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世界的有趣程度,取決於觀察的角度。專注分享認知行為學知識,情感心理,個人成長
我們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之間已經無數次的被人幫助過,可能從來沒有引起重視,這不就是互相幫助、禮尚往來嗎?
但你只要答應過別人的求助,就會明白,同樣是幫助他人,這之間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01.求助,別不好意思
有許多社會研究調查都顯示,人之所以會主動給他人提供幫助,其中一大原因來自於,別人的開口求助。儘管大多數人認為向人求助很不舒服,還有些尷尬。而且人們都認為別人有需要時就會求助,即便自己也經常做不到。
發出請求所產生的不確定性,是造成人們不想開口的主要原因。人類的天性促使我們渴望確定的未來,當我們對某人求助時,就是將主導權交給對方,對方同意或拒絕,就再也不是我們能掌控的了,這樣的顧慮會隨著提出請求時出現在我們心中。
人一旦覺得事情失去控制,當下會立即感受到痛苦,如對方說給他一點時間考慮一下,這種痛苦會被拉長放大。
另一個我們不想請求別人提供幫助的心理因素,是人際關係威脅。試想一下,在辦公室裡,其他同事在討論中午吃什麼,你一個人被冷落在角落是什麼感覺?
當你看到對方提供其他人幫助後,自己的請求卻被拒絕時,誰都不喜歡面對這種感覺。於是當這些不舒服的情況,在你發出請求時就被下意識的考慮到,這也是很多總是開不了口求助的原因。
但只要是人都會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存在感。我們內心深處時刻想告訴身邊的人,自己的存在對某些人或事物是有意義、有價值、有影響力的,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對權力財富如此看重的原因。因為這些東西可以將存在感實體化,直截了當的告訴別人自己是多麼的影響力。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開口求助呢,剩下的都是方法了。
02.請人幫忙,先學會閉嘴
那麼,在求助的時候,我們最容易犯的錯是什麼?就是多數人習以為常的開場白「不好意思,請你幫個忙」。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說過?
一開始就先抱歉,讓對方感覺到的並不是愜意,而是不得不幫忙的壓力,有種自己被控制的壓迫感。長期來看,這種形式的請求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回想一下,你跟閨蜜或兄弟平常講話會這麼委婉嗎?如果不是,你就能理解這樣的請求方式,無法獲得對方心甘情願的付出了。
比如,「可以幫我一個小忙嗎?」這其中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什麼是小忙?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是在暗示對方,他的付出完全沒有價值,因為那只是一個小忙而已。你這種客氣,讓對方去聽起來就很不舒服。
這種說法如此常見的原因,是因為當我們要詢問對方是否能提供幫助時,擔心被拒絕,於是把自己的需要儘可能輕描淡寫,同時也淡化了對方的付出,降低了他人提供幫助時,可以帶來的正向情緒。
而另一種極端,是在接受幫忙之後,我們又喜歡去說些感謝的話。比如,「我平時都不愛麻煩鄙人的,你這次幫我省下了好多時間,真是太感謝了。」
說這些話,除非對方暗戀你,或是對方是職場戲精,不然根本不會有一絲開心。
因為明明付出的人是他,而在你口中卻一直是你自己。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一直說著自己如何從對方的幫忙中受益,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提供幫助的人身上。
為什麼這種對話時常出現?
03.雙贏的求助的方法
從心理層面來看,在請求幫忙時,我們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於是會給對方暗示,自己是個值得幫助的人。
我經常在聊天群裡看到,某人向大家發出一個請求幫忙的信息,我看到後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件事其他人就可以解決。
這是一個責任分散的概念,你把問題拋給聊天群的所有人,就等於把責任分散給了所有人,這會大幅降低每個人幫助你的意願。
那麼,正確的求助該如何做呢?有2個原則。
第一,讓對方知道他有能力幫助你,而且他擁有絕對的選擇權。
讓對方清楚知道是他具有某些特長,你才找到了他,同時敘述的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並拋出兩種選擇給對方選擇。讓對方知道,我們並沒有命令或要求他要怎麼做,而是把選擇權交到對方手裡。
比如,老張,你上一次做的設計方案表現很出色,我目前因為一些設計上的問題,能否請你空出一小時的時間,我們可以面對面溝通,也可以用發郵件說,你看哪種比較方便?
最忌諱的請求方式,就是問對方可以幫我一個忙嗎?這種含糊不清的問題,就是要讓對方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的答應。如果之後你再讓對方來解決很棘手的問題,對方為了完成之前答應你的承諾,就只能把髒話藏在心裡了。
第二,在對方提供幫助後,主動告知他事情的後續發展。
這能讓提供幫助人,明白自己當時的付出在往後能造成什麼樣的改變,滿足了我們對於存在感的基本需求,誰都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上個禮拜你幫我校對了文案之後,目前已經走到審核的階段了,謝謝你利用寶貴的時間提供協助,相信有你的加持,我們的部門及這次專案肯定能順利。
當我們提供幫助之後,如果完全無法知道後續的狀況,會讓我們對於下次是否提供協助產生疑慮,也無法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
-END-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所幫助和啟發。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