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在高校地位尷尬 教師13年難評副教授

2020-12-16 人民網教育

  課時少,學分低。大學語文在高校地位尷尬,大學語文授課老師的處境也尷尬。

  一位在湖北某綜合大學工作了13年的老師昨天接受採訪時說:「我兢兢業業幹了13年,現在還只是個講師,連副教授都評不上,真是覺得苦悶。」

  課講得好有什麼用咧

  講了13年還是個講師

  張斌(應採訪對象要求,隱去真實姓名和學校名)是湖北某重點綜合性大學的老師,也是該校大學語文教研室主任。

  從2000年開始,研究生學歷的張斌就在這所人文底蘊濃厚的高校裡教授大學語文,他也是這所大學大學語文課程變遷的見證者之一。

  「最開始大學語文在我們學校是選修課,在部分院系開設,學時是54個。」張斌介紹,到了2006年的時候,變成了公共必修課,學時被壓縮到48個。

  再到2010年,學校修訂了本科教學培養方案,大學語文被減到32個學時。

  「今年,學校又要修訂培養方案,根據教務部門的意見,要在大學語文和應用寫作之間,讓各院系自主選擇一門。這就相當於間接取消了大學語文。」張斌說。

  工作了13年,當初和他一起進校的專業課老師,現在大多都評了副教授、教授,但他的職稱仍然是講師。

  其實,有這種遭遇的不只是張斌一個人,在他所在的大學語文教研室,一共有4位老師,3位是講師。其中一位女老師周丹(化名)在學校工作了17年,去年才評上副教授。這之前,她連續4次報評都沒有通過,領導說,還是讓專業老師先評吧。

  「學生其實很喜歡我們的課,並不是我們教得不好。」周丹說,每年該校都會組織學生對老師的課程實行評價。他們4個人的課,連續多年在全校處在「優秀」之列。

  為什麼評不上副教授?原因很簡單:大學語文只是一門課程,不是一個學科。不是學科,就沒有教學、科研項目。而評職稱,項目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個沒有科研項目的老師,拿什麼去評?

  其次,因為不是學科,就沒有相應的經費。周丹說,有時候他們在學生中搞個徵文比賽之類的活動,因為沒有一分錢的經費,只得老師自掏腰包。

  語文老師在外國語學院上班

  大學教授製作名片很尷尬

  相對於張斌的大學語文教研室,湖北工業大學大學語文老師周金聲的日子要好過多了。不過,他仍然有自己的尷尬:自己所在的院系是學校外國語學院,在做名片的時候都覺得彆扭。

  周金聲以前是專業教師,後轉教大學語文,除了學校的職務,他還有一些社會職務,如「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國家語委語文研究項目主持人」等。

  2005年,湖北工業大學開設了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校安排這個專業轉入到外國語學院。周金聲提了一個要求:「要轉過去可以,但外國語學院要改名為語言文化學院。」

  當然,周金聲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和對外漢語專業的老師們還是到了外國語學院。因為對外漢語在該校是一個專業學科,在這裡,他還是專業老師,有自己的學科經費等支持。依託這個專業,老師們兼帶全校的大學語文。

  在周金聲和其他大學語文老師的努力下,湖北工業大學還是比較重視大學語文的,這在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內部已無爭議。現在,該校文科生必修大學語文,理科生必修應用寫作。

  儘管如此,周金聲還是感覺這個「外國語學院」讓他尷尬。「我在外面參加大學語文的研討會,人家問我是哪個院的,我都不好說自己是外國語學院的。」

  在製作名片時,周金聲想了一個辦法,他的身份成了: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對外漢語系教授。

  據記者了解,有的高校將大學語文設在新聞傳播學院,有的設在人文學院。

  大學語文邊緣化是全國話題

  400語文老師QQ群找安慰

  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楊建波教授介紹,目前有一個「全國大學語文教師群」,群主是被業界稱為「大學語文終身義工」的寧波大紅鷹學院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杭州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何二元。

