口訣塗色。
口訣為:「上塗陰天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待到染滿全圖日,寒風消盡吹春風。」
圖片來源於:故宮旗艦店
南京文史學者、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說道:「畫梅的消寒圖有八十一朵花瓣,一般自冬至日後開始填色。每天畫一筆,寫滿八十一天,便可以迎接春天。與此同時,消寒圖的種類繁多,畫圖、寫字、畫圓等形式皆有。」
僅僅是塗色仍顯得寡淡,南京人還將此融於社交活動中。
《金陵歲時記》還記錄南京消寒會的習俗。冬至節氣後,九人相約宴飲,從頭九至九九,每人輪番做一次東道主,文人騷客在聚會增進感情外,飲酒之餘也「兼及韻事」。
待到八十一瓣梅花全部染色成功, 姿態豔麗的《消寒圖》也為冬天畫上圓滿句號。不得不說,古代南京人太會玩了。
(內容來源/紫金山新聞 編輯/唐琳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