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收壓歲錢也是以往拜年時一道喜慶的風景線。今年,雖然登門討現金紅包的熱鬧有所減少,但隨著電子支付的普及和流行,壓歲錢也早已跨入網際網路新時代,很多小夥伴都陸陸續續拿到了來自長輩們的微信紅包。
那麼,各位00後、90後甚至80後,今年有沒有拿到壓歲錢呢?
滿了18?還在讀書就是孩子,可以拿;
畢業了?還沒結婚就是孩子,可以拿;
結婚了?沒當爸爸媽媽就是孩子,可以拿;
升級成奶爸奶媽了,可人家內心還是個寶寶,好想拿……
身為85後,南通自媒體人莫菲菲表示自己每年仍會收到壓歲錢。目前未婚的她告訴記者,家裡的規矩特別豪爽:只要沒結婚就是孩子,通通可以拿壓歲錢!她今年收到的大多是微信紅包,數額幾百不等,現金包只有爸媽包給她的兩份。這是因為莫菲菲從年前到年後,一直把防疫專家呼籲的「不串門、不拜年、不聚餐」倡議轉發到家庭群,得到了親人們的積極響應。
隨著「叮」地一聲輕響,南京90後女孩筱樂樂收到了來自外婆的愛的大紅包。「這個春節,對我來說是比較難忘的。」 筱樂樂告訴記者,她生活在一個溫馨有愛的大家庭裡,年年春節,各地的親人都會趕回來相聚,今年又恰逢外婆的八十大壽,家裡精心準備了五桌酒席,本打算熱鬧一番。「但我們最終決定不給家人和社會添亂,取消了今年的聚餐。外婆也特別理解,給小輩們共發了4000元微信紅包。」
「除了給住得不遠的奶奶拜年,今天其他只和親戚們互發了新年祝福,哪都沒去,安心宅家。」 徐州小夥楊慶康,今年也從奶奶那裡收到了紅包:「我虛歲三十二了,奶奶每年還給我壓歲錢。我說我都那麼大了,她說你再大也是我孫子呀!現在就是每年她給我,我也給她。」楊慶康的話語裡滿是幸福。他說,奶奶雖然滿頭白髮,其實手機用得很溜,但老人覺得微信發紅包只是圖個樂子,春節嘛還是包現金才有濃濃的年味兒。
對於大部分從叔叔、阿姨等角色升級為爸媽的80後而言,壓歲錢是好幾年沒收過了,說不定還得給別人包紅包,不過靠孩子,「回本兒」倒也有模有樣。在蘇州從事水產銷售的肖亮先生今年35歲,女兒7歲。他說,家裡親戚對這次疫情特別重視,彼此說好不登門不拜年,但女兒是全家最小也最受寵的孩子,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堅持把給孩子的壓歲錢打進微信紅包,發到肖亮的手機上。「以前拿現金紅包,女兒拿到手就乖乖交給我,今年發微信紅包,孩子能看到數額,樂得在家裡蹦蹦跳跳。」肖亮笑著說。
當被問及是否會把壓歲錢給孩子時,肖亮表示,自己一直告訴孩子,收到的壓歲錢剛好夠他下一學期的學費。聰明的小傢伙就會反問爸爸:「怎麼收多少壓歲錢,學費就正好要交多少錢呢?」逗得肖亮樂不可支。
大年初一,90後女孩蘇園園像往年一樣,在枕頭下摸到了父母包好的壓歲錢。「小時候家裡不寬裕,好多年紅包裡只有二十塊錢;現在紅包變鼓了,但裡面藏著的關愛是一樣的。」她說。
在蘇園園的父母看來,去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女兒在家庭裡早就「升級」了,儘管今年不拜年,但作為「長輩」的禮數不能缺,於是今天早早督促著她給侄子和外甥女發了微信壓歲錢。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向細心的女兒,昨晚將兩個紅包悄悄壓在了父母的枕頭下,期待著他們發現時的驚喜和欣慰。
「以前爸爸媽媽說,給壓歲錢意思是『壓長』,就是希望孩子平平安安長大。 長大了我們也要記得給父母壓歲錢、包紅包,無論多少,他們心裡都會像蜜一樣甜。」蘇園園說。
記者 吳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