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部動畫會讓我們流下淚水——千與千尋

2020-12-22 bigfun的小火汁

文丨星野喵0ww@bigfun社區

即使過去了那麼多年,我至今依舊記得《千與千尋》曾給我帶來的震撼。記得它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奧斯卡」獎與「金熊獎」的動畫電影,也記得是它帶我走進了日本動畫這個美妙的世界。

所以直到現在,我還是認為《千與千尋》這部片子折射出的社會意義和人性高度是如今很多泛濫的市場電影所不能比擬的。

當然,《千與千尋》的評論文章很多,但是評價的最好的或許是作為本片編劇兼導演的宮崎駿本人。他這樣說道「我們固然早已過了當初幼稚的時光,但不是一樣保有記憶嗎?過去的夢想還是能夠在那些支撐著社會的成人身上找到,如果你也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在10歲女孩的身上,那你的幻想也一定是真實的。」

宮崎駿這段話雖然簡短,但是細細品味,其實也揭示了觀眾們為什麼能夠從《千與千尋》這部作品裡尋求到感動的原因。

所以這篇文章下面的內容,我們就一起來簡單聊一聊這個話題。

總體而言,貫穿《千與千尋》的主題其實很明確,就是將天真爛漫的孩子和逐利貪婪的父母進行顯而易見的對比。所以在故事裡,千尋和父母誤入「八百萬神明」存在的世界後,家人禁不起誘惑最終變成了「豬」。但千尋卻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最終還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將父母救了出來,與此同時尋找到「小白」這樣一個真愛。

宮崎駿採用這個特殊的故事內核並不是異想天開,他其實是想藉此暗示上世紀80到90年代日本社會現狀。

那個時候整個島國正處於「泡沫經濟」時期,社會被蒙上了一層虛幻的欣欣向榮的夢境。人們也是鶯歌燕舞,紙醉金迷,全然沒有感受到危機: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失業浪潮和即將到來的生存壓力。

這些現實就和《千與千尋》裡,千尋父母剛來到奇幻小鎮時一樣,全然不知危險正悄悄來臨,只是覺得萬事萬物都是美好的,自己只要安心享樂就可以。

但這個事情本身也很奇怪,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要冷靜的做出思考,就會發現在我們現存的世界裡,哪裡會有那麼多的便宜隨便任人侵佔。首先今朝有酒今朝醉,那麼明天要怎麼辦呢?其次,不勞動者不得食是恆古不變的道理,天天沉溺在紙醉金迷當中,又怎麼能為自己找到立足之地呢?

然而,當時的人們卻完全沒有思考到這些,無論他們學歷高低,地位大小,都仿佛是魔怔了一般,任憑社會上那種頹廢的風氣所擺布。

不過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人們一旦從學校走出,就會因為種種經歷,很容易屈服於社會上的各種規則,會丟失掉自己從兒時就存在的是非善惡觀念,會被社會磨平稜角,享受於它帶來的追名逐利的感覺,最終淹沒在人群之中,隨波逐流。

所以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在觀看《千與千尋》時,就會產生一種設身處地的代入感。因為大家明白,作為一個2001年在日本公映的動畫電影,去年被中國引進後,依舊收穫了大量觀眾的稱讚。說到底,只是作為觀眾的我們在這18年當中成長為了大人,面臨著自己內心曾經保持的純真,卻因為工作,因為生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逐漸開始被消磨,被扭曲,甚至不自覺的開始欣賞於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危險。

就如同動畫中千尋的父母那樣,醜陋不堪。

而這種失去本心,失去曾經兒時純真內心的的表現,又不會因為我們進入社會的時間越久,導致被遺忘。反倒來說,我們會漸漸的將這些埋藏在內心最深處,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想起。畢竟純潔的東西是會被人們一輩子欣賞的,而社會上那些浮躁的風氣,每個人只是不得不遵從,其實內心是排斥的。

所以一旦我們帶著這些感覺來看《千與千尋》,千尋父母那種由於貪婪做出的種種表現,肯定會先勾起我們邁入社會後,被社會同化的各種反思,會通過他人的行為投射到自己身上。

之後再看到千尋作為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但是她的視角卻可以很容易的明辨是非,不會被故事裡那虛幻般的小鎮所控制,不會渾渾噩噩,放浪形骸,不會心安理得紙醉金迷,佔那些不該佔的便宜。她知道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只能依靠自己的雙手來獲得,她也知道對待所有人要真誠,不能厚此薄彼,帶有色眼鏡。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幼兒園裡老師們教導大家的人性品格,但是若干年之後,我們卻只能藉助動畫中千尋的種種行為,再次挖掘出來。如此來說,又怎麼不會引發我們對於過去美好的思念,懷念那個時候自己的善良,周圍的人也不會充斥著各種爾虞我詐,懷念著自己簡單純潔的夢想,遇事不平血氣方剛的精神。