  「我們這個群目前有400多個大學語文教師,也有一部分高校出版社的編輯及媒體編輯。」何二元接受採訪時介紹說,最初,他建了一個個人網站,專門和大學語文老師探討有關大學語文的話題。時間長了,越來越多的大學語文老師通過網站加他的QQ。

  見好友越來越多,何二元乾脆建了一個可以容納2000人的QQ群,將這些老師都移到這個群裡。談及建群的目的,他說:「大學語文教師在各自學校都比較邊緣化,又缺少全國的活動,比較孤獨。我們要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大家不感到孤獨。」

  本來,何二元為每個群員都修改了「群名片」,其中媒體編輯和大學出版社編輯的名稱都是「編輯某某某」,但「編」字的聲母是「B」,這樣一來,出現在群首頁的都是編輯,老師都落在後面了。

  為了讓大學老師在群裡感覺到不被邊緣化,他又一個個將「編輯某某某」改為「語編某某某」,這樣「語」字的聲母「Y」比較靠後,老師們都自動排到前面來了。

  記者進入群後發現,群裡的大學老師非常活躍,老師們所談的內容也不是簡單的調侃、惡搞,而是有針對性的學術討論。

  去年,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發動了「首屆全國大學生徵文比賽」,藉助這個QQ群,消息很快發布出去。各大高校的老師們積極動員自己的學生參賽。

  作為「大學語文的終身義工」,何二元對大學語文之所以被邊緣化有自己的理解。「30年了,大學語文對自己的定位還沒有搞清楚。」

  他說,大學語文的開課對象是高校除漢語言文學外的其他專業學生,但現在的大學語文課往往開成了文學課,老師沒有照顧到各專業學生的需求。這就讓很多高校領導覺得大學語文不實用。

(來源:武漢晚報)

