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裡婭·哈洛寧算起來今年78歲,她是芬蘭第一位女司法部長、第一位女外交部長,更是芬蘭第一位女總統。她平民出身,家裡沒礦也無人從政,她是工人社區走出的、全靠自己打拼才成為總統的女人。當選芬蘭總統的時候,她是一位未婚的單身母親,當選總統後,她帶著同居15年的男友一起入住總統府。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她都太獨特了,她是成功的,她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的成功也激勵了無數芬蘭女性,追求更加獨立的自我。
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今天來講講她的故事。
1943年12月24日塔裡婭·哈洛寧出生在芬蘭的卡利奧區,這裡是傳統的工人社區,他們家是典型的工人家庭,她出生前父親是一名焊工,母親是一名化妝師,到她出生的時候,她父親奔赴在二戰前線,母親則在鞋廠工作。
二戰結束後,她父母離婚,那會她還不到兩歲,後來她母親再婚,繼父是一名電工,在社區是比較活躍的人。
那個年代的芬蘭,工人是社會底層的代表,生活條件很是困苦,她母親就經常跟她討論工人的各種困難。所以,她從童年起就親身體會了工人的不易。
雖然是重組家庭,但是對哈洛寧來說,她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她母親和繼父都是非常勤勞善良誠實的人,尤其是她母親,無論生活給了她什麼,她都不會抱怨,是個很有韌性的女人。
她父母很重視教育,堅信教育對女兒的成長很重要,所以他們一直支持女兒求學,就這樣,哈洛寧7歲開始上學,之後順利完成學業,考上了大學。因為她從小就想當一名畫家,所以19歲考入大學的時候,她選擇學習藝術史。大學第一年的生活,激發了她小時候曾立下的志向,也就是要幫工人改變生存狀態,所以在第二年秋季的時候,她把專業改成了法學,並最終獲得法律碩士學位,專門研究刑法。
簡單來說,哈洛寧從小所在的社會氛圍,父母的言傳身教,他們身上那些優良的品質,在未來都會對她產生深遠的影響。
哈洛寧在大學畢業前一年開始參加工作,她在一家信用監控公司當律師,之後去了在工會當律師,是第一個跟工人一起工作的女性律師。有天她在辦公室接到一個工廠的電話,對方要找律師,當她告訴對方,她就是律師的時候,對方說,「什麼時候,女性當律師了?」她回說,「從今天早上開始」。
從那之後,人們開始慢慢接受了她這位女性律師,也是從這開始,她意識到「總會有人成為』第一個』」,同時她也明白,作為女性,被更多人的看見,就意味著「如果我犯了錯,也許會被貼上女性犯了錯」。在工會的工作,讓她開始對政治產生了興趣。因為工作表現出色,在她27歲的時候,她獲得了芬蘭中央工會組織的律師職位,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在該協會工作的女性。
第二年,她加入了芬蘭的社會民主黨,從此開始了她的政治生涯。要說的是,在她從政的時候,很少有女性從政,跟世界上大多數女性一樣,女性的職責更多的是照顧家庭,養兒育女。
哈洛寧積極、熱情,是一個做事非常認真的人,她奉行的做事原則是,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憑藉出色的工作成績和個人魅力,她一路從工會律師,議會秘書,國會議員,議會社衛委主席,社會部長,衛生部長,第一位女司法部長,第一位女外交部長,代表芬蘭第一次擔當歐盟輪值主席,一路做到了芬蘭史上第一位女總統,並於6年任期後通過選舉連任總統。
基於她的成長環境和工作經歷,從政以來,哈洛寧一直堅持為平民代言,主張公正、平等的就業和教育環境,並極力維護現行的福利制度。在她任職期間,芬蘭政府的支持率高達80%。
到此,這位紅頭髮的女人,從工人社區走出來的女人,成為了芬蘭人最愛戴的人物之一。說起來,哈洛寧在保守的人眼裡,是個非常另類的人。
從年輕時代起,哈洛寧就是一個激進主義者。比如,她強調保護吉卜賽族等少數民族的利益,保護同性戀者的權益,是芬蘭4%不信教者之一。
