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湧天地闊,奮楫正當時。一個個重點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批批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強勢崛起,外資外貿雙向發力、逆勢上揚;一項項體制機制改革舉措相繼出爐、落實到位,創新激活發展新動能……一幅高質量發展壯美畫卷在濱海徐徐展開。日前,在山東省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中,濱海區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濱海區圍繞重點工作攻堅和高品質城市建設,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聚焦山東省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中產業集聚、畝產效益、對外開放、創新驅動等考核項發力,轉型舊動能、激增新動能,深度挖潛和釋放海洋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重大項目建設,支撐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產業是新城崛起的基礎,項目是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項目無疑是濱海發展的「源動力」。
一切盯著項目幹,一切圍著項目轉,濱海區重點項目建設精彩迭現。總投資2.5億元的中糧貿易濰坊港糧食物流項目現場,多個單體倉庫已拔地而起,一百餘名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施工,預計明年3月底建成。「項目建成後,可以通過海運方式中轉東北玉米的流入和山東小麥的流出,開闢了東北糧入魯、魯糧南下、進口糧食3條糧食海運通道,顯著提升濰坊港吞吐量。」中糧貿易物流倉儲副總經理薛立釗介紹道。
記者走進濱海科創園海泰產業園看到,園區主體建設已經完工,設施配套正逐步完善,整個產業園呈現欣欣向榮氣象。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孵化器,海泰產業園重點聚焦健康醫療、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目前已成功引入諾康醫療、蓓明醫療、英沛生物、智永化工等11家科技創新型企業入駐。
這僅是濱海區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當前,濰柴特種動力項目、弘潤庫區擴建項目及新材料項目、新和成產業園、國邦健康產業園等加快建設,山東冀凱一期已建成投產,一批批創新產業、高端產業項目正在加快布局建設。截至今年10月份,全區過億元重點項目94個,總投資1395.87億元,其中,新開工類過億元項目20個,新竣工類過億元項目5個。
作風硬起來,服務沉下去。為推動落地項目加快建設投產,濱海區實施重點項目專班服務制度,落實「一線工作法」,抽調人員專職服務,籤訂目標責任狀,一線幫扶解決企業項目遇到的難題,全力推動項目快建設、快投產、快達效。
當前,濱海區已構築起完備的海洋產業體系,高端化工、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成為支柱產業,現代文旅、臨港物流、職業教育等新興產業順勢崛起,濰柴、弘潤、新和成等一批龍頭企業勇立潮頭,「雁陣型」產業集群加快培育;鼎成新材料、祥維斯、天維膜等一批「隱形冠軍」「瞪羚企業」蓄勢待發;中化、中車交通、中糧、中棉等一批「國字號」和世界500強項目紛至沓來,以優質產業項目推動濱海高質量發展。
優質雙招雙引,推動區域經濟上檔升級
雙招雙引,是一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更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後勁所在。濱海區把「雙招雙引」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號工程」來抓,以高質量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區域經濟上檔升級。
蓓明醫療、大洋泊車、山東建築大學熱能技術研究院等16個新項目紛紛入駐濱海區科技創新園,這得益於濱海區深入推進園區公司化招商。濰坊濱海區科技創新園開發服務中心主任王文榮說:「產業園區是承載企業項目集聚發展、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戰場,我們全面提升園區雙創承載力,整合構建『1+2』雙創格局,形成高端人才項目的虹吸效應。」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濱海區全面提升中央城區、海洋科技大學園、旅遊度假區三大功能區,夯實綠色化工園、中外合作產業園、先進位造業產業園、科技創新園、海港經濟區,著力構築高能級戰略發展平臺。
濱海區堅持產業立區,攻堅「雙招雙引」,進一步健全市場化招商機制,抓好外資、省外資金、人才、各類500強和百億級重大項目等關鍵,多措並舉匯聚發展要素。在系列招商活動中,區主要領導親自帶隊,盯緊京津冀、江浙滬等投資活躍地區,精準招商,對接世界、國內知名企業集團百餘個。截至11月份,共新籤約項目81個、總投資775.62億元,立項省外項目、省外到位資金均居全市前列。
近年來,濱海區出臺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文件,從科研補助、股權激勵、購租房補助等方面給予精準扶持,今年新出臺的「三免一補」聚集人氣政策,又從實施教育、基本醫療和稅收「三免」,購房「一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聚集人氣的措施,激發各類人才紮根濱海、發展濱海的積極性、創造性。1-11月份,共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團隊)55個,數量較去年全年增長77%,新培育省級以上人才4人,較去年增長100%。
每一個項目成功落地、每一位人才順利籤約的背後,都凝聚著濱海區黨員幹部真抓實幹的艱辛付出。濱海區分析「雙招雙引」新態勢和短板弱項,突出招引大項目和產業鏈招商,像新和成、國邦、弘潤等「老企業」紛紛在濱海加大投資建廠,擴大規模、增鏈補鏈,讓老樹發新芽。
