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一寺廟,一堂一餐一素齋!遠離城市的喧囂,告別身心疲憊的煩惱,感受寺廟的萬物眾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佛系遊走,擇一素齋堂,拋開魚肉主義的繁複,享受食材原味的素食,已經成為許多佛系人的選擇。
偶然,應朋友之邀去了趟素有「東南第一剎」美稱的萬佛寺,簡直被裡面「20元/位」的自助素齋驚豔到了,食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用餐隊伍排著長龍,難道這不是一個又棒又新的「佛系商業」模式嗎?
其實,後面搜索了下,自助素食餐已經風靡很多年了,坐落於寺廟內,對外開放的素齋也不少,有免費的,也有收費的。但是,這次所體驗到自助素齋還是很值得探討和借鑑。
考究2家自助素齋,「生意」都很火爆
「以清淨心烹素食,時蔬香飯含真味」的導向語指引,來到萬佛寺的五觀堂前,此時已經排隊了,細心算了下,素食菜品涵蓋了蒸、煮、燉和炸,至少100餘種。
外面看似一佛堂,裡面卻是標準的素齋餐廳,吃齋念佛的眾生,以老人和家庭群體居多。最重要的是,裡面經常有義工在穿梭忙碌著,每個吃完齋的人,基本都是光碟,也會自覺地把碗盤帶到指定處,亂中有序,巨大的滿足感。
也許你覺得這種用餐環境不夠佛系!沒關係,還有一家曾經上過各大新聞的「阿彌陀佛大飯店」,這已經屬於星級酒店級別的,這裡的珍素自助餐廳,「平均88元/位」同樣還是吸引巨大的人流,環境優雅,大廚坐鎮,而且進去還有一股佛道「香」氣。
其實以「阿彌陀佛」這一宗教名詞命名的大飯店,福州並非國內首例,遼寧省就開業一家「阿彌陀佛素食養生樓」,該飯店每逢初一,素食自助餐全天對公眾免費。
宗教素食齋,如何平衡「商業」與「佛味」?佛教作為我們國家宗教的第一大教,如果能夠真正把佛教文化融入到素食齋中,獲得更廣泛的推廣,的確是個值得商榷的方向。只是,佛教向來都是屬於「淨土」,素食齋的運營如何平衡商業與佛教本心,會成為關鍵點。
1、宗教素食,一定要夠「佛性」
目前看來,宗教素食如果要有「佛性」的靈光,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坐落於寺廟道觀中的素齋;一種是要麼全方位以佛教文化傳播為理念的「綜合體」,如阿彌陀佛大飯店等。
佛教當初進入中國,已慢慢形成獨有的文化,比如出家人不託缽乞食,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戒殺素食、培養慈悲心」的佛教素食觀念在佛門弟子中特別重視。
後來,增加了儒家「仁慈」與「孝道」的影響,我們往往會把素食看成是一種苦行。宗教素質的本質不單純是一種吃,更重要的是文化,甚至是從佛中滲透出來的一種新生活方式。
因此,宗教素食齋的「佛性」絕對不僅僅是有了佛堂,或者琳琅滿目的茶具、壁畫和珠串等手工藝品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文化價值觀的傳播,否則商業味就變得很濃。
2、「聲色並茂」,素食齋的屬性
如果我們把「佛教」看成是品牌IP。從形上看,每個寺廟都有非常清晰的標識,一眼就能認出。走進寺廟,清淨之地,要麼無聲靜寂,要麼佛教音樂,一聽就懂,讓人在精神上可以快速融入,裡面的佛堂道具等,每一樣都有自己的獨有特色。
同樣,素食齋的打造也需要有「聲色並茂」的代入感!這種代入感最好就是直接在寺廟內,能夠形成承接性,與佛堂聖地真正一體化。
另外,素食菜品同樣也會有很高的「顏值」要求:不僅在外形上非常精緻,排盤也頗為講究,「像素魚、素扣肉、素肥腸等手工菜,運用當季的時令蔬菜、特殊製作方法以及食材搭配技巧,在講究養心的同時完全不遜於葷味菜餚。」
從理論上講,素食的打造成本不亞於外面的餐館。但是價格能夠深得民心,就是素食齋未陷入「商業」的最好應證。
3、素食齋,要與公益相結合
就像這次,我在體驗了萬佛寺素食齋後,與餐廳的經營負責人有過溝通,其實他原本就是素食齋的一名公益志願者,後來有幸與佛結緣,開始經營這個餐廳,讓它從虧本狀態已經走到盈虧平衡的時期,而且顧客每天都還在突破。
這種素食餐館的經營者們一定都有佛緣,大多都持有幫助改變人們消費和生活觀念的經營理念,儘管有時候都要面對並不樂觀的經營現狀,但是他們都願意將素食當作公益事業來做。餐廳的日常經營中,他們所追求的服務理念是「工作是善行,服務是積德」。
因此,素食齋每期都會招募一批志願者在用餐高峰期到餐廳展開義工,可以省掉一定的人工成本。
佛堂聖地,無為而清淨,講求的就是樂於粗劣飯食的人,他們需要用公益的行動召喚更多的人參與,一起傳播和弘揚佛教文化。
素食齋,能否「芙蓉出水」成為一大菜系?
「中國八大菜系」就是以區域為劃分依據的。目前,每個城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味道。文化與飲食結合造就了中國的博大精深,而寺廟裡走出來的素食齋同樣具有特別鮮明的文化風格與美食特色,是否應該也能成為一大菜系呢?
根據新京報2016年的報導數據,寺廟總數是33652。目前可查到的官方數據還是199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出家僧尼約20萬人,其中藏語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約12萬人。當然,這些人每天基本都是素食,更何況還有許多追求素食的非佛家弟子呢!
中國寺廟菜歷經兩千年,國內各大寺院肯定已經保留了一批香積廚高手,還培養了許多僧廚新秀。他們在繼承和發揚佛家菜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使寺廟菜日臻佳境,出現了許多名寺、名廚、名菜溶為一體的局面。
「天下名山僧佔多」的佛寺古剎,也已成為旅遊線上的熱點。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對素食健康的意識越來越高。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普遍存在,追求健康、環保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民以食為天,食以素為健,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目前全國的素食餐廳也許多如牛毛,但是能夠把握「素食齋」的佛心,又能有「商業」的把握度還是比較少的,更多還是追求利益的商業行為。但是那些坐落於名剎內的自助齋食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
如果能夠發揮好素食齋的文化,讓你享受吃齋茹素帶來的朵頤之快,還能領略名山古剎具備的超然之氣嗎,讓素食逐漸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第九大菜系」誕生之時了。
最後,天辛大師常說:只有當一個人不親自殺生,堅持吃素的時候,他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放生之舉。當每天忙碌於城市中的你,經常要面對各種肉食,甚至爭吵,煩躁,壓力等,是不是很想有一方淨土「懺悔」呢?大師所談的「放生」就是這樣的一種修心模式。
修心還要修身,食色本性,這種自助素齋值得一去,而「佛系商業」的自助餐模式也更值得推廣一試,不是嗎?
醉井觀商:10多年品牌、運營等相關經驗,有過世界500強外企的系統性歷練,跟隨見證過民企從小到大的裂變,專注商業點評、行業趨勢等,善於思考,樂於分享,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溝通,共贏共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