而這些思念一旦過多,就會喚起我們埋藏在心底曾經擁有的本真。之後再對比現在,人云亦云,唯唯諾諾的狀態,於是現實與記憶裡的落差感迸發出現,自然就會讓我們產生出悲痛,難過,惋惜,進而厭惡於現在,感動懷念起千尋的生活,其實也就是折射的每一個觀眾自己童年時的樣貌。

所以宮崎駿才說「固然我們早已過了幼稚的時光,但不是一樣保有記憶嗎?」

當然,千尋通過這樣的方式觸發了我們第一層次的悲傷和感動後,進一步的共鳴也就呼之欲出了。

大家既然認可《千與千尋》中那個奇幻的小鎮是我們現實社會的縮影,而千尋身上固有的單純,是我們曾經擁有但是現在遺失掉的本心,那麼千尋的種種行為和她的精神,則更能夠成為我們傾慕的對象。

千尋是故事中女主角的名字,但是值得說明的是,這裡的「尋」也可以作為動詞。因為「千」同樣可以指女主角------這是她和父母誤入奇幻小鎮後,被管理者湯婆婆僱傭,強行修改掉的名字。

這樣來說,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方向解讀「千尋」這個詞,其實是指女主角在尋找一個相當珍貴的東西。

因為觀看過《千與千尋》的朋友都知道,千尋被湯婆婆改名後,就一直在尋找著兩個事物:一個是自己曾經的記憶。另外一個則是,如何將變成豬的父母恢復原貌,並且順利離開小鎮的方式。

只是這兩項需要完成的工作,僅僅通過文字,作為觀眾的我們也能感受到困難程度之高。畢竟千尋只是一個小孩子,和那些能夠使用超能力的傢伙相比也顯得太微不足道了。

所以作為動詞的「尋」,其實更多體現的是苦難,折磨和憑藉著人力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但是千尋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她沒有選擇逃避,沒有認為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難以完成的問題,而是選擇咬牙堅持下來,鼓足勇氣直面挫折。為此,當觀眾從動畫裡看到這些的時候,就會利用劇情不自覺的先和自己做出對比,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大多數時候大家不是在選擇逃避,就是考慮有沒有輕而易舉的捷徑來「彎道超車」,並不會思考如何直面它們,戰勝它們。

所以當我們看到比自己小那麼多的千尋,都願意攀登幾乎不可能的山峰,這份勇氣自然鼓舞著我們的內心,也使我們對她多了一份敬佩。

更重要的是,因為觀看這部作品的觀眾們,可能也處於人生的低谷。為此,大家會不會因為受到她行為的感染,受到她精神的激勵,進而給自己內心打入一針強心劑,會考慮到沒有什麼困難是戰勝不了的,只要自己肯努力,願意去解決,去堅持,終究會贏來美好的結局。

一旦我們認識到這些,也就會被這部作品裡不斷釋放的積極的,善意的信號所打動。畢竟當今世界裡,不是經常搞出一些「小確幸」的概念,就是提倡於「喪」文化。長此以往,大家必然會被搞的心情低落,焦躁不安。為此,《千與千尋》的出現就如同一場春雨般,灌溉進了我們被社會折磨以至死灰的內心,讓那顆曾經熱血跳動的心臟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此基礎之上,也就傳達了這部片子的終極主題:夢想!

如果一個人僅僅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但是如果不能一直堅守心中的夢想,那麼最後也會跌入失敗的深淵。

在動畫中,全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回到現實世界裡就是千尋的夢想,所以這個女孩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著夢想展開,並且一步步的實現。

但是對於現實裡的我們呢?大家是不是也曾經有著夢想。

比如說,參加一個樂隊,成為一個畫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心愛的女孩子出去遊玩。

但是這些夢想在漫長的人生中又漸漸的被遺失,被淡忘,最後只能成為一聲嘆息。

所以當我們看到千尋實現了她的夢想後,我們會不會為她高興,為她激動,並且也激發了我們對於那些遺失夢想的懷念,或者再喚起我們內心想要重新實現夢想的共鳴呢?

