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自認為是為孩子好,無關緊要的話,其實最傷孩子的心。下面10句話你是不是也經常說呢?
「你怎麼這麼笨?」
「我說了一百次,你怎麼就是不聽呢?」
「我說不行就不行!」
「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吧!」
「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你若考了100分,我就給你買……」
「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呢?你看看某某……」
「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其中就有我經常對兒子說的話,雖然說的時候是無心的,脫口而出的,並沒有想到這些口頭禪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其實仔細想想都是對孩子的否定,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自然會越來越自卑。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從小到大都不知道「鼓勵」為何物。記得小時候,我有一次考了全班第一名,回家後我把成績單拿給爸爸看,等待著他的表揚,結果他看完後,很冷靜地說了一句:「不錯,但不要驕傲,數學扣了兩分,下次要考雙百分。」頓時,我像被潑了一盆冷水般,心中的自豪感一下子消失殆盡。在後來的成長經歷中,我漸漸知道,很多家長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孩子驕傲自滿。
當孩子做錯題時,打翻碗時,跟小朋友打架時我們總是批評和懲罰孩子,期望孩子從中得到教訓,以後可以長點記性。可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鼓勵的影響力遠比懲罰更大。
回想自己的童年經歷,經過父母的打罵之後,你從中得到長進了嗎?如果在我們不會做或做錯的時候,父母能夠跟我們說一聲「沒關係」,耐心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並鼓勵我們一定能夠做到,那麼我們從中得到的就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包括以後自己面對問題時的自信與勇氣。
父母的教育方式自然而然延續到了我們身上,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也自然而然的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用鼓勵代替激勵
新時代的父母自然要學習更科學的育兒方法,一味的否定和所謂的激勵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情緒,甚至更加叛逆。
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世界去了解他,接納他。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正視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不要跟別人做比較,多鼓勵孩子,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對手,只要不斷的努力,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就可以。
換一種思維,當你希望孩子做的更好時,鼓勵和引導比打罵懲罰更管用
兒子2歲時總是不好好喝水,每次都是各種逃避,一杯水一個小時都喝不完,還不小心把杯子打翻了,本就忍耐很久的我看到地上的水突然爆發了,吼了幾句,兒子被嚇蒙了,站在那呆呆的看著我,手足無措的樣子讓我清醒過來,平復一下心情把孩子叫過來告訴他發火是我的錯,但是也讓他明白犯了錯就得承擔後果,給他找來拖把讓他自己把水拖乾淨。
一味的懲罰和責罵並不能讓孩子明白做錯事的後果,只剩害怕了,但是當他親自參與了收拾的過程就會明白下次該怎麼做。當他再一次打翻水時都不需要我提醒,自己就會收拾。
很多家長經常跟孩子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可以,但是並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多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才是最重要的,相信孩子可以做的更好。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看到」其實是比「做到」更為重要的事情。
如果僅僅是追求讓孩子「做到」,卻沒有「看到」孩子,結果很可能會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當然,家長不僅要看到孩子表面上的需求,更要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望。
只有當你真正的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害怕和猶豫,不去催促和打斷孩子的成長節奏,他才能一步一步做到最好的自己。
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多些耐心和包容。有時犯錯也是一種成長,不必急於求成。人生的路很長,需要自己去體驗其中的酸甜苦辣,給孩子更多的鼓勵,讓他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