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021-02-19 每晚一本書


藍字每晚一本書」關注我們哦!

▣ 來源丨師父曰(ID: sfy1927)

在這個世上,我們很多時候是無法逃出這如夢如幻的世界。

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一個人會覺得自己會欺騙自己,我們不妨逆其行來思維這個觀點。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這一切是永恆而真實的嗎?

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在某個時刻而產生的現象,它會消逝、會破滅。

人總是會把這些如夢如幻的現象當作事實,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爭執是非的根本,也是煩惱痛苦的來源。

《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句經文是在講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現象,都是由顛倒妄想而產生,這一切都是假象。

如果能看穿這些現象,也就可以直接見其本來面目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關注於外境,而對自己的心卻視而不見。

古詩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人生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回首,回首反觀自己的心,這不就是一個頓悟。

當局者固然執迷而不自知,旁觀者卻也未必清醒。

如果誰也不知事理,那麼所謂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也不過是一種假象。

1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的現象是「當局者迷,旁觀者也迷」。當局者,是這個世界的主角。

旁觀者,邊緣化地帶的異類。這兩種人,是兩種「迷」,沒有誰比誰更清醒。

世局之中人多迷糊,那些旁觀之人也未必清醒。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自以為是清醒的。

用心良苦的幫孩子安排所謂的正確道路,想要給孩子一個優越的人生。

但是,這種安排恰恰會阻隔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感知,讓他們陷入一個情緒化的迷局。

這樣的情景並不是父母所期待的,但是恰恰因為自我主觀意識的出現,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父母也是「迷者『。

無法認清這個世界的真實現象,因此傳遞給下一代,從而導致這場」迷「的輪迴。

這場局中,一方處於「清醒「的」善意「自作主張的為另外一方做安排。

刪減過濾另一方接觸的訊息,在真實的世界和另一方之間建立起一道以保護為名義的牆。

從而導致我們置身於被牆篩選過的世界,認為這才是正確的世界。

讓真實慢慢的變得遙遠,乃至於使人把假的看成真的,把真的當作假的。

於是,被控制的不知所措,控制者亦是如此,最後誰也不比誰清醒。

在這個世上,無論是這個世界的主角,還是這個世界的邊緣者。

只有直面真實的事理,才有可能擺脫迷糊混亂的處境,擁有真正的澄明心境。

2

下面與諸位分享一則公案。

昭引和尚雲遊各地,被大家認作是一個行腳僧時,有信徒來請示:「發脾氣要如何改呢?」

「脾氣皆由嗔心而來,這樣好了,我來跟你化緣,你把脾氣和嗔心給我好嗎?」

信徒的兒子非常貪睡,父母不知如何改變他,昭引和尚就到他家。

把夢中的兒子搖醒:「我來化緣你的睡覺,你把睡覺給我吧!」

聽到信徒夫妻吵架,他就去化緣吵架。信徒喝酒他就去化緣喝酒。

這裡的「化緣」睡覺、吵架、喝酒,是為了化去習氣,由此可見昭引和尚是大菩薩。

我們都知道,生死輪迴是由業力習氣牽引,那我們又該如何跳出這場輪迴呢?

「世人本有佛性,只為迷故,為外緣所執,自受其擾反不自知放下!」

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因為迷惑,所以產生對外境的執著。

這裡的昭引真可謂是招引, 專門感召引化眾生此自迷之死結也。

眾生之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脾氣和嗔心本無,但是眾生一旦遇到它時,卻跟隨著習氣跑了。

不知這一切都是本來沒有的,與自己是沒有關係的,一時的迷惑讓其拋棄了這一切。

與這「真實之相」為敵,認定這一切都是有的,是真實不虛的。

那麼這裡的昭引和尚化緣其脾氣與嗔心,是為了讓其放下此執,回歸自在。

3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唯有跳出局外,抽離出情緒,方可得大自在。

昭引和尚引化眾生不執二邊,這二邊是有脾氣為一邊,無脾氣是一邊。

不執著者兩邊的人,有沒有脾氣他都會忘記,這不就超然於事外,不再被業力習氣所牽引著走了。

睡之貪與不貪,吵架之勝與負……皆當都抽離出來,這便是不迷也!

