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學:生物固體力學、生物流體力學和運動生物力學

2021-02-13 聲振之家



生物力學(biomechanics)是應用力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生物體中的力學問題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學分支。其研究範圍從生物整體到系統、器官(包括血液、體液、臟器、骨骼等),從鳥飛、魚遊、鞭毛和纖毛運動到植物體液的輸運等。

生物力學的基礎是能量守恆、動量定律、質量守恆三定律並加上描寫物性的本構方程。生物力學研究的重點是與生理學、醫學有關的力學問題。依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生物流體力學、生物固體力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等。

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生物學和力學相互促進和發展著。哈維在1615年根據流體力學中的連續性原理,按邏輯推斷了血液循環的存在,並由馬爾皮基於1661年發現蛙肺微血管而得到證實;材料力學中著名的楊氏模量是楊為建立聲帶發音的彈性力學理論而提出的;流體力學中描述直圓管層流運動的泊松定理,其實驗基礎是狗主動脈血壓的測量;黑爾斯測量了馬的動脈血壓,為尋求血壓和失血的關係,在血液流動中引進了外周阻力的概念,同時指出該阻力主要來自組織中的微血管;弗蘭克提出了心臟的流體力學理論;施塔林提出了物質透過膜的傳輸定律;克羅格由於對微循環力學的貢獻,希爾由於肌肉力學的貢獻而先後(1920年,1922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到了20世紀60年代,生物力學成為一門完整、獨立的學科。生物力學有三個分支:生物固體力學,生物流體力學和運動生物力學。

生物固體力學是利用材料力學、彈塑性理論、斷裂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生物組織和器官中與之相關的力學問題。在近似分析中,人與動物骨頭的壓縮、拉伸、斷裂的強度理論及其狀態參數都可應用材料力學的標準公式。但是,無論在形態還是力學性質上,骨頭都是各向異性的。

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骨骼的力學性質已有許多理論與實踐研究,如組合杆假設和二相假設等,有限元法、斷裂力學以及應力法和光測彈力法等檢測技術都已應用於骨力學研究。骨是一種複合材料,它的強度不僅與骨的構造也與材料本身相關。骨是骨膠原纖維和無機晶體的組合物,骨板由縱向纖維和環向纖維構成,骨質中的無機晶體使骨強度大大提高。體現了骨以最少的結構材料來承受最大外力的功能適應性。

木材和昆蟲表皮都是纖維嵌入其他材料中構成的複合材料,它與由很細的玻璃纖維嵌在合成樹脂中構成的玻璃鋼的力學性質類似。動物與植物是由多糖、蛋白質類脂等構成的高聚物,應用橡膠和塑料的高聚物理論可得出蛋白質和多糖的力學性質。粘彈性及彈性變形、彈性模量等知識不僅可用於由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也可用來分析有關細胞的力學性質。如細胞分裂時微絲的作用力,肌絲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及細胞膜的力學性質等。

生物固體力學以構成生命體的各種生物固體,如骨、軟骨、肌肉、血管、皮膚及各種器官等為研究對象,利用連續介質力學、多相介質力學、斷裂力學、損傷力學和流變學等力學基本原理,結合生理學、醫學和生物學來研究生物體特別是人體的功能、生長、消亡及運動的規律的生物力學分支 。

生物固體力學大體上可分為3個分支 ,即骨力學、軟組織力學和器官力學。

研究骨組織和骨骼結構在外界作用(力、電、磁、熱等)下的力學性態,研究骨受力後的瞬時效應和遠期效應,以及活骨發育、生長、吸收和消亡的力學機制。骨是各向異性的,但一般認為骨可以視作橫觀各向同性體。現在對各類骨的宏觀、細觀力學性質及本構關係已有相當多的成果,但對其動力特性,特別是高應變率下的損傷機理還很不清楚。活骨的重建力學是骨力學的核心。早在1884年,沃爾夫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假設,通常稱為沃爾夫定律:骨在需要的地方就生長,不需要的地方就吸收。即骨的生長、吸收、重建都與骨的受力狀態有關。這個重要的思想指出了力學與生命的聯繫,因此,在沃爾夫之後,人們一直為這一論斷尋求理論的和實驗的驗證。已開始研究骨細胞是怎樣接受力學信息及作出相應響應的機理。骨中應力對骨折癒合有重要作用。關節力學的研究已有很多臨床應用成果。

