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川普下臺和拜登勝選,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也將隨之發生轉變。據相關專家表示,拜登很有可能弱化川普當政時對中國的敵視態度,也將弱化「以臺制中」的政策,而去尋求一種新的中美交往方式。對此民進黨當局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
12月10日,蔡英文在接受採訪時對兩岸關係進行了重申,她表示「我們尋求的是建設性的兩岸對話,在不預設前提下,和平解決歧見。」 這話聽起來是如此的「順耳」,因為此前我們所聽到的都是民進黨的叫囂。
然而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同樣值得思考,什麼是沒有預設的前提下?此前國臺辦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表示,「否認『九二共識』、背離『一個中國』原則,任何對話交往都無從談起」,所以蔡英文的這句話引發了人們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走勢的猜測。
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雙方都做出了妥協讓步。美國承認北京代表著中國唯一的政府,也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共表示將繼續採取「和平統一」原則,同時停止對金門炮擊,隨後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兩岸發展的構想,這讓中美在處理臺灣問題時,意見基本達成一致。
除此之外,兩岸關係之所以在擺脫武力的情況下走到今天,實際上也是由於臺灣堅定的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使是被稱為「臺獨教父」的李登輝,當年在執政時期也堅持承認「一中原則」,將政權問題擱置,從未向外宣示任何分裂的思想。
如今蔡英文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建設性的兩岸對話」,但是同時她表示不應預設任何政治前提,這種「我就是要分裂中國國土,但是主張對話」的虛偽態度勢必會遭到愛國民眾的唾棄。
其實,兩岸關係互動的模式早已存在,在 「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進行了一系列協商對話,籤署了多項交流合作協議,兩岸民眾也實實在在地從中受益。如果民進黨當局真有善意,請收起虛偽空洞的假信號,拿出務實的真行動,才能真正為緩和兩岸關係、化解兩岸僵局開啟大門。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十點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