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愛因斯坦其實所知甚少,雖然大家提到愛因斯坦時都會想到相對論,進而想到雙子謬論、質能方程。對物理學稍微有些了解的,會提及他的光電效應和後半生為之努力的統一場論。但儘管愛因斯坦的名字響徹世界,很多人仍然對這樣一個神奇人物幾乎「一無所知」。
迄今為止,在BBC、PBS等所有推出過的有關愛因斯坦的傳記中,都將他刻畫成了一個神奇的人物。而在僅有的一部影視作品《愛因斯坦與愛丁頓》裡,為了著重表現愛因斯坦這一生最光輝的日子,又臉譜化了他。
美劇《天才:愛因斯坦》海報曾經給賈伯斯寫過傳記的沃爾特·艾薩克森寫了一部《愛因斯坦傳》。近日,國家地理頻道將它改編成了自家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影視劇《天才:愛因斯坦》(Genius)。
這部十集美劇目前只播出了兩集,卻已在豆瓣上拿下了8.9的高分。但事實上,雖然它有著很大的突破,卻仍然犯了臉譜化的致命傷。
一、凡人:愛因斯坦其實,愛因斯坦並不那麼難以理解。不像人類歷史上那些拒人於千裡之外的天才,愛因斯坦非常平易近人。
用和愛因斯坦有過接觸的物理學家亞伯拉罕·派斯的話來說就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世人眼裡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把這看成是一個生活現實。在他的個性裡,絲毫沒有抬高他那神奇地位的東西,他也沒有這個興趣。私下裡,如果他覺得有人濫用了他的地位,他會表示厭煩。」
但在《天才:愛因斯坦》裡,編劇將他塑造成了和過去影視作品裡的那些天才,如納什、圖靈一樣的偏執型人格。
故事開頭第一幕,愛因斯坦和秘書在做愛,這時他是有自己的妻子的,並且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表妹艾莎。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是偷情,然而愛因斯坦毫不在乎,他說:「搬來和我一起住吧,我很愛我的妻子,但一夫一妻制並不合乎常理,不過是宗教統治下的觀念罷了,我親愛的貝蒂,愚昧地相信權威,才是真理的頭號敵人。」
這時,秘書貝蒂說出了一句話,也許是編劇想對愛因斯坦說的:「你認為不合常規的,就是真理嗎?」
全劇開頭第一幕的設置很明顯有兩層用意:
第一是想通過這個小故事來表達愛因斯坦的感情觀。誠然,愛因斯坦一生中和大量的女性發生過曖昧甚至性關係,他也毫不諱言這一點。也許在世俗的眼光中這是難以接受的,但愛因斯坦並不認為這一點很難理解。
第二是想通過這一個小剖面來展現愛因斯坦這一生的激進。
如果仔細思考愛因斯坦在早年的相對論和後半生的量子力學上所秉持的觀點,就會發現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愛因斯坦並不是離經叛道的人,而是一個保守主義者。
相對論,看似是對牛頓經典力學和麥克斯韋經典電動力學的反叛,但如果我們回顧1905年開始愛因斯坦給物理學界接連丟下幾篇狹義相對論論文後物理學界的反應時,會發現物理學界壓根就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激動。而是從幾個月後普朗克的一封信開始到後來的不斷深入討論,一切都在正常進行——是的,當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那篇劃時代的論文裡提出兩個基本原理後,狹義相對論更多被當作是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的更普遍情況,比如狹義相對論的一系列公式在低速情況下就可以表現為牛頓力學公式。換句話說,二者是特殊和普遍的關係。