眾生的迷惑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無法抽離,做不了一個旁觀者。

人活著有太多的問題,有時候生活的很累,身上背負著太多,或有別人給你帶來的憂擾。

也有自己要添加上去的沉重,也有一些偶然的未知增添的麻煩。

總而言之,就是很無奈,我們總是想要逃離這些,但是卻又無法離開。

有人把生活比喻為一個泥潭,而我們就是在泥潭裡苦苦掙扎的人。

如果你不能夠掙扎解脫出來,那你就會越陷越深,直至整個人都陷入進去,不能夠呼吸。

佛教裡有一個名詞叫「清明」,如果在生活的瑣碎之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悲傷歡樂百態的人生之中。

能夠成為一個旁觀者,不帶有任何情緒色彩的生活,這不便是「解脫」。

— END —

相關焦點

  • 看電影學英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何表達?
    看電影學英語,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如何用英語來表達呢?英語裡有一句話是the spectators see the chess game better than the players,直接翻譯是「觀眾比運動員更看得清棋局」,可以意譯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影視劇中也出現過其他的表達,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 旁觀者的智慧丨聽成語故事,學地道英語 NO.13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出自《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觀見審。釋義:局外人往往能對發生的狀況了解更清晰,因為事情經常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Lookers-on see most of the game釋義:(義大利諺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水瓶座冰雪聰明,卻猜不透愛人的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愛情中的當局者迷是非常可怕的,甚至會把水瓶座引入感情的泥潭。01旁觀者清在很多人看來,水瓶座好像是自己生活中的知心姐姐,他們永遠清醒,對待事情永遠理智。水瓶座愛上一個人之後,就會赴湯蹈火,他們覺得對方就是美好的化身,對方的一切都值得自己迷戀,他們會沒有任何條件地去愛一個人,哪怕身邊的人都說,這個人配不上水瓶座,也有些執迷不悟,他們總是旁觀者清,對待自己的事情卻不那麼的上心。
  • 旁觀者清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旁觀者清,當事人被碰到的問題搞糊塗了,旁邊觀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出自:《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觀見審。」近義詞有:了如指掌、洞燭其奸,反義詞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褒義成語,可作賓語;常與當局者迷連用。
  • 誰背叛了革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與目前習近平同志提倡的反腐敗鬥爭(今天報紙刊登他在中紀委會議上的講話,還是高調反腐)大有關係,為此轉發該文(跟帖太多,此處不發,有希望看跟帖者可以打開北京大學網頁的BBS)給諸位參考。                               鞏獻田 2015年1月14日夜誰背叛了革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發信人: xiaomifen(小米糕),
  •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對孩子的驕傲變成懊惱
    感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許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身臨其境未必比人家做的好,也是知道做不到。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旁觀者清,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旁觀者清 [páng guān zhě qīng]基本釋義:當事人被碰到的問題搞糊塗了,旁邊觀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陳多壽生死夫妻》:「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典故:「旁觀者清」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對同一事物,旁觀者比當事人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這個成語來源於《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者為,傍觀見審。  唐朝有位很有學問的人,名叫元澹,字行衝。他撰寫的《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許多學者的稱讚。有一次,一位大臣上疏唐玄宗,請求把唐初名相魏徵修訂、整理的《禮記》列為儒家經典。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3星座能勸別人,勸不了自己,渡人者無法自渡
    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其中的人往往不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質,但他人卻看的清楚。 你總是當局者,還是當旁觀者?很多人一般都是旁觀者,看著故事的發展,而且一般不發表任何意見。但是,就像下面的星座一樣,更喜歡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服別人,自己作為當局者卻陷得很深。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夫妻雙方背叛的婚姻,何必呢?
  • 孩子初三升學考,孩子想學學不進去,家長要發揮旁觀者清的作用
    孩子想學學不進去,家長要發揮旁觀者清的作用隨著教育競爭愈發激烈這時候家長需要從旁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畢竟很多時候事情都是當局者迷的,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多觀察,幫助孩子找出學習中的結症,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學了,但成績不好,很可能是基礎差,這其實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問題,也和以上提到的,父母平時不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有關,只看成績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的。因此孩子平時的學習狀態如何,學習習慣如何都要關注。
  • 小說推薦:當局者迷的愛情世界,《我以為我們在談戀愛》
    看完這本書小編覺得愛情是兩個人的事,雙方都處於當局者迷的狀態,但其實在相處中都在彼此心中有著特別的地位,所以愛就要說出來、表達出來,這樣子才會有個圓滿的結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