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每晚一本書」關注我們哦!
▣ 來源丨師父曰(ID: sfy1927)
▼
在這個世上,我們很多時候是無法逃出這如夢如幻的世界。
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一個人會覺得自己會欺騙自己,我們不妨逆其行來思維這個觀點。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這一切是永恆而真實的嗎?
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在某個時刻而產生的現象,它會消逝、會破滅。
人總是會把這些如夢如幻的現象當作事實,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爭執是非的根本,也是煩惱痛苦的來源。
《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句經文是在講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現象,都是由顛倒妄想而產生,這一切都是假象。
如果能看穿這些現象,也就可以直接見其本來面目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關注於外境,而對自己的心卻視而不見。
古詩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人生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回首,回首反觀自己的心,這不就是一個頓悟。
當局者固然執迷而不自知,旁觀者卻也未必清醒。
如果誰也不知事理,那麼所謂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也不過是一種假象。
1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的現象是「當局者迷,旁觀者也迷」。當局者,是這個世界的主角。
旁觀者,邊緣化地帶的異類。這兩種人,是兩種「迷」,沒有誰比誰更清醒。
世局之中人多迷糊,那些旁觀之人也未必清醒。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自以為是清醒的。
用心良苦的幫孩子安排所謂的正確道路,想要給孩子一個優越的人生。
但是,這種安排恰恰會阻隔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感知,讓他們陷入一個情緒化的迷局。
這樣的情景並不是父母所期待的,但是恰恰因為自我主觀意識的出現,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父母也是「迷者『。
無法認清這個世界的真實現象,因此傳遞給下一代,從而導致這場」迷「的輪迴。
這場局中,一方處於「清醒「的」善意「自作主張的為另外一方做安排。
刪減過濾另一方接觸的訊息,在真實的世界和另一方之間建立起一道以保護為名義的牆。
從而導致我們置身於被牆篩選過的世界,認為這才是正確的世界。
讓真實慢慢的變得遙遠,乃至於使人把假的看成真的,把真的當作假的。
於是,被控制的不知所措,控制者亦是如此,最後誰也不比誰清醒。
在這個世上,無論是這個世界的主角,還是這個世界的邊緣者。
只有直面真實的事理,才有可能擺脫迷糊混亂的處境,擁有真正的澄明心境。
2
下面與諸位分享一則公案。
昭引和尚雲遊各地,被大家認作是一個行腳僧時,有信徒來請示:「發脾氣要如何改呢?」
「脾氣皆由嗔心而來,這樣好了,我來跟你化緣,你把脾氣和嗔心給我好嗎?」
信徒的兒子非常貪睡,父母不知如何改變他,昭引和尚就到他家。
把夢中的兒子搖醒:「我來化緣你的睡覺,你把睡覺給我吧!」
聽到信徒夫妻吵架,他就去化緣吵架。信徒喝酒他就去化緣喝酒。
這裡的「化緣」睡覺、吵架、喝酒,是為了化去習氣,由此可見昭引和尚是大菩薩。
我們都知道,生死輪迴是由業力習氣牽引,那我們又該如何跳出這場輪迴呢?
「世人本有佛性,只為迷故,為外緣所執,自受其擾反不自知放下!」
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因為迷惑,所以產生對外境的執著。
這裡的昭引真可謂是招引, 專門感召引化眾生此自迷之死結也。
眾生之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脾氣和嗔心本無,但是眾生一旦遇到它時,卻跟隨著習氣跑了。
不知這一切都是本來沒有的,與自己是沒有關係的,一時的迷惑讓其拋棄了這一切。
與這「真實之相」為敵,認定這一切都是有的,是真實不虛的。
那麼這裡的昭引和尚化緣其脾氣與嗔心,是為了讓其放下此執,回歸自在。
3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唯有跳出局外,抽離出情緒,方可得大自在。
昭引和尚引化眾生不執二邊,這二邊是有脾氣為一邊,無脾氣是一邊。
不執著者兩邊的人,有沒有脾氣他都會忘記,這不就超然於事外,不再被業力習氣所牽引著走了。
睡之貪與不貪,吵架之勝與負……皆當都抽離出來,這便是不迷也!
眾生的迷惑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無法抽離,做不了一個旁觀者。
人活著有太多的問題,有時候生活的很累,身上背負著太多,或有別人給你帶來的憂擾。
也有自己要添加上去的沉重,也有一些偶然的未知增添的麻煩。
總而言之,就是很無奈,我們總是想要逃離這些,但是卻又無法離開。
有人把生活比喻為一個泥潭,而我們就是在泥潭裡苦苦掙扎的人。
如果你不能夠掙扎解脫出來,那你就會越陷越深,直至整個人都陷入進去,不能夠呼吸。
佛教裡有一個名詞叫「清明」,如果在生活的瑣碎之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悲傷歡樂百態的人生之中。
能夠成為一個旁觀者,不帶有任何情緒色彩的生活,這不便是「解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