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上海卓越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理事長、國內知名公益慈善專家徐本亮老師,為學員夥伴們揭開了《公益項目設計與管理》的面紗,只所以叫「面紗」,是因為絕大多數學員在這方面還是小白,很多夥伴還沒有真正做過公益項目。
做好公益項目記得32字訣
徐本亮開篇就講到做好公益項目的32個字:了解需求,確定項目;目標導向,制定計劃;獲取資源,精心實施;過程監測,做好評估。
這32個字是個完整的項目服務鏈,對於任何社會問題,講求需求導向,但在需求評估方面,公益機構容易對目標對象不清,弄清需求再寫項目書,確定目標和衡量指標,籌資後要精心實施,遵守項目設定,完成評估,並能取得成果。
做公益必須知道「三大客戶」
在談到「需求導向」時,徐老師拋出了「客戶」的概念,這個太重要了。對於社會組織而言有三類客戶:主要客戶,指通過組織的工作使其生活得以改善的人,其實就是項目的核心服務對象;支持客戶指志願者、會員、合作夥伴、資金提供者、政府、員工和其他需要滿足的人,這裡很明確指出,即使是資助方也屬於支持客戶;潛在客戶指那些確實需要某種服務,並渴望得到這種服務,但目前還沒有成為被服務對象的客戶。
明確了三大客戶,徐老師經驗說,在設計公益項目時,要遵循「四一」原則,即一個項目就針對一個主要客戶,解決一個問題,取得一個成果。
搞清晰這仨問題再動筆
了解了這些,對於科學開發設計好公益項目還不夠,徐老師說,在做項目設計前必須認真思考並準確回答的三個問題:1、項目要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2、項目的主要客戶(直接受益人)是誰?3、項目要滿足他們什麼樣的需求?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價值?
如果再具體化的話,切記「5W+1H」,Why?——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項目?Whom?項目的服務對象(主要客戶)是誰?Which?項目要滿足客戶什麼需求?What?項目目標是什麼,如何衡量?How?項目如何實施?
這其中,What最關鍵,只有明確了目標,才有可能產生有效的成果,而實踐中,多數組織把重要放在了How上。
項目設計易犯的「通病」
徐本亮老師說,做公益項目一定要有一種注重成果的心態,在做項目前一定要想明白項目的成果是什麼。
徐老師舉例說,在現實服務中,大多數公益組織「把活動當項目」「把產出當成果」。政府花了不少錢,但社會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服務對象沒有受益或受益不多。
機構沒有做項目的能力、不會做正確的事情,一旦失去政府埋單,無力從其他渠道獲得資金,影響機構持續發展。同時,也會影響政府職能轉移。
好公益項目叫SMART
對於如何評定什麼是好公益項目,徐本亮給出了五句話:
簡單易懂Simple、結果可測Measureable、力能所及Achievable、符合利益Relavent、有時間限制Time Frame,五句話首個字母組成「smart」,翻譯是「聰明」的意思。
項目成果是通過服務對象體現的,項目成果要由服務對象的變化和受益來反映,衡量項目成果必須有一個可量化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