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平陰縣洪範池鎮書院村,因明代東流書院在此而得名。名列濟南新七十二名泉的東流泉常年噴湧,泉水繞村一周匯入狼溪河,汩汩清泉,潺潺流水,風景宜人。「山屏一曲抱寒塘,玉砌千層泛碧香」,這是東流書院創建人劉約詠東流泉的詩句,體現了他對這片山水的鐘愛。劉約,就是明朝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于慎行的外曾祖父,按當地人的稱呼就是老姥爺。于慎行小時候就在東流書院接受啟蒙教育。
(東流泉)
劉約,字博之,號黃石,明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曾任吏部郎中、河南布政司右參政,駐守南陽,官秩從三品。劉約為人正直,官聲清廉,任內不畏豪強,剷除貪官,得罪了把持朝政的宦官劉瑾,而被罷官回鄉。明朝有「弘治四傑」和文學「前七子」之稱的濟南籍詩人、文學家邊貢曾為劉約赴任河南南陽賦詩《送劉博之參政南陽二首》:
其一: 薊北才能會,聲華早見收。道高傳吏部,詩好入隨州。別宴當梅雨,官程過麥秋。江湖憂正切,休上望京樓。
其二:津橋南渡頭,落日片帆收。冠蓋新方嶽,河山古豫州。樹深燕市晚,雲冷爵臺秋。兩地分千裡,懷人各倚樓。
詩中以「道高、詩好」稱讚了劉約的品行、能力和詩文,抒發了依依惜別的友情。還有一件事情體現劉約的高尚品行:劉約年少時與當地徐氏女訂婚,後來徐氏因眼疾失明。徐家自覺配不上劉約,主動提出退婚。劉約不允,並懇切地說:「如果失明的是我,相信你們徐家也不會悔婚吧?」與徐氏結婚後,生六子,其中長子劉田、三子劉隅都先後中進士,成就了一門三進士的佳話。
劉約家族祖居東阿縣苫山村,為當地名門望族。劉約的父親劉觀,少時就曾隨父親在國子監讀書,後遵父命不參加科舉,回鄉置辦家業,興辦私塾。明洪武八年,東阿縣城遷至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此地處在南京至北京的官道上,因而逐漸成為一座繁華的城池。劉家便到谷城安家居住,劉約別號黃石,便是取自東阿鎮黃石山。谷城以南洪範池一帶,山清水秀,劉約罷官回鄉後,在東流泉建起來「東流精舍」,在此教授詩書。這便是東流書院的雛形。當地許多書香家庭的子弟前來求學。劉約的兒子劉田、劉隅等人也在此就讀。
(東流泉小瀑布)
劉田為劉約長子,字伯耕,號東溪,明弘治年間進士,曾官居元氏縣知縣,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為人豪爽無拘,有勇有謀。惜英年早逝,38歲病故於任上。劉田就是于慎行的外祖父。劉田去世時,于慎行的母親尚年幼,之後由其叔父劉隅撫養。
劉隅為劉約第三子,字叔正,號範東,明嘉靖二年進士,授行人,巡按江北。後任右僉都御史,曾協調各省兵力剿平當時頗有聲勢的流寇王士。嘉靖十九年,升任副都御史,正三品,所以人稱中丞。後因軍費遭劫事件罷官回鄉。回鄉後,劉隅又回到東流泉畔,對東流精舍進行了改造擴建,增建了大門、廂房、藏書樓、講堂,購置一百畝土地作為書院學田,成為名聞遐邇的東流書院。劉隅不僅主持書院工作還親自任教。此時,于慎行的父親於玭在此讀書,因其年少聰慧,被劉隅所喜愛,劉隅做主把侄女許配給於玭。當時劉家家世顯貴,於家雖然也是當地鄉賢,但地位和家境與劉家不可同日而語。劉家有人嫌於家家窮,可劉隅卻力排眾議,說於家現在雖然窮,但於家的孩子必成大器。果不其然,之後於玼中舉人,先後任許州、靜寧州知州,平涼府同知,後被任命為慶陽太守沒去赴任而回鄉。而其子于慎行更是官居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文學為一時之冠」。於家父子的成就,得益於東流書院的教育,也離不開于慎行母親這位劉家大家閨秀的輔佐和教導,她通曉經史,理家有方,特別是對于慎行的早期教育發揮了很大作用。于慎行十一歲時母親去世,把母親平時的教導寫成了《先慈言行錄》。
(書院村街景)
劉田的別號東溪,就是東流泉的意思。劉隅別號範東,取自東流泉位於洪範池以東,可以看出對東流書院的深厚感情。劉約父子的文集均以號為名,分別為黃石文集、東溪文集、範東文集。
來源:掌上平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