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緊張激烈的四個比賽日,日前,第15屆全國少年兒童故事大王選拔展示活動在奉賢區落下帷幕,誕生了新一批「故事大王」。此次比賽中,少年組的「大人腔」「用力過猛」等現象受到評委的關注,甚至有評委直言:與少年組(10~12歲)選手相比,兒童組(7~9歲)及幼兒組(4~6歲)選手的表現更真實、有趣,更符合兒童的天性。
兒童最該被呵護的,是他們的天真
「在初賽中,一些少年組選手出於煽情的目的,刻意選擇不符合年齡層次的沉重題材,有一個孩子甚至一提到主人公的名字就開始哭。」初賽評委、上海廣播電視臺記者李吟濤告訴記者,「這樣的故事只能感動自己,不能打動他人。」
李吟濤是1990年全國故事大王一等獎得主。在他看來,講故事考驗的是孩子的綜合能力,包括語言的表現力、親和力,還有肢體、眼神的調動能力。但是,對作品的理解決定著整體的詮釋效果。他說:「孩子還是更適合陽光、快樂的作品,我們不鼓勵『為了感動而感動』。」
事實上,不少參賽作品的呈現,都是在成人指導下反覆訓練的成果,因此,或多或少會帶有「技巧過重」「學大人腔」的痕跡。然而,有評委直言:「難道我們想用這些比賽把小朋友變成微縮版的成年人嗎?」
決賽中,少年組和兒童組選手在講完自選故事後,還需分別根據一個關鍵詞和一句話即興創作一個故事。決賽評委、著名少兒節目主持人「燕子姐姐」陳燕華發現,在這一環節中,少年組選手的表現有著相似的「套路」;相反,兒童組選手的答案更有想像力。「大人一定要小心呵護孩子的個性和想像力。不要讓他們變成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樣子。」陳燕華說。
男孩們的表現讓人眼前一亮
本屆大賽,少年組20名決賽選手中,男孩13人,女孩7人;幼兒組10名決賽選手中,男孩、女孩各5人。從數據上看,與往年的比賽相比,今年男孩的數量明顯增多了。而且不少評委感到,男孩們的表現也令人眼前一亮。
決賽中,少年組一名男孩給陳燕華留下深刻印象。這名男孩選擇的作品是《給死囚一個選擇》,講述了海嘯來臨時獄警魯米斯釋放85名死囚逃生,之後又獲得死囚真誠回報的故事。陳燕華感慨,這是一個「很難駕馭」的故事,但這名男孩用超越年齡的理解力,將故事演繹得自然傳神、感人至深,展現出了陽剛、正氣等「男子漢氣質」。
而且,與往屆選手相比,今年的男孩性格更幽默開朗了。獲得兒童組「全國最佳級故事大王」稱號的朱梓傑在即興環節中脫口而出「我可是一個暖男」,把評委和觀眾逗得捧腹大笑。
本屆大賽評委會主任、曲藝表演藝術家劉蘭芳稱,故事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好夥伴,從聽故事到看故事,再到講故事,這是一個語言、詞彙的積累過程。在關注故事的時候,孩子看到的是真實的生活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