當哈洛寧參加總統競選的時候,她自身最令人矚目的一項就是,她未婚卻是個20多歲女孩的母親。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早在她在國會工作的時候,她就帶著剛出生沒多久的女兒一起上班的。因為,「我的孩子當時還很小,還需要哺乳,所以我必須帶著她」。當時女議員本來就很少,未婚生子的女議員更少,未婚生子還帶著孩子到國會上班的女議員,她是第一個。她的行為肯定是不被認同的,但也因如此,不但開了先例,還通過女性議員們的努力,女議員有了更多的權益,這些無疑會影響整個芬蘭。
早年未婚生子,現在又未婚同居,還有上面說的那麼多個性的地方,這些都成了競選總統時,保守派的攻擊要點。但是,哈洛寧並沒有因為任何一條,做出改變。
她說,「作為一個女人,我希望有美滿的家庭生活,婚姻的不幸不是我的願望,母親和我經歷的單親家庭,讓我切身了解了普遍存在的單親社會問題,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參加性平等組織並非鼓勵同性戀,而是希望社會不要拋棄這樣一個事實存在的群體。」
她一直在踐行,"我為我一生奉行的價值觀而奮鬥。"總之,她的坦率,她的個性,她的真誠反而贏得了更多的好評。
哈洛寧的女兒是她早年跟同居的一位律師所生,這時她的同居男友叫阿拉亞維,兩人年齡相仿,當時已經同居15年。說是同居,但是兩人並沒住在一起,而是住對門。
論出身階層的話,阿拉亞爾維出身於中產家庭,母親是教授。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博學多才,之後在國會任職,是法律專家。
兩人是在職場戀人,那時哈洛寧是主席,阿拉亞爾維是秘書之一,他們有共同語言,志同道合。在此之前,阿拉亞爾維有過兩次婚姻,有一個兒子。
兩個成熟的人,都有過感情經歷,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既然相愛,很自然就同居了。為了讓兩人有各自獨立的空間,他們並沒有住在一起,阿拉亞爾維搬到了哈洛寧家的對面。這樣他們既能保持親密距離,又有私人空間,各自獨立。兩人都覺得這樣的方式很好。
其實,在芬蘭,同居是很正常的事情,跟結婚、離婚一樣很平常。當哈洛寧當選總統,也說明了芬蘭人對此並不介意。
但是,在國會工作的阿拉亞爾維考慮到,國會是監督機構,為避嫌,他選擇主動辭職,另謀了一份搞研究的工作。再者,即便女友哈洛寧成了總統,他也沒有想著一定要跟哈洛寧結婚,這些都說明了兩人的感情確實很好,畢竟做成功、偉大女人背後的男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還是沒有名分的。
一直以來,哈洛寧和阿拉亞爾維的生活方式,都沒有什麼問題。他們都認為結婚不結婚的,只要他們享受當下的生活就好,自己覺得幸福就好,他們也從不在乎外人的看法。但是,哈洛寧成為總統帶著阿拉亞爾維入住總統府,這種方式就遇到了問題。
哈洛寧作為芬蘭總統,在正式場合和對外報導上,阿拉亞爾維該如何稱呼呢?
丈夫?兩人沒有結婚,這稱呼是不合適的。生活伴侶?約50%的芬蘭人覺得合適,但對外還是讓人覺得尷尬。男人?「總統跟她的男人阿拉亞爾維」,這聽著總覺得彆扭。
這個問題有關國體,引起了芬蘭人的熱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哈洛寧第一次妥協了,她和阿拉亞爾維認真考慮後,在就任總統的第六個月,兩人舉行了一場婚禮。
沒有熱鬧的場面,沒有去教堂,儀式非常簡單,到場的30人都是親朋好友,哈洛寧的女兒和阿拉亞爾維的兒子是伴娘伴郎。等媒體知道的時候,56歲的哈洛寧已經成為了阿拉亞爾維的妻子。
說白了,他們也就是走個形式,給芬蘭人一個交代罷了。
總的來說,塔裡婭哈洛寧作為芬蘭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統,她有個性,有能力,是芬蘭最受歡迎的總統之一,她跟世界其他女領袖相比,又非常與眾不同,因為她出身普通,來自平民家庭,她也沒有靠男人,是憑藉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一步步走到了職業的最高點,她非常獨立自主,在感情上的處理上也顯得那麼不同常。說到底,她都是在踐行著自己"我為我一生奉行的價值觀而奮鬥」的座右銘。
#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