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真正忙碌的人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
成年人的世界整日忙忙碌碌,生活被各種事情困擾,反倒是孩子的想法蘊藏著無限可能。
前段時間,浙江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曾在網上引起熱議,很多人表示字都認不全,更別說看了。
今天,我們一起領略一下小學生作文中的奇思妙想,保證你不費腦、更燒腦。
01《負責任》
小學生短短一句誓言,既讓人捧腹又讓人感動。
孩子的世界依託於二元對立、非此即彼中逐漸建立。
蒲柏說:「智慧屬於成人,單純屬於兒童。」
責任感爆棚的寶寶,不知道媽媽看到是喜還是憂呢?
02《自畫像》
「招風耳、瓜子臉、或濃或談的眉毛,俊俏的鼻子,不可告人的髮型。」
看到這些形容詞,不得不佩服小學生的腦洞,好吧,你贏了。
羅貫中筆下的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按這個標準來評價,這個小學生當是一條好漢啊,哈哈。
03《二十年後的我》
這篇作文寫的妙,讀完意猶未盡,可是為什麼偏偏是語文老師,這個星期你站著上課,哈哈!
小學生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完美的人生,卻給老師一個悲慘的下場,莫不是你上課不專心聽講,光做了白日夢?
不過,衝著小強同學成語熟練運用的份上,也不至於給零分吧?
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讓它如何發光。
04《我的理想》
論理想、比腦洞,這位小學生稱第一,沒人敢稱第二吧。
老師的評語既循循善誘、又點到為止,你老師還是你老師,哈哈!
顏回感嘆師者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05《英雄》
什麼是英雄,爸爸就是英雄,一篇短短的小作文,看的人眼眶溼潤。
爸爸捨生忘死,是真正的大英雄,遺憾的是,爸爸還沒有回來。
「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
英雄就是做任何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這一點。
看了上面這些小學生的作文,或天馬行空、或奇思妙想、或感人肺腑,但無一例外都是他們深思熟慮的結果。
愛因斯坦說: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那麼,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激發孩子想像力,保持好奇心呢?
①不要用常識判斷、指導孩子
快放學了,窗外狂風大作,小朋友們都在焦急地等待爸爸媽媽來接他放學,只有一個孩子說:「快看,樹在跳舞呢。」
如果你是老師或者家長,看到孩子這麼說,是糾正他(樹葉擺動)還是鼓勵他(視覺獨特)?
畢卡索說: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如何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我們常常將年歲不斷長大卻仍有天真之心的人稱為「童心未泯」,可見「童心」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哈爾的移動城堡》裡,索菲雖然被變成了90歲的老太婆,卻還保留著小女孩的天真和純潔。
童心是永葆對知識和世界的好奇心和感知力,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作為家長,切不可在生活中通過常識和經驗去指導孩子的行為。
②感受自然之美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說: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每年夏天,我都會帶孩子在鄉村住一段時間。
孩子在姥姥的菜園中:認識了各種小動物、比如瓢蟲、蝸牛還有蝴蝶等,見到了辣椒、茄子、番茄、黃瓜、葫蘆、豆角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除了感受顏色,還有認識各種形狀,比如番茄圓圓紅紅的、黃瓜綠綠長長等等。
下雨天看到了房屋下滴的房簷水(順著房簷下落的雨注),雨後清晨帶他去觀察露水,讓孩子用手去摸。傍晚,教孩子認識雲彩、晚霞,教他用小手舉高高摸天空,有好幾次淑的寶讓我把雲朵給他拿下來,我給他拿了一坨棉花,我說:「你可以摸一摸,雲朵也是軟綿綿的,風一吹就跑了。」
孩子所有的這些感受,是從未在書本中獲得的美好體驗。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育離不開大自然,兒童成長中最好的課堂是大自然,在那裡,兒童會生長出無限的可能性:詩人、畫家、音樂家、哲學家……」
所以,家長多帶孩子親近自然,沒毛病。
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書籍是引導孩子滿足好奇心的窗口。
研究表明,孩子閱讀關鍵之處是抓住孩子興趣,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讓他學會在書中尋找答案,從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電影《美女與野獸》的女主角貝兒是一個及其愛書的女孩子,坐在壁爐前,拿起一本書就是一下午,大家都叫她書呆子,然而她的思想卻比當地人高太多。
兒童時期豐富的閱讀體驗是培養孩子想像力的基石,堅持閱讀,則是給想像力插上一雙翅膀。
狄德羅說:「精神的浩瀚、想像的活躍、心靈的勤奮:就是天才」。
願你成為一個永葆「童心」的天才!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