量子力學則不然。從一開始的量子態到後來的概率波函數,量子力學始終以摧枯拉朽的態勢掃蕩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連續性和確定性。
傑弗裡·拉什飾演愛因斯坦而愛因斯坦也走到了哥本哈根學派的對立面,堅守著「上帝不擲骰子」的觀點,和以波爾為首的一眾科學家唇槍舌戰了後半生。
由此可知,愛因斯坦這一生的科學觀從來都不激進。事實上,他也絕非離經叛道之人。一次演講中,他反對那種認為新原理(即相對論)是一場革命的觀點。他告訴聽眾,它是法拉第、麥克斯韋和洛倫茲工作的直接產物,或在某種意義上,是那些工作的自然完善。而且, 關於它,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自然也沒有任何有意圖的哲學的東西。
用亞伯拉罕·派斯的話說就是:「他可能很激進,但絕不叛逆。」
從這一點上看,編劇顯然對愛因斯坦的人生性格產生了誤解,進而構造出一個和歷史上表現得不一樣的愛因斯坦。歷史上的愛因斯坦平易近人,常常和人打成一片,劇裡面的愛因斯坦卻從小就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特性和格格不入。
誠然,有很多天才是孤僻的,但愛因斯坦不是。儘管從各種傳記裡能夠看到,愛因斯坦經常會「神遊太虛」,但他是孤獨卻不偏激、友善卻不張揚的。
因此,接下來的故事中,時間線回到了愛因斯坦年輕時代,在那裡,他因很快解決出了老師的問題而自顧自地思考。這本是愛因斯坦的作風,但是當老師和他有衝突時,他卻變得激動起來,站起身來走向黑板,寫出答案,大步跨出教室。
也許編劇是為了凸顯愛因斯坦的天才性質,但想必編劇是偷了懶,直接搬運了天才的模板,卻忽視了愛因斯坦之所以是愛因斯坦的原因。
事實上,在大量類似木頭凳、不及格等謠言伴隨著愛因斯坦童年時,有一則故事是真實可靠的,他自己後來也常常給別人講述:
中學時一個老師對他說,如果這個孩子不在他的班上, 他(指老師自己)可能會快樂得多。愛因斯坦回答說他沒有做錯什麼事呀,老師說,是的,不錯,但是愛因斯坦坐在最後一排笑眯眯的,老師就感覺不到他需要從學生那裡得到的尊敬。
這種總是笑眯眯的無害形象到老年依然存在,那張著名的吐舌頭照片就是例證。
本人此外,當愛因斯坦寄居在一位瑞典教授家中時,編劇又表現出了愛因斯坦不顧場合、自顧自的人物形象。儘管愛因斯坦離群,但他卻並非不能共情,這是兩碼事。
當然,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段話中編劇透露出了愛因斯坦一個從青年時代就樹立起來的價值觀:「所有的問題都一定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這一價值觀將會伴隨愛因斯坦的一生,並將成為他後半生面對著哥本哈根數十位物理學家依然孤軍奮戰的基石。
當然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個社會人物。除了物理學外,他從小就開始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小時候就開始拉小提琴,從小就對政治表示厭惡,這些都在劇中有所表現。比如時不時蹦出的哲學名言,比如閒暇時光就拉起了小提琴,比如對魏瑪共和國看似幼稚實則反感(不見得是深刻)的評論。
而拋開愛因斯坦的人物性格、人物生平、興趣愛好,他這一生最重要的,也是人類永遠不能忘記的,必然是他對物理學做出的貢獻。
二、天才:愛因斯坦從目前流出的兩集來看,導演和編劇在對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素養上,是下了一定功夫的。每每遇到有數學公式、物理解釋的書或劇,往往都會嚇跑一批觀眾。而如何對一個物理現象進行簡要的描述,則成為最重要的部分。
第一集第六分鐘,愛因斯坦在黑板上寫下他理論中最重要的幾個公式之二——愛因斯坦場方程和洛倫茨方程後,並沒有連篇累牘地進行講述(我們聽不懂也不願聽)。當然,相比於國內一些影視作品,也許就丟幾個中學公式了事了。
