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上午,西南聯合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隆重舉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校長林建華,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史宗愷,雲南師範大學校長蔣永文等出席活動。大會由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主持。90餘位西南聯大老校友與四校師生代表約近400人齊聚燕園,共同紀念西南聯大取得的輝煌成就。
大會現場
林建華首先致辭,他向西南聯大的老校友表示熱烈歡迎並致以誠摯敬意。林建華回顧了西南聯大的建校和發展歷史,他說,在不到九年的艱苦歲月中,西南聯大師生懷抱科學救國的理想,取得了大量卓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培養出一批學術大師和治國棟梁,創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為中國高等教育樹立了一座精神的豐碑。聯大雲集了四方的名師,他們有著不同的風格、氣象,形成了眾多的學術流派,這也是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傳承與體現。教授們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潛心學術、探究精知,為中國各學科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北大更應該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打造一流的教師隊伍,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人,產生更多能夠影響國家發展和推動人類進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學習聯大團結精神,與其他高校相互學習借鑑,形成各自鮮明的辦學特色,共同為中國高等教育由大變強做出努力。
林建華致辭
林建華表示,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際,回望西南聯大80周年的光輝歷程,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明年是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北大將繼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支撐。
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會長、西南聯大機械系1944級校友潘際鑾院士在致辭中說,戰火紛飛的80年前,西南聯大在條件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建設校舍和辦學裝備,三校合作無間,儘管在生活貧困的環境下,仍有近200位國內和歸國的頂級學者和專家雲集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提倡學術自由、民主精神。學校按教育規律建立了先進的教學制度、嚴格的教學要求;學生以抗日救國之心勤奮學習,負擔起天下的興亡。西南聯大為我國培養出大量的傑出人才,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座豐碑。今天紀念西南聯大就是要傳承西南聯大的辦學精神、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進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貢獻。
潘際鑾致辭
接下來,西南聯大1941級校友馬識途向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贈送了書法作品,祝福西南聯大80歲生日。西南聯大上海校友會也發來賀信,熱烈慶祝母校校慶80周年,祝校訓「剛毅卓堅」永放光芒。
馬識途向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贈送書法作品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西南聯大1938級校友楊振寧院士回顧了自己在西南聯大七年的學習、研究和工作經歷,認為這七年為自己後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回憶起自己跟隨吳大猷教授、王竹溪教授、馬仕俊教授一步步走入當時物理學最前沿領域學習與研究的經歷時,楊振寧指出西南聯大的研究討論風氣非常之好,使得學生們能在如此困難的時間得到這樣好的教育,對此自己深懷感激之情。
楊振寧致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前主席、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西南聯大社會學系1945級校友彭珮雲談到,自己作為西南聯大最後一屆學生,儘管對西南聯大了解不如其他老學長,但「聯大是我心目中的民族堡壘,我一到聯大就受到了革命的影響」,自己永遠不能忘懷聯大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以及進步思想的土壤。她說,今天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學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希望各大學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真正建設成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為我們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彭珮雲致辭
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西南聯大機械系1943級校友鄭哲敏院士回憶了從自己初入聯大面對校園宣傳海報上各種不同的觀點感到的新奇和不安,到通過聆聽各種演講體會到聯大許多「奇聞義士」的傳聞、人格、學問、作風,並潛移默化中造就了自己對人生的追求,鑄造了自己的聯大精神,再到親歷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對學生運動的鎮壓等歷史和經歷……他認為,西南聯大的經歷值得珍惜,西南聯大是一個奇蹟,它的經驗猶如寶藏,需要我們好好地發掘。
鄭哲敏致辭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將西南聯大精神歸結為四條:第一是愛國擔當。這種精神體現在校訓、校歌以及至今矗立在西南聯大舊址和北方三校校園的紀念碑上,它反映了聯大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第二是育人自覺。聯大師生堅信中國不會亡,他們憑著將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的民主自覺,歷盡艱辛培育人傑。第三是團結協同。對辦學救亡使命的自覺擔當,使三校能夠置各校的局部利益於度外,維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第四是科學民主。三校師生在崇尚科學、追求民主抗戰救國的旗幟下聯合在一起,並堅決捍衛著學術的自由。他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發揚這樣的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秉公盡能、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棟梁之才,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告慰聯大前輩。