馮元楨於1989年證明,活的軟組織是非線性贗彈性的 ,即其應力-應變關係是非線性的,其粘彈性是贗彈性的,它或許有明顯的滯後環,但相當穩定,對應變率的變化也不敏感。在實驗的基礎上,他給出了有普遍意義的軟組織的本構方程。但對特殊狀態下生物組織的本構關係尚知之甚少,如對高應變率下軟組織的損傷機理尚不了解。馮元楨提出的血管的應力-生長定律,為研究軟組織的生長與應力的關係奠定了基礎。活組織中的應力和應變狀態隨時間變化,這就給確定活組織的「瞬時狀態」帶來極大困難。因此,尋找確定活組織的零應力狀態和殘餘應力的新理論,是軟組織力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器官主要由軟組織構成。各種器官都有其獨特的功能,是生命體內相對獨立的部分,如肺、心、腎、子宮等體內臟器及感覺器官如眼、耳、鼻等。器官力學旨在揭示各種器官行使其生理功能的力學機理,為此必須建立器官的本構模型,用以解釋和預示器官中應力、應變及相應的功能變化。子宮有獨特的變形能力。在孕期的末期,子宮及宮頸中大部分是結締組織,使子宮有良好的順應性。1975年已提出了一個軸對稱的薄壁梨形的子宮力學模型,建立了應變、曲率半徑、位移及體積間的關係。肺的早期研究多限於觀察壓力-體積關係,近年來才力圖了解肺組織作為一種材料的力學特性,儘管已有相當多的成果,但由於各種實驗大都要傷及組織,整肺的試驗又要利用不盡合理的形態模型,故設計更精巧的實驗是必要的。心臟是整個循環系統的動力源。早期的研究注意整體心臟的原功能。較晚的研究實質上是研究肌肉力學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搞清單根心肌的力學特性,然後綜合得到整個心臟腔室的力學性能。人類對感覺器官的了解尚少。研究最多的是眼和耳。對眼球運動和眼組織的宏觀力學性質已有一定認識,但還缺乏精確的整體眼器官的本構模型。對耳朵,則有了耳蝸和前庭器的流體彈性模型,但尚缺少完美的細觀描述。

生物流體力學研究生物心血管系統、消化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以及遊泳、飛行等與水動力學、空氣動力學、邊界層理論和流變學有關的力學問題。

人和動物體內血液的流動、植物體液的輸運等與流體力學中的層流、湍流、滲流和兩相流等流動形式相近。在分析血液力學性質時,血液在大血管流動的情況下,可將血液看作均質流體。由於微血管直徑與紅細胞直徑相當在微循環分析時,則可將血液看作兩相流體。當然,血管越細,血液的非牛頓特性越顯著。

人體內血液的流動大都屬於層流,在血液流動很快或血管很粗的部位容易產生湍流。在主動脈中,以峰值速度運動的血液勉強處於層流狀態,但在許多情況下會轉變成湍流。尿道中的尿流往往是湍流。而通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交換則是一種滲流。對於血液流動這樣的內流,因心臟的搏動血液流動具有波動性,又因血管富有彈性故流動邊界呈不固定型。因此,體內血液的流動狀態是比較複雜的。

對於外流,流體力學的知識也用於動物遊泳的研究。如魚的體型呈流線型,且易撓曲,可通過興波自我推進。水洞實驗表明,在魚遊動時的流體邊界層內,速度梯度很大,因而克服流體的粘性阻力的功率也大。小生物和單細胞的遊動,也是外流問題。鞭毛的波動和纖毛的拍打推動細胞表面的流體,使細胞向前運動。精子用鞭毛遊動,水的慣性可以忽略,其水動力正比於精子的相對遊動速度。原生動物在液體中運動,其所受阻力可以根據計算流場中小顆粒的阻力公式(斯託克斯定律)得出。

此外,空氣動力學的原理與方法常用來研究動物的飛行。飛機和飛行動物飛行功率由兩部分組成:零升力功率和誘導功率。前者用來克服邊界層內的空氣粘性阻力;後者用來向下壓縮空氣,以提供大小等於飛機或飛行動物重量的升力。鳥在空中可以通過前後拍翅來調節滑翔角度,這與滑翔機襟翼調節的作用一樣。風洞已用於研究飛行動物的飛行特性,如禿鷲、蝙蝠的滑行性能與模型滑翔機非常相似。

運動生物力學是用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基本原理結合解剖學、生理學研究人體運動的學科。用理論力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是個開展得比較早、比較深入的領域。

在人體運動中,應用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方程去分析計算運動員跑、跳、投擲等多種運動項目的極限能力,其結果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記錄非常相近。在創傷生物力學方面,以動力學的觀點應用有限元法,計算頭部和頸部受衝擊時的頻率響應並建立創傷模型,從而改進頭部和頸部的防護並可加快創傷的治療。

