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近日,南京市教育局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江東門紀念館」)合作共建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行前一課」教育活動。這是南京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國際和平教育方面的一次特色創新。今後,南京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國際課程班畢業生出國留學前,都要先來紀念館上「行前一課 」 ,接受愛國主義與和平學教育。
緣起,南外的選修課拓展到更多學校
據悉,2021年,江東門紀念館將與南京市教育局合作,對全市18所普通高中國際班即將出國留學的約1600名學生繼續進行「行前一課」教育,該課程為必修課,學生將分期、分批次在江東門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及和平教育。
今年10月,南京市教育局與江東門紀念館共同組織了「行前一課」教育活動教案徵集評選活動,南京外國語學校尚媛媛、周媛媛、顧青三位老師獲一等獎,韓煦老師獲三等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南京外國語學校英語老師 尚媛媛
「行前一課」的緣起,就和南外的選修課有關。早在2010年,南外英語教師尚媛媛在校內開設了一門選修課《面對歷史和我們自己》,這是一門用英語講述歷史的課程。「我們每年都會帶著學生到江東門紀念館去參觀,後來對課程做了一些本土化的設計,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加入到了課程裡。」尚媛媛老師和同學們參觀結束後,會讓同學們在和平廣場上完成一份英文的調查問卷,學生們的感悟,讓作為教師的她非常感動。後來,江東門紀念館找到南外合作,希望有更多將要出國留學的學生,能在離開祖國之前接受到這樣的教育。
△南京外國語學校歷史老師 顧青
顧青是南外歷史教師。她的「行前一課」教案《我的名字叫中國》讓學生通過自己名字中蘊含的歷史文化,體會家國情懷,父母期盼,以及社會責任在名字中的無形傳遞。她帶著學生為江東門紀念館設計 logo,引導學生回顧城市歷史、觸發國家記憶。她還通過賞析留學生代表的演講片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最近幾年,顧青在南外本部和國際部同時任教,「國際部的同學更多地選擇走上國際求學的道路,在他們留學前,我想給他們留下這樣一段對於南京特有的歷史的記憶。」
外籍教師加入,「行前一課」展現更多角度
△外教教案
「行前一課」教育活動教案徵集評選活動中,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中英項目外方校長Michael Jolly獲得優秀教案一等獎。這位優秀的化學教師取得了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博士學位,來到南京任教已經兩年多。在「行前一課」教案中,他鼓勵學生了解和平的真正含義,以及和平對發展可持續的未來和國際關係的意義。他還希望學生們能夠撰寫有關和平的文章,了解世界和平的歷史,並努力增進世界和諧。
△金陵中學河西分校中英項目外方校長Michael Jolly
Michael Jolly說:「我覺得在青少年時期,教導孩子們和平於世界的重要性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站在國際關係的角度上,我希望給學生帶來對和平更深刻的理解,改變他們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可能的話,也希望他們將來出國留學時,能對世界各地的人擁有開闊的胸懷,將和平的理念播撒向世界。」
△展覽現場
傳播和平理念,南京學校在行動
南京的「準留學生」們又是怎樣理解「行前一課」 ?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二(7)班學生陸欣然說,身為南京人,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談論起來感覺很壓抑,但通過「行前一課」讓她認識到,要正視這段歷史,深入了解史實,一定要珍視和平。 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二(7)班學生劉沐子說,「行前一課」教育對她而言,是啟發她去思考自己的責任和未來要做的事。
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國際部高一(6)班學生秦升說:「行前一課」,可以說是更加深刻的一次歷史教育。金中河西分校國際部高二(4)班學生王詩雅,多次去過江東門紀念館,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這段歷史的思考更加深刻。她說,未來要把和平的理念帶出國門,帶給其他人,讓大家了解到和平的重要性。
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國際部主任孫英傑說,學校有多位教師參加「行前一課」教案徵集並獲獎,而學校的相關教育也一直在進行中。此前就有國際部學生跟隨南京大學相關團隊進行研究。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學校也會舉辦主題活動,讓學生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據悉,今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還將推出「行前一課」相關展覽:在金陵中學、南京一中等南京市19所普通高中,以及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南京商業學校等11所職業學校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現代快報記者在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看到,布展正在進行中。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黃豔 舒越/文 鄭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