這又讓我想起了宮崎駿,他的成就,他的經歷。在整個世界的影像歷史裡,動畫僅僅是作為第七藝術電影的一個分支,所以長久以來因為人們固有的偏見,在大眾印象裡一直沒有獲得很高的藝術地位。

但是宮崎駿卻沒有因此放棄過,他與他的同事,通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學習,創作,最後將《千與千尋》推到了凌駕於許多電影之上的高度。而這一點歸根結底也是他和許多日本動畫人一樣,一直堅持著那最初的夢想沒有放棄。

所以最後,正如這部作品裡的臺詞「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即使暫時想不起來,但永遠不會被放棄。」

為此,只要我們鼓起勇氣,勇往直前,最後都會贏來屬於自己的曙光。

相關焦點

  • 總有一部動畫會讓我們流下真摯淚水:遊戲人生·零
    畢竟在動畫裡,與我們一樣的人類就如同地面上爬行的螞蟻般,被隨意碾壓。而動畫中大量的畫面也並沒有一筆帶過這些,而是細緻入微的給觀眾表現出來,這樣來說我們的內心,就會在劇中人類苟延殘喘,直面死亡的畫面刺激下,變得脆弱起來。大家應該有這樣一種感覺,平日裡再無所謂,冷漠的人走進那些人類遭受疾病,災害記錄的博物館裡,也會變得沉默。
  • 我們與《千與千尋》的8個回憶
    有人評價,就在這種小細節中,宮崎駿的十歲小女孩真的使我們信服——她是十歲的小女孩。宮崎駿說:「我要拍一部給10歲孩子看的動畫。」所以,他畫的也是一整代日本90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寬鬆世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路摔過來的。曾經,爸媽會把你抱起來。孩子們常常在溫暖中誤以為,這種保護會伴隨一生一世。可他們又哪裡會預見,自己總有一天要學會爬起,否則珍視的一切都會消失,再也撿不回來……2.
  • 一組《千與千尋》的高清壁紙,讓我們回味起當年這部動畫的精緻!
    《千與千尋》這部動漫是很多人的時代的經典,宮崎駿當年的這部動漫創下了當年動畫電影的神話,他本人也因為這一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獎,在很多年後,宮崎駿談到這一部動畫的時候,只是用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概括:「他只不過是我所有的動畫當中的一部,也是我的孩子之一!」
  • 《千與千尋》:我們,終會重逢
    一提到動畫電影,不能不提的是宮崎駿;提到宮崎駿,不能不提的是《千與千尋》。《千與千尋》在國內上映了。它是唯一一部同時斬獲奧斯卡與柏林金熊獎的動畫電影,在豆瓣上,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107 萬人為它打出了9.3 的高分是宮崎駿作品中評分最高的一部。
  • 數據解讀《千與千尋》《玩具總動員4》:追捧經典動畫誰的情懷在飛
    上周末開始,兩部主打「情懷」的引進動畫片同日上映,一部是2001年的日本動畫《千與千尋》,一部是好萊塢最新動畫續集《玩具總動員4》。截至6月27日,兩部上映七天的「情懷」作品給出的成績差距較大,《千與千尋》票房達到2.9億,《玩具總動員4》卻只有1.3億,老動畫《千與千尋》是續集新作《玩具總動員4》票房的一倍還多。
  • 宮崎駿人物誌:《千與千尋》為什麼能獲獎?宮崎駿在用動畫救國!
    《千與千尋》這部作品無論是對宮崎駿、對吉卜力動畫,還是對日本來說它的意義都非常重大,因為這並不只是一部普通的動畫,作為動畫的同時也對社會和經濟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對看過的人的心理也會產生一定影響,以至於在動畫史上被奧斯卡提名為最佳長篇動畫。
  • 《千與千尋》:一部治癒原生家庭創傷,教我們如何教養孩子動畫
    ——《千與千尋》再看《千與千尋》,才真的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部經典的動畫從2001年上映至今,將近20年的時間,它在豆瓣的評分都在9以上居高不下,甚至一度高達9.6分。第一次看《千與千尋》,只看到一個女孩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夢境,就像《愛麗絲奇遇記》那樣,以為只是一個小女孩做了一場夢。
  • 鬼滅之刃劇場版動畫破榜單紀錄近在咫尺,《千與千尋》出手了
    然而在此節骨眼之上,東寶於本日舉辦的發布會宣布了將今年6月至8月重映後的《千與千尋》票房數據,納入總票房之中,這也意味著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的票房成績將由原先的308億日元提升為
  • 中國動畫《好極了》入圍柏林 破《千與千尋》紀錄
    《好極了》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  當地時間1月20日,第67屆柏林電影節公布了今年的主競賽單元入圍片單,中國動畫長片《好極了》(英文名這是中國動畫長片第一次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坎城、柏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也是繼宮崎駿《千與千尋》之後,新世紀第二次有亞洲動畫電影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  電影《好極了》是由劉健自編自導、耗時3年時間獨立完成的動畫長篇電影。導演劉健的第一部動畫長片《刺痛我》曾獲得包括義大利城堡動畫電影節在內的多個國際大獎。
  • 一部電影解說-《千與千尋》不要吃太胖哦,會被殺掉的!
    我是一部小編。這幾天的娛樂圈話題太沉重了,小編今天給大家講的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影片《千與千尋》。希望大家即使在冬天,也要每天保持向上的積極性。《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導演的影片中較為出眾的一部。千尋是一個善良、依賴父母的小女孩。在一次與父母一起驅車前往新家的路上,進入了一個神秘隧道,神秘隧道通往的是一個詭異的中世紀小鎮。
