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馬曉芬
一、見證婺城教育金名片的「光輝歲月」
(一)、城鄉教育均衡的見證者
婺城區積極引導成立教育共同體,一個城市學校帶動一到三個農村薄弱學校,孕育了婺城教育的無限活力。
金華市第五中學:
教師節將近,金華市第五中學的師生們以形式多樣的活動慶祝著這個屬於老師的節日。教職工趣味運動會、初一新生寄明信片感恩小學老師、退休職工聯誼會以及各個班級各自開展的教師節主題班會,校園裡充滿了節日溫馨感人的氣息……
談及這所百年名校,金華五中副校長葉香美對教育事業的熱忱著實令人動容。記者了解到,學校在辦好本校教育的同時,不忘帶動農村學校,共同打造婺城教育共同體。「這幾年來,學校都會派骨幹教師到金華十中進行支教,通過優秀老師實地為薄弱學校學生們上課的方式,切實推動城鄉教育實現均衡發展。」葉香美說,學校經常組織教研活動,主動邀請仙源湖實驗學校、金華十中等農村學校的相關老師共同參與。此外,學校還定期進行名師送示範課,各校領導面對面探討教育發展願景,同步共享考試試卷、複習資料等活動,以此助推婺城城鄉教育均衡。(記者胡豔)
婺城區虹路小學:
校門口電動車零亂,不讓家長送孩子進校園卻聽到家長的罵聲,很多孩子早飯經常在路邊攤解決,家長對學校教育不帶期望、選擇虹小實屬無奈之舉……去年初,剛籌辦虹路小學時的種種問題,曾讓新校長施彥文感到肩上「壓力山大」。
然而,去年6月20日,一個簡單而隆重的揭牌儀式,徹底開啟了虹路小學新的篇章。當天,婺城區虹路小學有了新的身份,成為了金華市環城小學虹路校區。如今,結成教育共同體已經一年有餘,虹路小學是否發生了變化?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來到了位於婺城新區西溪街的虹路小學。校門口秩序井然,沿線百米範圍內竟無一輛電動車,也沒有任何流動攤點的蹤跡。步入嶄新的校園,孩子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學樓裡書聲琅琅,假山水池點綴著綠樹茵茵,很難讓人聯想到籌辦初的情景。翻看虹小一年走過的路程,由名師指導的精品課堂、與環小「溫暖教育」相得益彰的彩虹教育、借鑑好爸爸研究中心模式的家校合作……名校的基因已經融入這所新生學校的血液。
原來,自那次揭牌始,通過名校帶動薄弱學校,辦出高水平、上檔次的學校,已然成為虹小的發展方向。「雙方通過結成教育共同體,在課堂教學、課題研究、教師培訓、德育活動方方面面開展對接,並按照50%規定動作+50%自選動作,實現無縫對接。」施彥文介紹。
也就是,只要是環城小學的教學計劃,虹路小學就要踏實執行50%;另外50%,按照虹路小學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虹小的計劃並執行。大手筆的對接還不止這些!「一年來,學校成立了『彩虹青年班』,把教師梯隊培養放首位,在培養過程中與環城小學名師團隊緊密滲透,為青年教師成長搭建了橋梁,為師資綜合提升打下基礎。接下來,將有語數英重點學科教師脫產去環小學習,時間持續一個學期。也將派送虹小的學生家長去環小取經,與名校家長互動吸收家教經驗。」施彥文表示,他堅信依託教育共同體,學校將擁有更美好的未來。(記者馬曉芬)
(二)、新校區誕生的見證者
婺城區加大力度對各級各類學校硬體方面的差異進行「補短改薄」,建新校、強老校,實現教育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婺城小學白沙溪校區:
「這個孩子活潑好動,喜歡算術,不愛寫字,對筆畫多的字缺乏耐心,因此自己的名字還不會寫」「家長讓孩子待在店裡,在一方狹小的櫃檯中,孩子也能認真學習,真的是很棒了!」……中肯的分析、真摯的話語,來自於婺城小學白沙溪校區陳豔玲老師的家訪日記。
家訪日記中,她還寫道:我們沒辦法選取家長,但是我們能選取不一樣的教育方式來對待這些性格迥異需要我們關心的孩子。這正是一位年輕的班主任,從事教育工作的真心寫照。
事實上,像陳豔玲這樣走心的家訪活動僅是該學校開展家校合作的一個縮影。今年8月31日,婺城小學白沙溪校區正式揭牌啟用,開學前夕,學校老師走進一年級新生的家中開展家訪。經過系列家訪,老師們達成這樣的共識:家訪讓老師走進孩子的家裡,更走進了孩子的心裡。
走進施工現場,為「母校」建設者送上清涼的問候,感恩之心常伴;在豐富多彩的「小豆包認家門」遊園活動中,感受詩意校園帶來的溫暖;在老師們精心布置的課堂上,徜徉知識的海洋;曲徑通幽中探訪白沙園,觀碧水、噴泉,賞翠竹、盆栽,看小魚兒恣意快活……婺城小學白沙溪校區,就這樣悄悄住進了180位一年級小朋友的心中。
「承婺小十年之風華,造白沙溪校區新品質」,這份莊嚴的承諾,已然融入婺城小學白沙溪校區發展的血脈中,並一步步照進現實。
(記者馬曉芬)
金師附小鳳山校區:
萬眾矚目的金師附小鳳山校區於今年的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這裡設施一流,功能齊全,是孩子們成長的新樂園。