對外開放驅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開放是地區經濟騰飛的一個秘訣,也是區域繁榮發展的一件法寶。濱海區作為全市對外開放發展的前沿陣地,牢牢抓住濰坊港這個龍頭,按照「前港—中區—後城」一體化推進思路,構建港口、產業、城市互補機制,加快推進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和碼頭泊位口岸開放,積極融入山東自貿區試點建設,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現代化港口是陸海統籌、參與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支點,不僅是對腹地的拉動,更是產業鏈的融合支撐和更深更廣的開放發展。依託港口優勢,中糧、寶能等大項目紛紛落地濱海。
由香港天德化工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濰坊濱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物醫藥項目,總投資5.1億元,計劃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日前二期項目已建成投產。「我們項目共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二期已建成投產,三期計劃2021年11月前完工,項目全部達產後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增加利稅3億元。」濰坊濱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海介紹說。
濱海區持續開展「千企百展」國際市場開拓和外貿主體培育行動,通過「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等方式,全力促進外貿提質增效,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爭創省級國際合作園區和省外貿轉型升級試點縣區。目前,全區新設外資項目17個,總投資3.53億美元,合同外資2.48億美元,籤約外資項目7個,在談外資項目42個。
以國家級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建設為載體,突出市場和技術「兩個導向」,濱海區結合市場規模、貿易潛力、消費結構、產業互補、國別風險等因素,引導企業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重點市場。位於濱海區的濰坊先達化工有限公司加快出口產品升級換代,先後在印度、美國取得產品海外市場登記,出口額大幅增長。
濱海區充分發揮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外開放平臺作用,靶向發力,強勢攻堅,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今年1-8月份,全區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額193.8億元,增幅30.4%,全市排名第二位。
深化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增添發展動能
改革釋放發展新活力,創新驅動發展新動能,以新應新、創新贏新,方能行穩致遠。
「之前辦理施工許可證,需要辦理三個證,現在三個證書可以一塊辦理,提供一份資料即可,而且當日就可辦結。」 光大環保能源(濰坊)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副經理張磊在辦理施工許可證時由衷地感慨。這是濱海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一次辦好」改革的生動實踐。
用好改革創新關鍵一招,濱海區聚焦「簡政、放權、提質、增效」八字發力,持續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園區公司化改革和國企市場化改革,強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對標高點,以人為本,打造「五星級服務型政府」,構築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高地,讓濱海一舉成為環渤海投資最佳目的地。
改革添加動能,創新激發活力。濱海區按照省、市委關於推動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工作的部署要求,聚焦主責主業、強化經濟管理職能,建立「管委會+公司、管委會+基金」模式,推動管委會瘦身強體,由原來的26個部門壓縮為10個工作機構,共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702項,開發運營職能16項。實行全員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實現幹部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出臺《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崗位聘任管理辦法(試行)》,放寬選人視野,以崗定薪、優績優酬,開展全員素質提升行動,通過一系列培訓進一步提升黨員幹部的素質能力和水平,有效激勵了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
站在新時代新起點,濱海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重點工作攻堅,深入開展思想作風整頓,向改革要動力,用服務促發展,進一步抓作風、提實效、促攻堅,乘勢而上、借勢而為,砥礪建設讓本地人驕傲自豪、外地人羨慕嚮往的現代海洋城,奮力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鏗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