  • 《千與千尋》上調日本總票房
    宮崎駿執導的經典動畫名作《千與千尋》2001年在日本上映,累計收穫票房308億日元(約19.4億元),穩坐日本票房冠軍至今。 而在日前,該片發行方東寶將《千與千尋》的票房上調至316億8000萬日元(約19.9億元),原因是加上了2020年6月至8月期間,該片在日本重映的票房成績。
  • 同為「頂流」情懷動畫IP,《玩具總動員4》是如何輸給《千與千尋》的?
    此次《玩具總動員4》又有新角色登場:一個由女孩邦妮親手用叉子和鐵絲擰出來的玩具「叉叉」,遊樂場氣槍店搞笑毛絨二人組達鴨和兔哥,加拿大機車型男「公爵」等等,這幾位新角色跟胡迪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自我身份的認同。當然,最終一切都回歸到了電影想要表達的本質所在。至此,《玩具總動員》系列也擺脫了「兒童動畫片」的身份,成為一部面向大眾、全年齡段的動畫電影。
  • 豆瓣top250~6 |《千與千尋》(2001)
    本片是宮崎駿大師的集大成之作,作為一部動畫片,本片在第52屆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成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的動畫作品。這既是對動畫的肯定,也是對宮崎長久以來作品中蘊含著的對於人類生命終極關懷的創作核心的肯定。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千與千尋》小說版
    《千與千尋》是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獻給曾經有過10歲和即將進入10歲的觀眾的一部影片,它以現代的日本社會作為舞臺,講述了10歲的小女孩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世界中經歷了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過程後,終於回到了人類世界的故事。
  • 《千與千尋》告訴我們,保持善良和純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動畫電影看似是給孩子們看的,可成年人在其中也能看出許多的道理。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看過許多的動畫片。可我們那時候僅僅只是看一些好看的場面,並不能看懂動畫片裡面的劇情,以及動畫片裡面講述的道理。反倒是我們成年之後,再回過頭看那些動畫,我們更能了解動畫劇情的內容。
  • 宮崎駿《千與千尋》:爸媽,不要吃太胖,會被殺掉!我來救你們!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執導、編劇,柊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配音,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2019年6月21日在中國上映動漫大師宮崎駿,12秒的畫面需要手繪1000多張,一部動漫,70多名工作人員整整畫了17萬幅手繪稿,還不含廢棄的手稿,歷時好幾年才能完成。
  • 關於《千與千尋》的12個小事
    2003年《千與千尋》擊敗迪士尼的《星銀島》《星際寶貝》,擊敗20世紀福克斯的《冰河世紀》,擊敗夢工廠的《小馬王》,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隨後還獲得了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成為全球首部同時獲此殊榮的動畫電影。是歷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電影身份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柏林金熊的動畫作品。
  • 牛在被宰殺時,為何會流下淚水?專家說出了合理的解釋
    ——《騎牛歌》動物是有感情的,這話一點沒錯。但是這也是有條件的,假如說人們僅僅只是為了飼養牲畜來換取錢財,那麼被飼養的動物和人之間存在著感情嗎?在農村有一個常見的景象,當人們準備宰殺飼養的牲畜之時,比如牛羊等,在宰殺之前,牛羊都會流下淚水,讓人看起來十分心疼,那麼這能說明牛羊是通人性的嗎?
  • 《千與千尋》告誡我們不要亂吃東西,不然會變豬!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執導、編劇,柊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配音,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是吉卜力作品中,唯一一個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篇的作品,影片中神奇的想像力和這個偉大的奇幻世界,加上每個鏡頭細緻入微的刻畫,真的可以說是讓人信服而自洽且嘆為觀止。有人會把它理解成為一個單純的少女闖入奇幻世界,並離開的故事。
  • 《千與千尋》背後暗藏的寓意,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
    《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時隔18年後重新上映,而也讓我們有機會在大熒幕上面重溫這部帶著許多人成長的電影。而在今天重新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突然覺得成長是會不會停的列車,而我們也在成長中變得更加的成熟。《千與千尋》於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講述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與父母一同迷失,最後通過尋找,找到來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