相關焦點

  • 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被指遭區別對待
    記者調查了解到,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通道不順暢,進入和流出機制層層受阻,多數學校的招生宣傳冊上只好由外聘專家唱起了主角。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被區別對待「職業院校評職稱難,民辦高校就更難了。」昆明一所民辦高校教務處劉老師的感覺是,「一般上報10個人,通過的只有兩三個」。
  • 江西2017年啟動改革:評教授副教授公辦高校可自己做主
    江西2017年啟動改革:評教授副教授公辦高校可自己做主 2017-04-18 09:45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但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職稱,可不是3年5年的混資歷就行。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一樣,各院系瓜分高校內本就不多的名額。同樣的情況還有化藥學院青年教師母海缽,2016年入職的他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由於工作業績突出,被直聘為副教授;水建學院副教授張耀哲因為解決了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標誌性成果,成功晉升高一級職稱;理學院教師宋世德得益於主編了國家級規劃教材,由副教授直聘為教授;教育教學效果得到公認的「金牌教師」、生命學院姜在民老師被直聘為教授……南通大學文學院的一位講師因指導學生在創業大賽中榮獲金獎
  • 高校職稱擁堵晉升難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中國網事·銳話題)「職稱擁堵」晉升難 考核不合理盼調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心態錄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近日,記者走訪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職稱晉升、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評價考核、教書育人全憑良心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
  • 26歲獲評副教授背後,是更多「後浪」的破格難
    近日,湖南大學官網更新教師信息,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越來越多90後教授走上講臺。這一次,年僅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的李晟曼直接拿到副教授職稱,再次引發熱議。
  • 副教授評教授要幾年
    大學教師也是職稱晉升的主要人群,大學教師的職稱設置一般有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個級別,教授為最高級別,很多教師都以晉升教授職稱為自己努力的目標,教授的晉升可以說是難度最大的,助教和講師相對容易,其實從講師的晉升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有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到後續的副教授和教授,對這方面的要求會更高一些,副教授評教授要幾年?
  • 高校教師將實行分級制 浙大教師將分為13個等級
    浙江日報3月19日訊 教育部、人事部近日聯合發布高校教師評級定崗辦法,今後我國高校教師崗位從正、副教授到講師、助教,將劃分為13個不同等級。  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浙江大學已基本完成教師評級定崗工作。
  • 高校教師職稱有哪幾個等級?湖南省高校教師如何才能評職稱?
    評職稱,對於這三個字教師們一定再熟悉不過了。隨著各地的職稱政策相繼公布,評職稱的熱潮也來臨了,不管是工程師、醫生還是教師,只要符合條件都會努力去評職稱,高校教師也不例外。日前,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也公布了2019年度職稱評審計劃,所以今年想要評職稱的湖南省高校教師,是時候該開始準備了。咱們來了解一下高校教師職稱是什麼。我國高校職稱設置為4個等級,依次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正常情況下,評職需要由初級到高級逐級申請的,隨著評職等級越高,需要具備的條件和要求也就越多。那肯定有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教師去評職稱?
  • 地方高校難,中西部地方高校更難
    為促進區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平衡高等教育弱省的利益,2018年2月,國家在尚無中央高校的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按「一省一校」原則,重點支持鄭州大學、河北大學、山西大學、南昌大學等14所高校建設,將這些納入教育部管理,稱為「部省合建」高校。
  • 武大打破評職稱鐵飯碗 副教授9年不轉正要轉崗
    副教授9年內不能轉正要轉崗  武漢大學打破評職稱論資排輩「鐵飯碗」  新華社電 剛剛晉升為副教授的武漢大學某文科院系的張老師,高興之餘卻感到壓力:「我捧的並不是鐵飯碗。」因為根據學校推行的教師職務聘任制,如果她9年內不能成功晉升教授的話,將被轉崗。
  • 高校教師職稱分為幾個級別?湖南省高校教師評職稱要注意什麼?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僅有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應對職稱評審等等一系列工作。教師職稱是對教師工作業績及執業水平的一個認定,它也是教師價值的一個體現。高校教師職稱到底分為幾個級別?湖南省高校教師又如何評職稱呢?我們先來看下職稱的定義。
  •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2015-04-29 08:19:28 來源:  新華網    (中國網事·銳話題)「職稱擁堵」晉升難 考核不合理盼調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心態錄
  • 廣東高考語文英語作文評卷實施「雙評」,誤差超6分要三評
    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內,評卷員正在進行高考閱卷。對高考考生來說,現在最關心的就是自己能考多少分了。記者13日從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獲悉,廣東省高考評卷工作已從12日正式開始,約3500名評卷教師已經進駐評卷場。
  • 26歲女博士被聘為985大學副教授,中小學職稱評定何時能不拘一格?
    年輕,高顏值,是這位美女教授的標籤,當然,顏值只是表面的,真正讓李晟曼在26歲就聘為985名校的副教授,靠的是實力。李晟曼,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同年直博,2020年6月,獲工學博士學位,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26歲女博士被聘為985大學副教授,中小學職稱評定何時能不拘一格
    26歲女博士被聘為湖南大學副教授引熱議沒有海外學習經歷,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己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年輕,高顏值,是這位美女教授的標籤,當然,顏值只是表面的,真正讓李晟曼在26歲就聘為985名校的副教授,靠的是實力。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
  • 全國高校教師級別分4類13級,清華北大也不例外,看你知道幾個!
    根據2018年我國教育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共有244.3萬名教職工人員,包括專任教師,行政人員,教輔人員和工輔人員等。其中高校專任教師共有166.3萬人,這也是很多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找工作時非常關注的崗位。
  • 評教授副教授公辦高校可自己做主
    背景 5部委聯合出臺意見    教育部等5部委日前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到高校,由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    ■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校,可聯合評審。
  • 武大50歲教師去世,教書20年沒評上副教授,施一公一句話道出真相
    還有像武漢大學法學院的徐祥老師,在去隔離的路上心臟病發去世;華中科技大學的柯卉病教授。柯教授的去世大家更多關注的是他才年僅41歲,已經是教授,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太可惜了。對於徐祥老師,大家一方面關注他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卻發現他已經教書20年,卻一直以武漢大學法學院教師的名義出現,也就是說他去世之前還沒有評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