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這家學校便開始創建杭州市的數字校園樣板。經過兩年的建設和實踐,該校於2015年被評為杭州市的數字校園,後來被轉評為智慧校園。這家學校便是杭州市育才外國語學校。
杭州市育才外國語能被評為智慧校園,和歷任校長對於數位化建設的重視分不開。在釘釘《校長直播見》節目中,育才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倪勤介紹了數位化建設的重要歷程。
杭州市育才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倪勤
2015年時,釘釘上線不久,杭州市育才外國語學校首次嘗試釘釘平臺,用來解決老師工作溝通協同的難題。育才外國語學校也成了釘釘在全國的第一個學校客戶。
「2015年的時候,無招(編者注:釘釘CEO)就來我們學校親自推薦。很少有公司老闆直接走進校園裡來的,還給我們老師細緻地介紹怎麼使用。」倪勤介紹。
發展至今,育才外國語學校使用釘釘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辦公,還把學校開發的軟體應用全部對接到了釘釘平臺上。通過釘釘一個平臺,一個號碼登錄,打通各個應用和數據。
釘釘平臺:杭州市育才外國語學校
倪勤認為,通過釘釘平臺實現的智慧校園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智慧的管理網絡,藉助釘釘搭建了一個扁平化管理網絡。學校的老師往往一人身兼多職,他可能是一個班級的班主任同時也是教研組長、備課組長、中層管理者,所以他需要在各個不同的群落中出現。通過釘釘的組織架構進行部門劃分和權限分配,可以散落到各個群落開展工作。
第二點是智慧的課程設置,包括老師的基礎性排課和學生興趣課的選擇,幾十個班級的排課和興趣課設置,通過傳統的表格填排和選擇的方式工作量巨大。利用釘釘平臺數位化填報,後臺直接生成數據,非常方便。
第三點是數據的沉澱和應用。釘釘作為一個統一管理平臺,便於學校統計沉澱數據。比如校車出行的月次數、老師請假的月次數、每個班級申領一些衛生工具的累計等等,都可以在後臺形成相應的數據。對學校管理決策起到了支撐作用。
釘釘班級群和家校本
此次疫情期間,杭州市育才外國語學校從2月10日起通過釘釘平臺開啟了網課模式,利用釘釘平臺直播課堂、錄製回放、視頻會議、雲課堂等功能實現師生的「在家上課」,並形成了「錄製微課——推送學習——線上答疑——作業反饋」的網課教學模式。 「首先我們通過釘釘建立了班級的雲課堂,以錄播為主、直播為輔。第二點就是我們在釘釘上做了有效的輔導和作業互動。釘釘的家校本功能也在跟教育場景的磨合過程中越來越強大。第三方面,我們每日清晨開展釘釘平臺的視頻點到,定時讓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做早操和眼保健操。通過兩個月這樣的實踐操作,每一個家庭都逐步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倪勤介紹。
育才外國語學校的一位家長表示:「通過釘釘召開的的視頻雲家訪別開生面,是一對四的集體家訪,分別邀請四位同學的父母共同參加,老師通過精心準備的話題和問題,讓每個孩子和家長參與回答和分享,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家長和老師間的相互理解,家長和家長間的相互了解。 」
育才外國語學校還通過釘釘打造在線的班級大家庭文化。文化課之餘,育才外國語學校也通過體育教學來鼓勵學生適當開展室內體育活動,並利用釘釘班級圈功能來展示班級文化。
釘釘班級圈:杭州市育才外國語學校
「班級圈也非常重要,因為師生不見面,最需要關注的就是孩子的狀態。每個家庭都會自主地發一些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態,在家互動的狀態,整個班級就能夠營造出一個非常好的班級風氣,每隔家庭之間都可以開展一個雲交流。」倪勤介紹。
杭州市外國語學校一年級四班的班主任樊老師介紹,2月10日網課以來,寶爸寶媽們發的班級圈都很豐富,老師和家長、孩子在雲端緊相連。 家長們一直把班級圈當做自己的學習圈、交流圈。到3月底,該班家長總共發布了849條班級圈,內容上涵蓋了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包括摺紙、過生日、包餛飩、做蛋糕、讀課外書、給爺爺奶奶敲背、泡奶茶、彈琴、畫畫、寫詩等等。
育才外國語學校體育組製作的微課也通過釘釘傳遞到了每位孩子。「宅家鍛鍊的器材,就是我們生活中身邊的瓶瓶罐罐,也可以把餐巾紙包、玩具當做訓練器材。還有學生使用四塊抹布通過遊戲方式來幫助家裡打掃衛生,既保持了衛生,又鍛鍊了身體。」杭州市育才外國語學校體育組組長徐滕衛介紹。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