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鏡淞、費凡
中國「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是高校的頂級賽事,金獎的數量與大學實力劃等號。自2015年啟動,每年一屆,至今已辦5屆。
看一下大賽的主辦單位,就知道為什麼是頂級賽事了!第五屆大賽的主辦單位有:教育部、中央統戰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共青團中央、浙江省人民政府。
作為頂級賽事,活動受到高度重視。參賽人數逐年上升,第五屆參賽人數達457,約為前四屆總和。
參賽的學校也逐年增多,首屆大賽參賽高校為1878所,第五屆為2940所,國內高校覆蓋率達99.46%。此外,第五屆大賽還吸引了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參賽。
大賽第一屆到第三屆為單一賽道,第四屆為「1+2」模式,在主賽道基礎上增設「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和國際賽道,第五屆為「1+4」模式,與第四屆相比,新增職教賽道和萌芽板塊。其中,主賽道最受矚目。
哪些高校獲了獎?從首屆大賽至今,主賽道金獎項目243個,獲金獎高校(含港澳臺地區)共94所。2015年,首屆獲金獎高校27所;從第四屆起,獲金獎高校數量激增,達42所。
從第三屆起,大賽在主賽道原有創意組、初創組、成長組三種參賽組別外新增就業型創業組,同時,主賽道預設金獎數由30擴增至50。到了第五屆大賽,就業型創業組變更為師生共創組。
在獲金獎的94所高校中, 「雙一流」高校拿下34席,佔比36%。
而除了老牌高校,主賽道金獎席位中亦出現了職業技術學校。
從金獎總數上看,浙江大學以16金獨佔鰲頭,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分別以13金、12金緊隨其後,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廈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亦有不俗的成績。
單從浙江大學摘得金獎數量桂冠來說,一方面,浙大本身規模龐大,師資力量雄厚,學校重視「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在歷屆大賽中表現出色;另一方面,浙大所處位置具有地緣優勢。據天眼查檢索,浙江省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公司高達11073家,其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公司佔707家。阿里巴巴、萬向集團、海康威視等企業強勢坐鎮,在網際網路思維聚合下,創新創業經濟帶繁榮發展。
除浙江大學榜首成績亮眼外,同樣令人注目的是,廈門大學自第三屆大賽首獲金獎後,大有猛虎出山之勢,在第四屆、第五屆比賽中屢屢斬金,後來居上,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並列金獎數排行榜第四。
在統計各高校獲金獎數量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神秘的規律:歷屆承辦高校在當屆比賽中都取得了良好成績。除首屆吉林大學單獲一金外,華中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在金獎排行榜上均滿載而歸。
哪些高校令人「大跌眼鏡」?從金獎數排名來看,讓人倍感意外的是,北京大學未能躋身前十。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其大賽成績不盡人意。五屆大賽以來,北大所獲主賽道金獎共3項。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都只獲得一項金獎。
在國內4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有8所學校至今在主賽道未獲金獎。
在「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中,以文科見長的學校存在一定競爭劣勢。而綜合性較強或理工類專業見長的高校,如四川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依託網際網路,借力學科資源創新創業,成績顯著。
金獎項目有哪些?結合曆屆大賽通知,我們將金獎項目分為現代農業、製造業、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社會服務5類。
總體來看, 「網際網路➕」製造業領域斬金兇猛,在102個金獎中佔42%,遠超其他領域。「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服務和「網際網路➕」社會服務兩個領域的金獎數分別佔比20%和26%。而「網際網路➕」文化創意服務領域金獎數相對較少,佔8%,「網際網路➕」現代農業領域更是次之,五屆比賽僅有9個金獎,佔4%。
在主賽道金獎項目詞雲圖中, 「科技」「智能」「全球」「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等關鍵詞出現在醒目位置。藉助科技創新,行業智能化發展已成為未來探索的核心領域,在全球化背景下,「網際網路➕」多行業融合向平臺思維靠攏,將為社會經濟、民生各方面帶來新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積極引領未來場景變革,在晶片研發、機器人製造、航空航天、數字影像、穿戴設備等方面,均有首創性突破;同時,大賽優化科創資源行業配置,在智慧農業、在線教育、醫療服務等領域也掀起創新創業浪潮。
以專業跨度、技術支撐作為區分標準,我們在對所有金獎項目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提取了「偏文科類」金獎項目。五屆大賽中,「偏文科類」金獎項目共計32項,佔總金獎數量的13%。
就參賽領域而言,「偏文科類」金獎項目均集中在「網際網路➕」文化創意與「網際網路➕」社會服務兩個領域。其中文化創意服務15項,社會服務17項。
從詞雲統計看,教育教學相關內容佔偏文科類項目「C位」。搭建在線教育平臺,研發智能教學設備成為「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的關注點;同時,「音樂」「創作」「文化遺產」等詞彙亦佔據顯著位置。藉助「文創」的東風,比拼創新思維,回溯歷史發展,承襲傳統技藝,注重挖掘社會文化價值,探索人文意義,文科同學在大賽中亦大有可為。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偏文科類」項目一定程度上仍與「科技」相關。如何將科技創新運用到大眾生活中,造福民生,保護健康的社會文化肌理,也為文科同學們進行項目構思提供入口。
作者:夏鏡淞 費凡(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指導教師:白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