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歡」究竟是何意?我覺著還是林清玄的解釋比較好

2020-12-16 齊魯壹點

「清歡」究竟是何意?

「清歡」一詞,我在很長時間裡也未弄清是何意?百度上的解釋是「清雅恬適之樂」,可是,「清雅」和「恬適」這兩個詞依然不好明白。查字典,「清雅」的意思是「清新秀雅」,「恬適」的解釋是「安靜」,那麼,綜合起來,「清歡」的意思是「清新秀雅安靜」了。但這樣的解釋,仍然是「隔靴搔癢」,讓人弄不真切。

「清歡」這個詞,多是用來描寫生活的,蘇東坡在一首詞中是這樣寫道:「人生有味是清歡。」

而張岱在《陶庵夢憶》是這樣寫:「 陶淵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雜投之,曰:『少湮清歡數日。』」

兩個人所寫的意境大不一樣的。

那麼,「清新秀雅安靜」的生活究竟是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

蘇東坡的「人生有味是清歡」,出自「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間慢慢。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公元1085年三月,蘇軾在黃州貶所,過了四年多謫居生活後,被命遷汝州團練副使。這年歲暮,蘇軾到達泗州,即上書朝廷,請罷職修養。在泗州遊歷時,寫下了這首小令。

經歷了人生大起大落、歷經生死劫難的蘇軾,對人生有著比常人更深刻的理解。劫難之餘,和友人遊覽休憩,喝著泛著「雪沫」的清茶,品著嫩芽初露的「蓼芽蒿筍」,心情清新歡暢,發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歡」的感嘆。蘇軾的「清歡」,是經歷了官場的爾虞訛詐、心靈得到放鬆的心境。

而陶淵明的「清歡」和蘇軾是不一樣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棄官隱居,過起了鄉野農夫的生活。他生活拮据,經常斷炊。飲酒是他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但是,酒對他又是奢侈品。所以,他把太守送的酒中加入舂高粱的水,能夠多喝幾日。陶淵明的「清歡」是清貧生活中小小需求的滿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是陶淵明的一種清歡。

「清歡」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生活,確實難以言明。不過我覺得王安石筆下的「垂柳下,荷塘邊,秋枰落子意清閒。玄機悟透低眉笑,細雨微風妒手談。」是一種清歡。周作人所說的「我們與日用必須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遊戲和歡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是一種清歡。「李清照喜歡和丈夫猜典飲茶。飯後,兩人到屋裡一起烹茶,比賽決定喝茶的順序。一人問典故出自何書何卷何頁?答中便先喝。可是,贏者往往太過開心,將茶水灑一身,茶香四溢。」