走進嶄新的校園,記者看到除了操場、室內體育館等常規的活動場所外,學校還設有3米寬的走廊和7米寬的連廊,學校充分利用這些連通設施拓寬了孩子們的活動空間,以此彌補金師附小以往在硬體上的不足。高大的教學樓、整齊的課桌椅、過道裡芬芳的鮮花、牆角俏皮的綠植……新校區所有的一切,無不透露了建設者和教師們的良苦用心。此外,為了讓新校區的師生學得好,吃得好,學校早早地將餐桌餐盤購買到位,食譜與中山校區一致,統一配送單位,統一管理人員,將孩子們在學校「吃」這一件「大事」上,做到讓每一位家長放心。
記者還了解到,鳳山校區規劃班級數為48個,配備有完善的專業教室,今年先期投入使用5個教室和科學教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機器人創客教室。針對家長對於新建學校安全問題的擔憂,鳳山校區所有教學設施均已進行環保處理,教室安裝了新風系統,確保空氣品質安全,因此鳳山校區還成為了市區學校中首個使用新風系統教室的學校。
「鳳山校區自開學以來,受到了各級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懷,學校的各項工作在《十會》課程的引領下,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新校區上課的孩子們都很開心,家長們也都很滿意。我們一定會給鳳山裝上附小的晶片,給鳳山植入附小的基因,讓金師附小鳳山校區與中山校區一齊譽滿八婺、齊頭並進。」新校區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道。
(記者胡豔)
(三)、薄弱學校蝶變的見證者
近年來,婺城下大力氣改造薄弱學校,確保每一個適齡兒童都享有優質教育的機會,共改造薄弱學校32所,實現教育協調發展。
金華市環城小學教育集團第二小學:
伴隨著清脆悅耳的午休鈴聲響起,座落於城北綜合園區的金華市環城小學教育集團第二小學(簡稱環城二小)漸漸甦醒了,在簡歐風格的校園裡,有的孩子在寬敞的教室認真上課,有的孩子在整潔的操場歡樂玩耍……優美的育人環境、一流的設施設備、向上的師資隊伍、閃耀的特色教育構成了如今的環城二小,師生們在這裡播種智慧,展露鋒芒,快樂生活。
誰曾想,前身是新獅小學的薄弱學校,經過六年的探索,已經逐步形成了「文化立校」的特色辦學模式,並取得了初步成效,提升了學校品位。「尖峰小衛士」主題體驗式德育是學校的教學品牌,「智慧教育」是環城二小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探索,與此同時,藝術教育更是環城二小的另一大亮點。
此外,學校還擁有一支團結向上的年輕教師團隊,其中包括了中學高級教師7人,小學高級教師41人;省特級教師1人,省教改之星2人,市教改之星4人;省教壇新秀1人,市縣區級教壇新秀16人……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成才、成功,學校還在一直前行,先進的管理理念,鮮明的學校特色,必將使環城二小成為婺城教育一顆璀璨的明珠。
(記者胡豔)
琅琊鎮初級中學: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農村孩子跟隨父母進城讀書,農村學校如何從中突圍?琅琊初中用「蹲」字訣為農村學校發展給出了答案。
「蹲下身子,像母雞孵小雞般,細心呵護。」校長張利東說,自2011年入校始,他就與全體教師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只要用心澆灌每一顆種子,它們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
於是,學校班子帶頭紮根在教學一線,承擔主要學科的教學任務;班主任紮根「蹲」在學生中;老師紮根在日常的備課、上課、輔導……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喧譁做作,安靜中彰顯力量,寧靜中得以致遠。
不但如此,2013年,在其他農村學校對課改還畏首畏尾之際,張利東帶領全體教師投入了課堂教學改革,他提出「全員下水、破釜沉舟、立體推進」的12字口號,使學校發展進入快車道。學校因此獲得了「金華市課堂教學改革先進單位」「婺城區教育教學質量優勝單位」、「婺城區中小學非智力因素教育聯盟學校」等稱號。
然而根深才能葉茂,德育就是教育的「根」。學校一直堅持「德育為先」的辦學特色,「琅琊榜」三大榜單之一的厚德榜,以樹立先進典型激勵全體學生,已然成為學生心中的燈塔。(記者馬曉芬)
p>
(四)、職業教育發展的見證者
近年來,婺城區立足職業教育發展大背景,倡導專業建設與教學水平兼容並重,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實現「一體雙翼」,逐步完善中職教育師資隊伍培養體系,穩步驅動婺城職業教育健康、快速發展。
