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海澱醫院中醫科舉辦中醫養生大講堂系列講座之「中醫拔罐療法」。中醫科劉建橋副主任醫師有針對性地講解了中醫傳統療法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適應症範圍及操作方法等,並就患者最為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據劉建橋介紹,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氣等方法造成罐的負壓,使之吸附施術部位,通過負壓、溫熱等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無痛無創,使用安全,便於推廣應用的優勢。
現代罐具:
按排氣方法分為抽氣罐和擠壓排氣罐;
按罐具材料分為塑料罐、橡膠罐、有機玻璃罐;
按罐具型號大小及用途分為微罐、肢罐、整體罐;
按配用治療儀器分為電熱罐、紅外線罐、雷射罐、刺血罐、灸罐、磁療罐、離子透入罐等;
按起罐方式分為手動罐和自動罐。
拔罐療法:
按排氣方法分為火罐、水罐、抽氣罐和擠壓罐;
按拔罐的形式分為單罐、多罐、閃罐、留罐和走罐;
按綜合治療分為藥罐、針罐、刺絡(刺血)罐和水罐。
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
1. 祛風除溼、溫經散寒;
2. 活血化淤、消腫止痛;
3. 疏經通絡、扶正祛邪;
4. 拔毒祛濁、培元固本。
拔罐療法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在臨床上早已從早期的瘡瘍發展到用來治療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及五官科等100多種疾病。
一般多用於:風寒溼痺、腰背、肩臂、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傷、扭傷、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洩瀉、痛經、中風偏癱等。
拔罐療法的禁忌症:
1. 高熱、抽搐和痙攣發作者不宜拔罐;對於癲癇患者則應在間隙期使用。
2. 有出血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絡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3. 有嚴重肺氣腫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負壓吸拔。
4. 心力衰竭或體質虛弱者
5. 骨折病人在未完全癒合前不可拔罐,急性關節扭傷者,如韌帶已發生斷裂,不可拔罐。
6. 皮膚有潰瘍、破裂處;在瘡瘍部位膿未成熟的紅、腫、熱、痛期。面部癤腫禁忌拔罐,以免造成嚴重後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腫塊,亦不可隨便拔罐。
7. 孕婦的腰骶及腹部和經期不宜拔罐。
8. 惡性腫瘤患者、嚴重水腫患者不宜拔罐。
9. 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過飢,醉酒,過飽,過度疲勞者、不合作者均不宜拔罐。
10. 精神緊張,精神失常,精神病發作期,狂躁不安,破傷風,狂犬病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
11. 心尖區體表大動脈搏動部及靜脈曲張部、五官部位、前後二陰部位、靜脈曲張、體表大血管處、皮膚喪失彈性者、肌肉瘦削、露骨不平、毛髮多之處均不宜拔罐。
作者丨冀成玉
文章來源丨中醫科
整理丨馬明
編輯丨胡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