人體各器官、系統,特別是心臟—循環系統和肺臟—呼吸系統的動力學問題、生物系統和環境之間的熱力學平衡問題、特異功能問題等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生物力學的研究,不僅涉及醫學、體育運動方面,而且已深入交通安全、宇航、軍事科學的有關方面。

中國的生物力學研究,有相當一部分與中國傳統醫學結合。因而在骨骼力學、脈搏波、無損檢測、推拿、氣功、生物軟組織等項目的研究中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進行生物力學的研究首先要了解生物材料的幾何特點,進而測定組織或材料的力學性質,確定本構方程、導出主要微分方程和積分方程、確定邊界條件並求解。對於上述邊界問題的解,需用生理實驗去驗證。若有必要,還需另立數學模型求解,以期理論與實驗相一致。

其次作為實驗對象的生物材料,有在體和離體之分。在體生物材料一般處於受力狀態(如血管、肌肉),一旦游離出來,則處於自由狀態,即非生理狀態(如血管、肌肉一旦游離,當即明顯收縮變短)。兩種狀態材料的實驗結果差異較大。

生物力學的研究要同時從力學和組織學、生理學、醫學等兩大方面進行研究,即將宏觀力學性質和微觀組織結構聯繫起來,因而要求多學科的聯合研究或研究人員具有多學科的知識。(吳永禮供稿)