金華實驗中學:
2016年問道清華園,2017年求學華家池,2018年取經嶽麓山腳……每年暑假,金華實驗中學的教師們便會開啟「遊學模式」。而雙休等短假期,他們又會分成若干小組,考察省內中職名校,拜訪技術專家,走進國內名企,對接高職院校……多種「走出去」方式激勵了老師專業技能提升。
除了「走出去」,金華實驗中學還積極提倡「請進來」。該校於去年1月成立「教師發展學校」,下設「遊學計劃」與「白沙講壇」,讓每位教師擁有更具針對性也更常態化的學習機會。截至目前,「白沙講壇」開講24期,邀請校外專家、名師17人次。
當然,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直接帶動了學生的成長。學校順利搭建「良工360」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框架及技能節等平臺,幫助學生在多元化嘗試中發展多面手技能。在「雙創」背景下,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工作室——翼創空間。學生創業計劃書「玩美——八婺印象工作室」及小發明「急救精靈」、「五水共治之河道小精靈」、「超級生命守護包」等在省、市級創新創業大賽中頻頻斬獲大獎。(記者馬曉芬)
(五)、民辦教育的見證者
婺城區高度重視民辦教育,相繼出臺多個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文件,落實在編教師支教並給予資金補助,積極拓展民辦學校辦學空間,全力激活民辦教育的「一池春水」。截至目前,全區有民辦學校6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初中1所,小學2所,在校生4000餘人。
金華市中聖學校:
金華市中聖學校是一所以「紮根在國學、成就在國際」為辦學目標的全日制學歷教育學校。記者了解到,中聖學校隸屬於浙師大附小教育集團,浙師大附屬小學致力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其國學特色聞名遐邇。而中聖學校從中積極汲取辦學經驗,將國學經典融合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的教育中。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學校重視學習過程的實踐與體驗,開展遊學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與此同時,學校宣揚「人做好,好做人,做好人」的思想,以德為先,注重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將灑掃應對、待人接物、孝親尊師等融入生活教育。學校秉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將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作為己任,進一步做強國學的國際化,健步走向世界。
學校相關負責人對於教育事業的獨特見解令人稱讚,他告訴記者:「民辦學校有兩個關鍵詞,那就是變化與發展。而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於,我們不能滿足於用過去的知識去教面向未來的孩子,因此發展、變化才是永恆的主題詞。因而,教師需要將自己放在學習區,永遠處於學習的狀態,這才是最好的教育。」(記者胡豔)
二、母校,我想告訴你
方金爐:永生銘記我的先生們
方金爐是金華五中1959屆校友,原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委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現中央軍委戰略支援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從事宇宙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研製和試驗。
他曾參與了神舟1號-5號宇宙飛船的相關研製試驗任務,為飛船飛行試驗的成功做出了貢獻,榮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研究論文9篇。與此同時,他還是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回憶起當年上學的場景,方金爐說,如今依舊曆歷在目。時間追溯到1957年下半年,金三初併入金一初(金華五中前身),方金爐隨之轉到位於天長巷的金一初校園就讀,分到戊班。
