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一等人才,做一等學問。」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及上海市人才發展新政,持續推進「人才強校」主戰略,努力建設一支與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各類優秀人才在交大盡顯其才、盡展其能,為學校的事業發展上水平作出重要貢獻。
抓好「頂層設計」,吸引優秀人才;強化「引育並舉」,打造青年人成長成才沃土;加強「分類評價」,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制度環境;完善服務保障,解除人才後顧之憂,積極打造「核心師資隊伍」,人才強校2.0版已重裝推出。
頂級學者雲集,一場「轉型升級」的學術論壇
6月2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首屆「致遠」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開幕式在閔行校區舉行。校黨委書記楊振斌致辭,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副校長奚立峰,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以及有關部門和學院負責同志出席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優秀青年教師代表鄔劍波在會上發言,來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青年學者通過網絡連線同步參會,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主持開幕式。
此次論壇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打破以往由於地理位置不便而不能普及到全世界優秀人才的局限,為全球各地青年人才搭建了平臺,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打造出國際青年學者交流的「新模式」,是對學術論壇形式的一次「轉型升級」,使有才華的學者都有機會「閃耀」。
論壇由校人力資源處(黨委教師工作部)主辦,理、工、生命三大學科的14個院系承辦,聚焦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生物醫學、燃料電池、環境治理等多個領域,與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青年學者共話前沿科技熱點難點問題,分享最新科學研究及實踐成果。
迎接學術「新星」,交大已整裝待發
楊振斌在致辭中表示,百年交大,因圖強而生,因改革而興,因人才而盛。學校持續深化「人才強校」主戰略,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才、聚才和用才。作為體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高水平大學,上海交大珍視地處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優勢,與一流的城市血脈相融、共生互動。上善若水、海納百川,學校始終對全球各地的英才俊傑敞開大門,未來將持續實施青年人才培養「五大計劃」,不斷完善各類支持措施,為青年人才拓寬視野、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發展階梯和平臺。交大將以求賢若渴的精神、愛才敬才的氛圍,竭誠歡迎各位優秀青年學者加盟交大,同上高樓望天涯、齊掛雲帆濟滄海,為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攜手奮鬥!
黃震、奚立峰、毛軍發和研究生院院長王亞光分別就學校的人才政策、公共科研平臺、科研發展布局、研究生教育做了介紹。
上海交大早在2004年就提出「人才強校」主戰略,是全國最早建立長聘體系的高校之一、也是最早實施分類發展改革的高校之一。在人才培育方面,設立培養支持計劃,鼓勵青年人脫穎而出;在支撐服務方面,搭建一流科研平臺,解決青年人才住房、醫療、子女上學等重點關切問題。
近年來交大基礎研究活躍度不斷提升,高水平成果不斷湧現。國際頂級期刊發文常態化,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論文高居全國高校首位;科研經費總量多年保持全國前列,擁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基地和智庫。在空間探索、人工智慧、燃料電池等國家重點工程和經濟發展熱點問題上不斷突破創新,連連佳績。
尖端的科技平臺對科研能起到服務支撐作用,交大現有轉化醫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分析測試中心、超算平臺、AEMD平臺、實驗動物中心等公共科研平臺。它們功能強大、技術先進,能夠面向眾多學科、滿足不同的科研需求,是實踐學科融合、開展交叉研究的重要載體。
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47個、碩士點56個、教育部A類學科25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7個,是全國首批學位授權審核單位。博士生培養質量提升的綜合改革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培養學生的學術志向和創造能力,成效日益增強。
引育並舉,助推科研「雙引擎」
樊春海教授是學校按需設崗、精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進校第二年即成功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分享個人求學以及工作經歷時談到「學科交叉融合始終是我從事學術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大力推動理工交叉、醫工交叉、醫理交叉,促進學科間的多維融貫、產學研結合,是樊春海院士這樣高水平複合型人才的沃土,很多重大創新成果在此誕生。
鄔劍波是學校公開招聘,競爭入職的優秀青年教師,在學校「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支持下,僅用4年時間就破格晉升長聘教職崗位,鄔劍波秉持立德樹人、為國育才的信念,紮根交大、放眼世界,在創新型能源材料領域走得堅定而又自信。
學校完善人才隊伍發展支撐體系,出臺多項人才培養計劃,為青年人才拓寬視野、提升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發展階梯,這使很多像鄔劍波教授這樣「快速成長」的青年才俊不斷湧現。
開幕式後,與會青年學者加入分論壇,參與在線探討與交流。未來,上海交通大學將繼續為海內外優秀人才打造學術交流、展示自我的優質科研平臺,促進青年學者間的學術交流和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