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和饅頭正在打架,燒麥和煎餃來勸架卻被誤傷,花生和毛豆看到了急忙告訴老師,老師讓班長菜糰子看著他們罰站……
你以為這是老師在用食物講課嗎?其實是幼兒園打架的真實事件,小朋友們的父母取名都很一致,利用常見食物給孩子取名,不得不說很隨意了。
你還記得曾經被長輩叫過什麼嗎?
「癩名好養活」,長輩們都會給孩子取個「土氣」的小名,寓意不會被牛鬼蛇神盯上,能夠長命百歲。
不過大名取得讓網友「笑掉大牙」的也很多,比如「甄世美」、「甄世帥」、「劉芒」、「姬從良」……
演員沙溢也曾經在節目中自曝「曾用名」,他剛出生時媽媽不知道起什麼名好,於是瘋狂地翻閱字典,終於相中了一個詞「仁義」,當場決定兒子取名「仁義」的「仁」,將來成為個重情重義之人。
「仁」字本來挺好,但是沙溢爸爸突然阻止,姓「沙」名「仁」不就是「沙仁」,諧音通「殺人」,那還不如直接叫「殺人犯」好了。
沙溢表示,幸虧爸爸攔著媽媽,不然現在連娛樂圈的門都進不來,名字太嚇人了;有的網友卻調侃他「如果取名沙仁,單靠名字就能火爆娛樂圈了」;還有網友比較認真的說「這個名字在上戶口的時候應該不能通過審核吧」……
隨著網友們的調侃聲逐漸平息,一個問題也隨之擺在大家面前:怎麼給孩子起名才能既有寓意又好聽呢?
看看古人是怎麼給孩子起名的?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古人取名的講究繁多,每個朝代又都不同。
商周時期流行以「天幹地支」取名,就是現在常說的「甲、乙、丙、丁」等,取名多為「太甲、祖乙、武丁」等,相對現代來說取名比較冷僻偏門,後來慢慢改良了。
到了秦朝就開始定下了兩大取名忌諱,避國諱避私諱,意思就是取名不能跟皇室、長輩等雷同。漢代流行單字,比如:劉備、張飛、呂布等,如果取名是雙字就會被人笑話。
秦漢以後的取名方式逐漸現代化,衍生出了「按字排輩」、「疊字取名」等,但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就像網友的一個話題「回家問問媽媽認不認識一個叫國慶的人?」。也反映了現代人取名的一個通病:雷同性高!
現代雖然不像古代取名那樣繁瑣,很多家長都是隨口就給孩子起了,有時候遇到特殊事件、特殊場景就以事件命名,重名率也非常高。
其實孩子的名字不僅僅是個代號,它代表著一種寓意和期望,在孩子的成長中還是很重要的,希望父母們在取名時認真考慮,最好在孩子出生前想好,以免到了孩子辦理出生證明時隨口一起,留下遺憾。
2020年,流行的名字都怎麼取?
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諧音問題,就像沙溢取名一樣,在起名之後將姓氏連起來多讀幾遍,不要因為名字諧音讓孩子被人嘲笑。
除此之外,年輕父母還要注意「性別用字」,現在不是男權女卑的社會,有些媽媽給男孩取名過於清秀,給女孩取名過於強勢,將來也會影響孩子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還有一些父母很在意「重名」問題,為了讓孩子獨具一格使用繁體字、生僻字等,給孩子長大後的社交學習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煩,最簡單的就是練習寫名字,別人家的孩子3歲就會完整地寫出自己的名字了,而自己的孩子由於名字筆畫太多5歲才勉勉強強寫成形,給孩子帶來不便的同時還容易被嘲笑。
小編的叨叨:想要順利完美地取個名並不難,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只要用心尋找,總能找到自己滿意的一個,實在不會也可以求助專業人士,總之,給孩子取名大意不得,一定要斟酌再斟酌!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