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邳州諸多非遺項目裡
不少與節俗有關
紙塑獅子頭就是其中之一
紙塑獅子頭是民間獅子舞的獅子頭面具
是鄉民在新春時節鬧春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
由此催生了製作獅子頭行當
在官湖鎮
就有一戶人家傳承了
有著500多年歷史的這一古老技藝。
在獅子舞中,獅子頭是必不可少的舞獅面具,根據舞蹈的內容、套路、動作編排,獅子頭又有大小不同的選型,這是一個集雕塑、裱糊、扎制、繪畫於一體的綜合性造型藝術。紙塑獅子頭第六代傳人石榮聖介紹,獅子頭是一種吉祥的東西,咱們北方的獅子純粹是用紙糊出來的,嘴像青蛙嘴,身材比較鮮豔,舞起來比較粗獷。
你了解紙塑獅子頭嗎?
紙塑獅子頭的興盛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那時的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因此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興。舞獅的興盛,讓紙塑獅子頭的生意十分紅火。當時僅在官湖就有不下十家製作紙塑獅子頭的作坊,石榮聖家的大號獅子頭五六十元一對,造型好,顏色靚,一年能賣出幾十對,銷往山東等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科技產品慢慢進入人們的生活中,隨著娛樂形式不斷翻新,傳統鄉會、舞獅會等漸漸走向衰退。石榮聖回憶:「在1993年,我做了一個大的獅子頭,1.6米寬、2.6米長的身子,到北京和聯合國參加比賽,在北京獲得『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金獎,得的那個獎盃現在在徐州博物館。」有了業內的認可,石榮聖更加堅定了製作獅子頭的信念,2007年,邳州紙塑獅子頭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石榮聖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他創作的紙塑獅子頭作品陸續被數百家國家級、省級、市級博物館、藝術館或民俗館收藏。
不斷創新作品 代代相傳
石榮聖指著手掌心裡的小獅子頭告訴記者:「我不斷更新作品,大大小小有10個型號,大的博物館收藏,一般的用來舞獅子,小的用於室內裝飾。黑的顯得惡,紅的顯得潑,顏色越鮮豔越好,越鮮豔越吉利。」
現在,石榮聖已經把畢生所學傳授給兒子石微。今年36歲的石微是邳州紙塑獅子頭的第七代傳人。「當時別人家小孩都在玩,我爸就讓我在家裡幹活,學手藝,我心裡不情願。」
直到有一天,家裡來了很多專家學者,與石榮聖研討紙塑獅子頭的製作過程和歷史傳承,石微看到父親的眼裡露出了光彩,意識到傳承這項技藝的重要性,也下定決心不能讓邳州紙塑獅子頭在他這一代失傳。
網絡營銷新模式 技藝課程進校園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購、直播帶貨等業態的普及,石微搶抓機遇,在淘寶、抖音等平臺做起網絡銷售,把獅子頭的精美作品和製作過程放到網上。
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了解紙塑獅子頭,現在,石榮聖每周六都要乘車來到奚仲路小學,為這裡的孩子們上一節別樣有趣的手工課。在石榮聖細心引導下,孩子們手中的「泥巴」漸漸成型、有模有樣。奚仲路小學學生蔡佳琳認為:「我知道這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古老的技藝,做起來比較有趣,所以我比較喜歡這項活動。」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邳州紙塑獅子頭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產品。今年已經64歲的石榮聖,可以說與紙塑獅子頭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在他看來,紙塑獅子頭已融入自己的生命。「不是它離不開我,而是我離不開它,因為我做了一輩子,對它有感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凝聚
加大「非遺」的保護力度
普及「非遺」保護知識
不僅可以形成讓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
非遺的良好氛圍
還真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代代相傳!
除了剪紙、藍印花布、紙塑獅子頭......
你還知道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末留言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