原標題:生物力學簡介,來源於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力學園地。

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相關焦點

  • 生物力學:一個發展迅速但又備受漠視的交叉學科
    生物力學的基礎是能量守恆、動量定律、質量守恆三定律並加上描寫物性的本構方程。生物力學研究的重點是與生理學、醫學有關的力學問題。依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生物流體力學、生物固體力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等。生物力學的基本任務是應用物理力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生物和人體在宏觀和微觀水平上的力學性質和行為,分析發生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力學現象和過程,了解生物和人體一部分相對於另一部分以及整個機體在空間和時間上發生位移和運動的力學規律。 生物力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儘管對其中個別問題的研究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 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學)
    運動生物力學的定義,人體力學、內力和外力以及骨骼運動學等脊柱生物力學(重點)骨與關節生物力學
  • 鄧小燕——重慶大學——生物力學、血流動力學、生物流變學、生物...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領域:生物力學、血流動力學、生物流變學、生物醫學材料、心血管人體植入物等聯繫方式E-Mail:      電話:      郵編:0地址:個人簡介1982年獲生物力學專業碩士學位 (是我國第一位被授予生物力學碩士學位的研究生)。1991年獲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91-2000年先後為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生物材料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兼拉瓦爾大學醫學院外科系研究教授。
  • 工程流體力學家康振黃:讓生命之花燦爛
    1952年9月,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調入四川大學,工學院獨立後,任成都工學院院長、教授,從事航空學、流體力學的教學和研究。1978年後轉而從事新興交叉學科生物力學的研究,領銜建立了我國最早的生物力學實驗室,是我國首批生物力學學科碩士、博士生導師之一。1982年任成都科技大學副校長。為成都印染廠研製成功氣體燒毛機雙噴射式火口,198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 著名生物工程學家,「生物力學之父」馮元楨辭世…
    生物力學(biomechanics)是應用力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體中的力學問題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學分支,研究對象包含之廣,從生物整體到系統、器官(包括血液、體液、臟器、骨骼等),從鳥飛、魚遊、鞭毛和纖毛運動到植物體液的輸運等,極大地推動了力學和組織學、生理學、醫學相結合。學醫的同學想必對此不會陌生,椎間盤蛻變、脊椎矯正、心臟輔助裝置等與生物力學息息相關。
  • 工程力學到底是不是「萬金油」?
    很多高校力學專業招生一般不會超過100人,與熱門專業相比,其輻射的影響力也就小很多。然後就是「難」,老師們經常說,工程力學是工科中的理科。核心課程都依靠數學和計算機等學科,高級力學又與材料、生物等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例如斷裂力學,解決航空太空飛行器構件、機器零件、材料(涉及各種類型)內外部缺陷的萌生和擴展問題。
  • 中國生物力學研究展望
    未來要在基礎研究領域緊跟和引領生物力學的發展前沿,在應用領域重點解決與臨床疾病發生、發展、預防和治療相關的關鍵科學問題。生物力學(biomechanics)是研究生命體受力、變形和運動以及與其生理病理之間關係的科學。
  • 新書推薦丨《運動生物力學在足部的研究與應用》
    生物力學 (Biomechanics) 是研究生命體變形和運動的學科,現代生物力學通過對生命過程中的力學因素及其作用進行定量研究,結合生物學與力學原理,認識生命過程的規律,探索生命與健康的科學問題。「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人類是雙足直立行走的物種之一,其正常足包含26塊骨骼、33個關節,以及若干肌肉和韌帶組織用於支撐日常活動,是人體內部動力鏈與外界環境相接觸的始端。
  • 工程流體力學家康振黃:讓生命之花燦爛—新聞—科學網
    1952年9月,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調入四川大學,工學院獨立後,任成都工學院院長、教授,從事航空學、流體力學的教學和研究。1978年後轉而從事新興交叉學科生物力學的研究,領銜建立了我國最早的生物力學實驗室,是我國首批生物力學學科碩士、博士生導師之一。1982年任成都科技大學副校長。為成都印染廠研製成功氣體燒毛機雙噴射式火口,198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 也談力學——基礎和前沿
    那就太廣泛了,物質可以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宇宙,而運動形態則從宏觀機械運動、光、電、磁、量子效應等等,可謂包羅萬象。在這些形態中,機械運動是人類最能直接觀察和感知的,力學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可見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而且是最大最具基礎性的分支。試想,如果大學的物理課不先講力學,那麼先講什麼呢?
  • 馮西橋——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斷裂力學與本構理論,生物力學...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清華大學       所在院系: 航天航空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固體力學
  • 萬物蘊力學,篤行能致遠——解讀工程力學專業
    力學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從人類登月工程、宇宙空間站建設到民航,從汽輪機組到海上採油平臺,從超大型運輸船到潛艇,從高速列車到跨海大橋,從軟體機器人到柔性電子器件……這些前沿技術或重大工程都離不開力學的運用。那麼,工程力學是個怎樣的專業,就業情況和未來發展如何呢?我們一起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一下吧!
  • 力學-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
    運動和介質(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在宏、細、微觀力學性質的學科。        力學研究以機械運動為主,所以通常定義力學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機械運動是物質在時間、空間中的變化,包括移動、轉動、流動、變形、振動、波動、擴散等)。        力學是基礎科學又是應用科學,是科學,而不是技術(儘管力學的發展與技術有密切聯繫)。
  • 流體力學發展史
    流體力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流體本身的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以及流體和固體界壁間有相對運動時的相互作用和流動的規律。流體力學中研究得最多的流體是水和空氣。它的主要基礎是牛頓運動定律和質量守恆定律,常常還要用到熱力學知識,有時還用到宏觀電動力學的基本定律、本構方程和物理學、化學的基礎知識。
  • 生物力學及其在康復工程轉化研究中的應用
    康復關注人體功能,其中運動功能是主要關注點之一。康復訓練也更注重對人體長期慢性的影響,疲勞與穩定是康複評估最常見的問題。因此,與其他臨床學科中的生物力學研究相比,康復中的生物力學問題更多的是動力學問題,以及與其他物理因素相耦合的複雜力學問題。在康復工程中生物力學也尤為重要。在目前和機器人公司合作的過程中,發現存在很多力學問題尚待解決。
  • 北大力學,全國培養院士最多的力學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力學。主要從事組織與器官生物力學、口腔生物力學、人工假體設計與優化等方向研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序言中說:「哲學的全部任務看來就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來研究各種自然之力,而後用這些力去論證其他的現象。」「自然的一切現象,完全可以根據力學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示出來。」
  • 南科大力學航空系副教授袁鴻雁入選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於近日陸續公布2020年新入選會士名單,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副教授袁鴻雁入選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
  • 流體力學科普| 流體的摩擦力
    而流體與固體之間的摩擦力則要複雜一些,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流體內部各部分之間也在相對滑動,也存在摩擦力。我們在中學和大學物理裡面學到的摩擦力知識主要適用於固體之間,涉及到流體的摩擦力則屬於流體力學的內容。不過常見的流體力學課本卻並不詳細講解流體與固體之間摩擦力的細節,本文把這方面的知識綜合了一下,希望能讓大家更清楚地理解流體的摩擦力。
  • ...生物流體力學,智能流體(電流變液),納米潤滑,格子波子曼模型...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清華大學       所在院系: 航天航空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流體力學
  • 足踝生物力學-足過度旋前如何矯正
    反之,當排列與力學結構出現問題,累積的代償將以各種不同的症狀困擾個案:慢性下背痛個案,可能有著單側的過度旋前或旋後、或長短腳造成的骨盆歪斜……膝關節疼痛個案,可能有著後足過度外翻、下肢內轉的錯誤力學造成膝蓋局部過度受壓……足跟後外側疼痛個案,可能由於前足外翻、造成足踝過度旋後、慢性撕裂足底筋膜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