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訥丫口寨附近砍伐樹木後留下的樹樁。記者 李健佳/攝 |
景訥大園子寨村民在砍過樹木的自留地裡栽種橡膠樹。記者 李健佳/攝 |
來源:彩龍中國
膠價14年暴漲10倍 毀林種膠引發生態惡化
「家裡30畝橡膠林全部開割,一年能掙10多萬元。」景洪市嘎灑鎮南聯山村村民梅樂說,橡膠已成為當地村民致富的支柱產業。7月2日-4日,記者從景洪市景訥鄉到丫口寨沿途,看到0.3-2米高的橡膠樹佔滿了一個又一個山坡。
距賀孔村村公所僅2公裡的山坡上,一片樹木倒在新種的橡膠苗旁,被焚燒過後焦黑的樹幹和翠綠的膠苗顯得很不協調。在毀林種膠背後,是1994年國內橡膠價格才2000多元/噸,到今年7月初已達到2.76萬元/噸,14年翻了10多倍!
個案:先砍後燒,參天大樹慘遭剝皮
從賀孔村村公所到丫口寨沿途山坡上,兩三米高的橡膠樹隨處可見。在離賀孔村不到2公裡的公路旁,成片被砍的樹木焚燒後橫七豎八地堆在山坡上,燒焦的木頭下邊是一排排新種的橡膠苗。
在丫口寨周圍的大長山、壩兔山有近萬畝土地,原本長著茂密的樹林,現在也都被新種的橡膠林替代。在小勐養國家級保護區對面的大長山上,40多棵20多米高、比水桶還粗的大樹已慘遭剝皮,但從遠處望去,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很難發現樹下面已被種上了橡膠苗。
「這些膠林都是外地公司老闆來承包土地後種植的。」丫口寨的村民刀老三說,這些公司為了在承包範圍內種更多的橡膠樹,先把承包地裡不起眼的小樹砍掉,再把大樹根部的皮剝了,讓他們慢慢枯死,然後順理成章地砍掉,最後放火把灌木叢和荒草燒死以方便橡膠生長。
3個月前從景谷來大長山的膠農老刀說,他幫一位姓劉的老闆管理130多畝膠林,一個月有1100元的收入。離老刀住處不到100米的山坡上,還有被火焚燒過後的印記,只有十幾棵20多米高的大樹耷拉著發黃的葉子稀稀拉拉地站著。
在大長山、壩兔山,每一個山頭都有一兩處臨時搭建的房屋,裡面住著像老刀一樣的膠農。從屋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和電視接收器及周圍的菜園不難看出,這些來自臨滄、景谷等地的膠農在此生活的時間都不短,有的還餵養了豬和雞鴨來改善生活。
推手:價格暴漲,種1畝橡膠可賺2000元
「現在雲南橡膠的市場報價每天都在變,一天要上調100-200元/噸。」昆明雲墾商貿有限公司的趙先生介紹,近年國內輪胎行業對橡膠的需求加大,而今年受凍害天氣和病蟲影響橡膠產量下降,7月初價格已達到2.76萬元/噸,開割後現貨趨緊,價格有望衝高至3萬元/噸。
「1994年膠乳價格不過2000多元/噸,到2000年翻了3倍達6000多元/噸,而今的價格已是當初的10倍之多。」趙先生感慨,橡膠價格一路高企,一方面加大了下遊輪胎企業的採購成本,另一方面也引發了農民的種膠熱潮。
俗話說靠山吃山,但大圓子寨的村民魏中祥在開墾自留山種橡膠時卻稱,8畝樹林種膠前他沒敢賣一棵樹,因此自留山對他談不上經濟效益;而種成橡膠林後一年保守估算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按照標準面積測算,一畝地可種33棵膠樹,一棵膠苗成本只要3元左右,土地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算上打坑費用,8畝林地的投入不到800元。如管理得好,8年左右就可開割,剛開始每畝膠林可收90-100公斤幹膠,即使按去年開荒時的膠價算,一畝也有2000元的收益,一年能收入1.6萬元,除了肥料農藥成本開支,最少也能掙1萬多元。
在大長山和壩兔山,外地人承包的橡膠林少則幾百畝,多則上千畝。「這些樹一兩年後能賣50-80元/棵,到開割時每棵能賣200多元。」丫口寨的刀老三稱,只要圈了土地,有些地方甚至打好橡膠坑就能賣50元/個。
而種植橡膠比較早的嘎灑鎮南聯山村村民梅樂介紹,他改種橡膠後連牛羊都懶得養了,現在30多畝膠林都處於盛產期,一年有10多萬元的收入。
後果:森林被毀,村民8.6公裡外找水源
7月2日下午天陰沉沉的,暴雨降臨,在外幹活的人們急匆匆地往家裡趕,丫口寨村民福生的媳婦卻忙著從屋裡往天井搬罈罈罐罐準備接雨水。福生說,很多村民家裡的水龍頭已很久沒有流過自來水。由於缺水,整個寨子60多戶村民一分為三,散落在大山深處有水源的地方,鄰裡串門要走上半個小時,而種在地裡的穀子要補兩到三次苗才有收成。
丫口寨原來的自來水管已失去了作用,為了解決村民的飲水問題,政府投資了20多萬元,在8.6公裡外的地方重新找到水源並鋪設管道,記者採訪時新鋪的水管尚未通水。
丫口寨周圍的大長山、壩兔山與小勐養國家級保護區只隔了一條景訥河,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樹木,是野牛、大象、黑熊、蟒蛇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林子裡還有金釵、石斛等珍貴中藥材。但近幾年這兩座山上近萬畝土地已被人工種植的橡膠林替代,中間即使存在的原生態林木也被盜砍濫伐後種上了橡膠。
「天然林雖可恢復,但生物多樣性卻不可挽回。現在膠林遍布村寨周圍,其生長需要農藥支持,生態環境已嚴重受到影響,原來常見的野牛、水鹿等野生動物已難覓蹤跡,就連寨子裡人畜飲水也成為大問題。」
「現在只有大象每年遷徙時還來光顧寨子,去年還在河邊吃了一位老鄉的稻穀。」森林沒了,竹葉沒了,大象在遷徙途中沒有食物,不吃莊稼吃什麼?」刀老三認為,寨子裡缺水和周圍大面積種植橡膠不無關係。
據中科院勐侖植物園的研究表明,每畝天然林每年可蓄水25立方米,保土4噸,而每畝產前期橡膠林平均每年造成土壤流失1.5噸,開割的橡膠林每年每畝吸取地下水量9.1立方米。在民間甚至有一棵橡膠樹就是一臺小型抽水機的說法,對水資源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單一經濟林發生大面積森林病蟲害的隱患難以防範,會導致橡膠白粉病、蚧殼蟲病頻繁發生。
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肖桂秀稱,如果不顧原有環境條件,在海拔超過1100米的高寒山地種植橡膠,不僅不能帶來經濟效益,反而會造成開墾地土層變薄、變瘦、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山洪爆發等生態破壞。一份公開的氣象資料也表明,在景洪、勐海和勐臘幾個橡膠主產區,年平均霧日數從上世紀70年代的115天、128天和159天,銳減到2005年的30天、97天和98天。(記者李佳健)
(責任編輯:張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