也是一種清歡。

「清歡」不止是物質上的輕微滿足,更是心靈上的一種享受。

「清歡」,我覺著還是林清玄解釋比較好,「清淡的歡愉」。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林清玄: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
    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林清玄林清玄先生在古董店裡買了一個樸素的陶製的墜子和一個銅製的大銅環,老闆告訴他,這個墜子是一粒一粒綁在漁網底部,以便下網的時候,漁網可以迅速沉入海裡。銅環就像衣服領子,只要拎起來,整個漁網就能提起來,一條魚都跑不掉。
  • ---林清玄品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清歡」是什麼呢?林清玄說清歡幾乎是難以翻譯的,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有時我們所要做的一些事情其實自己並不喜歡做,甚至於討厭去做。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事事如意的,總有些事與我們的意願相違背。
  • 林清玄:清歡
    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了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
  • 【雅琴朗誦】| 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 點擊綠標,收聽朗誦 ·《人間有味是清歡》作者:林清玄我從小學時代就愛讀蘇東坡
  • 文學 | 林清玄:清歡
    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了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
  • 看了很多林清玄的書,最喜歡的還是這3本
    看了很多林清玄的書,最喜歡的還是這3本 少年時,喜歡讀林清玄。在那滿是青春迷茫和躁動的歲月中,林清玄的文字,如同一陣清風,為我拂去心頭的惶恐和疑惑,讓我安放自己的心。一本又一本的讀,讀了很多很多,被他的文字安慰和包裹,仿佛躺在柔軟的雲朵上,愜意至極。看到他離去的消息,久久不能平靜。對他的感謝,無法用言語描述。只能以這種方式來懷念他,向他告別。
  • 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了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甚至於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
  • 我懂得了一種感恩的心情,叫林清玄
    那麼,究竟什麼是柔軟的心呢?「柔軟心並不是和稀泥一樣的泥巴,柔軟心是有著包容的見地,它超越一切,包容一切。」柔軟心是蓮花,因慈悲為水,智慧做泥而開放。蘇軾講:「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雖然從小,林清玄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是清貧的生活並沒有阻礙林清玄對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自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17歲,林清玄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後,從此筆耕不輟。他的文章充滿了敏銳的觀察、深刻的哲理,他的文章似乎有一股魔力,可以將讀者從現實的紛擾中解救出來。難怪有讀者這樣評價他:「我讀了很多林老師的作品,在林老師的茶香裡悟道太多。
  • 親近、中產、佛系:為什麼林清玄在大陸暢銷不絕?
    相比之下,讀林清玄的散文就不必大費周章,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小民,都能很快讀進去林清玄的文章,一是生活化;二是對智性沒有太高要求;第三,林清玄對節奏的把握很好,即便在新媒體時代,他的文章也能流行。而且,儘管林清玄所處的地標對大陸讀者別有一番滋味,但他巧妙地避開了政治的光譜,幾乎是在虛無政治中建築自己的美學。
  • 龍江夜讀|找尋一份清歡
    恰好,手邊一本林清玄的《人間最美是清歡》映入眼球,此場景,此意境,不正跟書的標題相吻合嗎?翻開《人間最美是清歡》,讀到林清玄對於「清歡」的理解——「清歡」是什麼?「清歡」幾乎是難以翻譯的,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
  • 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的作品你讀過幾本?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林清玄多次在講座中談到讀書對他的影響,「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現場被問到為何喜歡寫作時,林清玄這樣說,「我小時候覺得課外書很好看,但是課本很難看,我想寫有趣的東西出來」。在小學時,林清玄就堅持每天寫五百字,到中學時就變成了每天寫一千字。「我覺得寫作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因為寫作我每天都很開心」。閱讀才是最好的紀念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已經步入中年的讀者,對於林清玄這個名字都並不陌生。
  • 打卡北京國貿這家商務酒店:人間最美是清歡
    閒來無事,又翻起案頭林清玄的《人間最美是清歡》,這本散文集給人一股清靜的力量,在複雜的世界裡,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從容地過好每一天。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眾生皆浮躁,如何做到清歡?
  • 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中「清歡」何意?讀上一句,才知它有多美
    這次,她出了一道這樣的題:你如何理解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題目中,也把蘇軾這首詞的全詞印了出來:《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 林清玄去世享年65歲 林清玄最值得讀的書是哪一本?
    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去世是不是真的?據媒體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享年65歲。他身上有諸多為人熟知的標籤,其中大多數與文字有關——曾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創下150次再版的熱賣紀錄;30歲前拿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文章數度被摘錄進入語文課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 林清玄:小千世界
    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歡》中提到清歡的生活有時在這樣的「小千世界」裡就能獲得,當在外界受到挫折時,回到這個心靈的城堡
  • 讀林清玄的書,就如同聽黑膠音樂,讓人以坦然的心對待生活!
    1月23日,據臺灣《自由時報》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他的微博,定格在2019年1月22日這一天,對於離世,他似乎有所預知。在他生前的最後一條微博,我沒有看到他對死亡的畏懼,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灑脫和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猶如他說言:「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 重溫經典散文丨林清玄:清淨之蓮
    據媒體報導,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於1月23日在臺灣去世,終年65歲。林清玄是臺灣作家中的高產作家,至今已出版一百三十多部作品,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大陸出版了《清歡》《願你,歸來仍是少年》《心的菩提》等100多本著作,有26篇文章被收入到小學至大學的課本中,《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曾被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陽光的味道》則曾出現在高考試卷裡。
  • 林清玄:人生幸好有別離
    別離,也是林清玄文章的常見主題。本書為著名作家林清玄2019散文集。書中篇章,大多與「別離」有關。「生死離別」為人生大事,是每個人難以逃避,又常常充滿困惑的論題。林清玄先生以其獨到的視角,通過禪學思想,在文章中傳達了他對這一論題的看法,意味深遠,引人深思。篇章大多緊扣「幸好」這一立意,傳達了林清玄老師面對別離時「既感傷又豁達」的態度。斯人已逝,但將在文字中永存。
  • 林清玄去世 | 他的作品多次進入高考,對高中生談的三句話打動無數人
    那年輕的農夫領著我走到稻埕中間,伸手抓起一把向陽一面的穀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時稻子成熟的香氣整個撲進我胸腔,然後,他抓起一把向陰的埋在內部的穀子讓我嗅,卻是沒有香味了。這個實驗讓我深深地吃驚,感覺到陽光的神奇,究竟為什麼只有曬到陽光的穀子才有香味呢?
  • 臺灣作家林清玄逝世:往散文與佛法深處去
    1月23日,據臺灣《自由時報》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終年65歲。大陸近年來陸續出版了許多林清玄的著作,包括《人生最美是清歡》《心的菩提》《你心柔軟,卻有力量》等,還有許多版本的《林清玄散文精選集》。散文大家、文筆清麗、語帶禪機,這是絕大多數讀者對林清玄的印象。實際上,他幼時的經歷與他的作品風格有著強烈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