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22日電 (通訊員 任治稷)4月17日對蘭州西機務段來說,是一個極不平常的日子。這一天,被稱為「綠巨人」的時速160公裡復興號動力集中動車組實現了安全平穩運行100天。在蘭渝鐵路的「動車時代」、在「綠巨人」的第一個春運、在中川城際列車的運營中,默默奉獻的蘭機人,正以昂揚的姿態,勇敢擔負起「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向著「讓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的宏偉目標努力奔跑,追夢前行。
勇為先行的「火車頭」
1月4日凌晨1點11分,隨著第一列160公裡動車組駛入蘭州西動車所,緊張的整備、調試、試運行拉開了帷幕。1月6日,「綠巨人」就要試運行,為保證接車和整備進度,蘭州整備車間復興號作業區迅速組建了8人接車小組,以工種為單位,分片檢查,每一條螺栓、每一根接線、每一個檢測參數,他們夜以繼日工作,困了就在車廂內打個盹、餓了就以方便麵充飢。同時,該段蘭州客運一車間按照制定的11個試驗項點,在蘭渝線組織了2次運行試驗,獲取了第一手試驗數據。為確保萬無一失,又在中川城際鐵路開展了1次動力集中動車組故障模擬應急演練,模擬了機車信號故障、LKJ故障等可能遇到的故障,明顯提升了乘務員應急能力,築牢了安全人控防線。
1月8日,當滿載旅客的D754次復興號動力集中動車組從蘭州站駛出的時候,蘭州局集團公司的「綠巨人」成為全路率先配屬時速160公裡復興號動車組的四個鐵路集團公司中的先行者,蘭州西機務段蘭州客運一車間復興號車隊黨支部書記馬延佼激動地說,「新型動車組這麼短時間裡就上線試運行,在蘭州局集團公司沒有過這樣的先例。」
至此,「綠巨人」這一機輛融合的標誌性成果和蘭渝鐵路一起成為連接祖國西南西北自古天塹的通途,城市與城市的距離不再用公裡數來丈量,早上在金城蘭州吃牛肉麵看黃河,下午在巴渝勝地涮火鍋盡享「巴適」成為可能,皆是因為「復興號」這勇為先行的時代「火車頭」!
差一點都不行
鐵路機務工作容不得有半點馬虎,差一點都不行。為保證乘務員培訓質量,該段聘請機車製造廠商專業人員對動車組操縱、故障處理、電氣部件、制動系統等方面進行講解,針對高速技規、非正常行車預案等項點對動力集中動車組全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參加培訓的46名乘務員經考試全部合格。該段還從儀容儀表、軍姿站立、呼喚應答等方面對全部動車組乘務員進行了塑形達標強化訓練。4次專題會議,研判出20項時速160公裡動力集中復興號動車組安全風險點,20種作業指導書、操縱示意圖及各項提示卡資料,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各項工作秩序井然,只為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在加緊培訓動車組乘務員的同時,該段蘭州整備車間復興號作業區加快動車組源頭質量問題查擺整治工作。每周召開分析會對源頭質量問題逐一建檔、歸類、制定整改措施,對管理制度進行補充完善,先後對18項源頭質量問題、3212件具體問題進行了整治。「往往是發現一個問題,整改一批問題。100天以來,沒有出現一起漏檢漏修問題。」復興號作業區區長蔣福才講道。
執著堅守的「90後」
2018年11月,蘭州西機務段著手「綠巨人」動車組檢修整備隊伍的籌建和培訓工作。該段從人員本就緊張的4個車間遴選了18名技術骨幹,為保證學歷結構層次,很多本科及以上畢業生的名字也出現在了復興號作業區的人員名單上,正因如此,機務段組建的這支隊伍的平均年齡僅為27.8歲,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90後」。12月5日,他們排著隊、唱著歌踏上了前往大連機車公司培訓的路上。理論培訓、入廠實訓,一個零件、一個部件,從原理到作用,從檢修到故障排除,他們學得一絲不苟。有大連機車廠的同志談到,「來我們廠培訓的人多了,這樣的隊伍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幾乎每名同志都向我問過問題,有些同志問的問題我甚至一時答不上。」這支隊伍從大連廠學成歸來,副段長陽天慶前去接大家,「寒風凜冽,他們衣著整齊,精神飽滿,了解了他們學習的收穫、看到他們為復興號的付出之後,我知道這支隊伍內在的吃苦精神、好學品質、上進精神和自律意識是這支隊伍能擔得起重任、經得住考驗的本質,這很不容易。」29歲的羅元亮,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毅然選擇了去大連廠學習,因為他覺得整備復興號,光榮!李小明的妻子懷孕8個月了,連妻子產檢都顧不上的他,選擇了堅守崗位。家住西固區的石林生,每天上下班奔波30多公裡,早上5點半出門,趕6點20添乘,他一次也沒有遲到過。寒夜裡,零下十幾度,檢修電機的高升、王彩亮,趴在電機上,一幹就是兩個小時,沒有絲毫怨言。「這些『90後』讓我好感動!」副段長陽天慶感動地說。
平平淡淡才是真
蘭州整備車間副主任王愛平是復興號從人員籌備、制度建設、接車整備、保駕護航全程的親歷者。「『綠巨人』開行的這一百天,大家都很辛苦,都很拼命,都不容易。」數據分析員楊雅茸有孕在身,依然堅持崗位,面對電腦屏幕一坐就是一天,100天裡一天也沒有休息,有困難自己克服,一樣工作都沒有耽誤。去年8月份才結婚的劉鑫鵬,為了堅持工作,把懷孕的妻子送回了老家。整備工長王志萬,每天堅持八點到單位,每天晚上九點以後才回去休息,從2018年國慶到現在,近在臨洮峽口的家他連一次都沒有回去過。他們承受著生活壓力的同時,毅然選擇了投身到「讓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的偉大事業中去。技術員袁鵬說,「其實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我每一次添乘都只是完成了組織交給我的任務,把任務完成好,我覺得踏實!」當問及在復興號作業區工作的感受時,2018年10月份才入職的青工坦言,「痛並快樂著。」這無疑是對作業區工作學習生活的最好寫照,忙碌的同時又沉浸其中,把作業區當家又要顧及自己的小家。處處是無法抉擇的割捨,而每一次又抉擇的毅然決然,這其中的情結或許只有機務人才說得清。
每一個為「讓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的機務人,都堅守著他們內心深處的那種平凡,而正是每一個人堅守的平凡,才匯成了如今「綠巨人」安全續航100天的不平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