史宗愷說,聯大的精神不僅僅在我們的回憶當中、而且一直在三校的血脈中傳承著,它融進三校的辦學思想和理念當中,也留在了雲南,這樣的精神鼓舞著一批又一批優秀青年學生,投入到時代的偉大洪流當中去——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他們在畢業的時候選擇去最艱苦的地方,為這個國家的復興做著最努力的奮鬥。他表示,紀念會正值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際,對中國如此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感到振奮;希望三校繼續承擔面向中國未來應該有的堅守和敢於擔當的精神,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同時以中華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人類的未來之路,
史宗愷致辭
抗戰勝利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遷回原址,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發展為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紀念會上,蔣永文介紹了雲南師範大學近年來通過搭建論壇、博物館等平臺,開展主題活動、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形成的具有西南聯大特質的辦學文化。他表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在北大、清華、南開等兄弟學校的支持下,一定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西南聯大精神,為把西南聯大遺贈給雲南人民的雲南師範大學建成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的高水平大學而不懈努力。
蔣永文致辭
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百度攜手清華大學建築專家郭黛姮教授團隊,經過數月嚴謹的歷史考證,對193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設計、修建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新校舍北區124.45畝舊址原貌進行了嚴謹的復原研究,並按照1:1比例完成了3D高精度數位化復原項目成果「百度AI追尋:未消失的西南聯大」。
百度公司副總裁兼CEO助理梁志祥表示,作為校友企業,百度非常敬重西南聯大在那個年代所展現出來的剛毅堅卓的品格與精神——無論在什麼樣的艱苦環境下,都相信教育的力量、知識的力量。西南聯大為中華民族培養出一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文大師,為世界和中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次人工智慧復原西南聯大的項目,不僅是百度的前沿技術在歷史場景下的成功實踐,更希望通過西南聯大這次數位化重現,能讓西南聯大的精神更好發揚,守護住西南聯大,守護住歷史,守護住文明,從而讓未來的中國能有更多讓我們自豪、更多讓世界驕傲的「民族脊梁」。
梁志祥介紹復原項目成果
隨後,郝平,潘際鑾,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1942級校友王漢斌,梁志祥一同將手掌輕觸大屏幕,標誌著項目成果正式發布。
「百度AI追尋:未消失的西南聯大」復原項目成果發布
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歷經六年時間製作了「西南聯大口述史」項目,採訪了70多位聯大校友,幾乎涵蓋了所有專業的學生,整理了近4萬分鐘的口述影像。現場播放的一段7分鐘的西南聯大校友口述項目介紹「重現」了聯大舊貌與發展歷程。
項目負責人、中國傳媒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丁俊傑教授介紹道,儘管看了很多遍,但自己每次看這些視頻時還會很激動,因為項目提供了一個使未來人可以與歷史對話的機會。歷史是面鏡子,每次聽到這些老校友的講述時,自己都會深深地感嘆,西南聯大不僅僅是座巍巍的高山,也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不僅僅是世界上著名的一所大學,也是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的一個符號,不僅僅是當年不得已的一種組合與選擇,也是一種特殊語境中的人間奇蹟,西南聯大不僅僅是歷史,更是未來。
丁俊傑介紹西南聯大校友口述項目
為了發揚西南聯大的優良傳統,延續西南聯大在中國教育事業中的深遠影響,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於2004年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雲南師範大學四校設立了西南聯大獎學金。獎學金主要面向四校優秀青年學生。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14級本科生劉曉晗作為西南聯大獎學金獲得者代表作了發言。她代表青年學生向西南聯大的前輩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摯的感謝,並表示,「今日的我們應始終銘記聯大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守護祖國文化的血統,以及在炫目的燈火中守護一顆自出發時便深藏於懷的初心」;她號召大家走出象牙塔,時刻不忘自己的血脈與祖國的命運榮辱相關、血脈相連,牢記肩上承擔的莊嚴的時代使命。聯大人的精神將如導航燈指引著代代青年人不懈求索、秉承薪火,在中國夢實現的路途上創造新的偉岸與豐碑。
「萬裡長徵,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在北京大學學生合唱團的同學和各位聯大老校友一起合唱的西南聯大校歌歌聲中,紀念會圓滿落幕。會後校友、嘉賓及各位領導一同合影留念。
紀念會開始前,西南聯大校友代表和師生代表還舉行了向西南聯大紀念碑獻花的儀式。當天下午,「西南聯大精神研討會」在北大英傑交流中心星光廳舉行,西南聯大校友代表、西南聯大校史研究學者和北大師生代表共同參加。此外,「西南聯大校史展覽」也於當日在英傑交流中心開展。(文/新聞網記者 王巖)
相關連結:西南聯大精神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攝影:劉月玲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