「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輕女教師,名叫謝麟,北方人,教我們文學。」方金爐回憶道,謝先生有一口相當標準的普通話,口齒清楚,有條有理,講起課來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教我圖畫和音樂的施紹春先生。」也就是初二年級以後他的班主任。畢業前夕,施先生曾擔心方金爐家庭困難而失學,親自跑到他的家中,動員其父母讓他繼續讀高中。正因為施先生的苦口婆心,方金爐的父母才同意他繼續升高中讀下去,也才有了之後他的所有成就。
「良師出高徒,有好的老師,就能教出好的學生!我現在十分懷念我的『先生們』,真想再親口對他們說一句教師節快樂!」說到這裡,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眼裡閃爍起了淚光。(記者胡豔)
呂成浩:小學時光是記憶中最美的時光
「今年是白龍橋實驗小學二十周年,我祝母校越辦越好,祝老師們身體健康!有了好身體,才能教出更多好學生!」這是該校首屆學生之一呂成浩對母校的祝福。「小學時光是他記憶中最美的一段時光。」校長倪莉芳說,據老教師回憶,小時候呂成浩父親做生意忙,呂成浩就特別珍惜老師與同學的陪伴。時至今日,已是巨龍置業總經理的呂成浩每每聊起那段時光,都有無限感慨。
風雨兼程二十載,該校走出了著名詞曲音樂家陳越,中國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教授滕皋軍等傑出校友,為母校發展增添光彩。如今,該校在積極探索「龍文化」,點亮「龍課程」拓展性活動中,讓每一個孩子從容自信如花綻放,做最好的自己。「這其中少不了校友的支持。」倪莉芳介紹,「今年初,陳越也通過電話給母校送上了祝福。他說,母校也是他心頭一抹厚重的鄉愁。」
(記者馬曉芬)
郭驥: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你用『老黃牛精神』,成就了一段園丁歲月。默默耕耘,無怨無悔!」婺城小學副校長、白沙溪校區負責人郭驥回憶道,「在白龍橋實驗小學上學時,我不明白熊連生老師為什麼總是那麼忙;直到有一天,當我回到母校,站上三尺講臺,我終於懂了。」那是緣於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忠誠,這份情感甚至可以穿越疼痛,使平凡人成為鐵人。「去年,熊老師摔斷七根脅骨外加手腕骨折,但是他只在電話裡向校長倪莉芳輕描淡寫地匯報了下,自己都沒當回事!之後,三個月的臥床期變成了三周,他又回到學校。「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你那一言一行,給我樹立了榜樣。」郭驥說。(記者馬曉芬)
三、家校合作,共促成長
家校合作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紐帶。通過家校合作,可以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贏,為學生建築一個美好的未來。近年來,婺城區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家校合作方式,實現了家校互補雙贏。
眾所周知,在金華有一所以「溫暖教育」為特色的學校,它就是環城小學。
2015年,環城小學率先成立金華市首家「好爸爸研究中心」,並先後通過建立暖爸俱樂部、暖爸論壇、暖爸進課堂等形式,開展溫暖教育,指導家庭教育。
今年5月5日,讀懂孩子、助力孩子快樂成長——「家庭教育中國行」之婺州家庭教育大講壇在中國婺劇院舉行。環城小學一至五年級部分家長、城區12所小學家長代表等共1100多名家長參與了活動。
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特聘諮詢師陳默帶來《讀懂孩子,助力孩子快樂成長》兒童教育專題講座,圍繞「怎樣讓孩子願意學習」的話題提供了一份「經驗貼」。講座精彩紛呈,引起臺下家長一片共鳴。家長張莫愆在爸爸手記中寫道:「第一次這麼多年來內心關於教育少有的觸動;第一次讓我再次篤定家庭教育的價值。」
新學期,環小將「說暖話」作為溫暖教育的重心,並組織了「暖爸暖媽工作坊」,為的也是通過提高親子溝通技能,來共同建設家校溫暖學習共同體。8月26日,環小舉辦了第一期暖爸暖媽工作坊,邀請北京著名教授陳虹給家長上了一堂名為《積極語言做好親子溝通》的課,課程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當日網絡視頻直播觀看人數達八萬多。據了解,暖爸暖媽工作坊將舉行七期,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主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家長、孩子學會說暖話。
事實上,環城小學通過「溫暖教育」載體指導家庭教育僅僅是婺城區家校合作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8月19日,婺城區舉行「講文明樹家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宣講進家庭首場報告會。「老師心中的好家長、基於知心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ABC……」活動現場,金師附小教育集團總校長俞正強攜陳麗豔、潘晶和厲菁菁3名優秀教師,浙師大附小教育集團總校長倪軍健、金華四中教育集團總校長童桂恆、金華五中校長張震雷,從不同角度向1600餘名家長分享了家庭教育方面的經驗和心得,拉開了婺城區「三年百場」名師報告會的序幕,為「家校合作」的土壤提供了最有營養的肥料。
探索家校合作新方式、搭建家校溝通橋梁、傳播先進家庭教育理念……婺城區正努力推進家校合作工作,凝聚起推動教育滾滾向前的磅礡力量,繪出一幅家校合作攜手育人的美好畫卷!(記者馬曉芬)
四、山區教育的守望者
近年來,婺城區努力改善山區學校軟硬體設施,致力於讓山區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然而城鎮化的大趨勢中,越來越多農村孩子進城讀書,全區山區學校目前只剩下沙畈鄉中心小學一所。「只要山區孩子有教育需求,我們就要保障他們就近上學的權利。」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堅守大山深處數十載,他們見證煤油燈下走出的山區教育
一路綠蔭向南,婺城區沙畈鄉周村就坐落在離金華城區40公裡的重重山巒間。村入口拐角處,沙畈鄉中心小學靜靜地躺在青山綠水中。在這裡,有一群堅守大山深處數十載的教師,他們見證著煤油燈下走出的山區教育,如何從村校走向完小、從完小走向中心校,又如何從曾經的800多人到現在的73人。
吳壽洪,從1977年恢復高考的當年走上三尺講臺後,整整41年紮根大山深處;李雪薇,1982年從事山區教育堅守36年,包卸妹、許民雲、蔡志風分別為35年、34年、32年。他們把青春芳華留給了大山,把滿腔熱情留給了山區孩子。
「複式教學」「包班制」「煤油燈下備課」」「印製油墨試卷」「自己砍柴做飯」……早期的山區教學充滿著清苦。1977年,正值20歲的吳壽洪,來到溪口鄉小洋坑村小學,負責三個年級的包班教學。一次,連降暴雨導致山洪暴發,與學校隔河居住的學生無法回家,吳壽洪二話不說背著學生就走。迎著湍急的河水,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挪動,百米遠的距離任是走了半小時。「山區教師既是山裡孩子的老師,又是山裡孩子的父母。」吳壽洪漸漸悟出一位山區教師的職責所在。
十年間,從小洋坑輾轉至田鋪、芝肚坑,吳壽洪從「複式教學」中摸索出了「動靜搭配」的技巧,也下定了把根扎於山區的決心。1987年,吳壽洪來到小源口村小學,經過不懈的努力,他所教的班級多次取得全鄉第一的好成績,經過考核,他正式從代課老師轉正。
「1995年,沙畈水庫開始蓄水,一場涉及到多個行政村的搬遷行動開始。」吳壽洪已經從小源口村小來到溪口鄉校,擔任會計與總務工作。他回憶,雖然為分流出去的孩子找到新學校並不容易,但他們還是執著地奔走。吳壽洪堅信冷眼與漠視是暫時的,這種對山區教育的執念也一直伴隨著他成為溪口鄉校負責人,隨後走進沙畈鄉中心小學從事總務工作。
教學樓維修、改造生態廁所、建設休閒長廊、設置閱讀角、為綠植添置柵欄、為寢室裝飾窗簾……14年的總務工作中,沙畈小學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吳壽洪的身影。
隨著時代的變遷,低出生率、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山區子女進城鎮讀書,讓沙畈鄉中心小學的學生數每年遞減。而以吳壽洪為代表的這批老教師,也許會成為這所婺城區目前唯一的山區學校最後的見證者,但是他們為山區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已然融入學校發展的軌跡,他們身上閃耀的堅守精神,已成為山區教育精神的一部分。
「只要有一個孩子需要,教育局就會支持學校辦下去。」三進山區工作的學校校長徐獎金如是說。眼下,從教好每一個孩子,到幫到每一個家庭,沙畈鄉中心小學努力用改變向山區人民交出答卷。「上半年的家校互動活動,讓孩子們與父母在其樂融融的範圍裡感受親情,一些父母甚至當著孩子面流下激動的眼淚。」那一刻,幸福洋溢在每個孩子臉上。徐獎金介紹,學校已經按照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設置了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活動,要把快樂延續到學校生活的每一天。
責任編輯:方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