為了讓觀眾能夠迅速進入狀態,編劇讓愛因斯坦講起了時間。
「我們在描述『運動』時,是將其作為時間的函數來描述的,每秒鐘十米、每小時一百英裡,但數學上對『速度』的描述是無實際意義的,除非我們可以定義『時間』。時間是普遍存在的嗎?換句話說,是否有聽得見的滴答聲貫穿星系呢?一個大時鐘穩步前行,就像莫扎特的節拍器一樣,沒有,時間並不是絕對的。」
這段話淺顯易懂,也無意中表現出愛因斯坦對牛頓絕對時空觀的看法。事實上,從他小時候獲得一塊懷表,看到上面表現出時間在流逝,拆開後卻發現只是一堆機械後,他就開始了對時間只是一種刻度的觀點進行了思考。
很明顯,編劇並不打算只呈現出愛因斯坦在相對論方面的貢獻,而是打算對他方方面面的物理觀點都進行陳述。
第二集第三十五分鐘,當他和一個姑娘嬉戲時,他們談道:「現在將他們置於一個大舞池,同樣是那些人,不多不少,只是現在空間是之前的十倍,人們可以自由地在裡面跳舞——體積增大、碰撞減少、壓力變小。」
如此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表現出了分子的實在性,並表達了愛因斯坦對分子問題的關注。事實上,在發表狹義相對論那篇劃時代論文的同年,愛因斯坦就對分子問題發表過《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和《布朗運動的一些檢視》等論文,從而對分子的實在性進行了證明。
和愛因斯坦討論的那個姑娘叫米列娃,後來成為了他的第一任妻子。
故事裡面,米列娃似乎被賦予了更不一般的意義。歷史上對她的記載並不是很多,但故事中給她加了不少戲份,比如身為女性而處處被人歧視,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努力提升學業等,這些都可以說是現在思潮下婦女運動的間接反映。
在劇中,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的第一次相遇同樣是因為物理問題。
課堂上,當老師韋伯講到熱的不可逆過程時,說到冰塊融化在自然條件下是不可逆的,米列娃提出了疑問:「如果熱是基礎分子運動的結果,並且牛頓運動定律是可逆的,那麼如何解釋這裡的『不可逆』呢?」
米列娃的這段話吸引了愛因斯坦的注意,他迅速想到了牛頓力學裡有著類似的情況,如果一盒鉛筆從盒子裡掉落下去,從數學上看這個過程是可逆的,也就是說鉛筆會回來,但現實情況卻是截然相反的。因而,牛頓力學和熱力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讓愛因斯坦走進了統計力學的大門。
1903年,他在一篇論文裡給出了不可逆過程的第二定律的證明。相信我們和編劇都無意於去翻閱論文的證明,但從這一系列小細節中可以看出,編劇雖然對愛因斯坦的物理貢獻有所了解,卻並沒有按部就班、一個個死板地陳述,而是巧妙地讓這些物理學想法成為愛因斯坦和他人互動過程中的道具(包括埋下後來愛因斯坦和韋伯交惡的伏筆),既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愛因斯坦的一系列物理學想法,也進一步推動了人物關係,比起生搬硬造的堆砌來說,要好很多。
當然,劇中更少不了介紹相對論的思想源泉。
第一集第三十七分鐘,愛因斯坦從課堂上的一個問題引申到對時間的思考,給他講課的則是後來成為他最喜歡的老師之一的閔可夫斯基。
這場戲同樣承擔了兩個作用:一是表現出愛因斯坦對時間的看法;二是讓閔可夫斯基以對愛因斯坦的想像力表示讚譽的形象登場。
「現在,我在想像,這個球在外太空移動,而且周圍沒有恆星或行星,加速度是速度關於時間的導數,如果沒有任何物體作為比較,我們怎麼知道這個球在移動呢?時間是什麼?空間又是什麼?……我知道,我該離開了。」總是在課堂上胡思亂想的愛因斯坦在陳述了這番觀點後,知道自己可能要被趕出教室了。
然後閔可夫斯基說:「坐下,看來我們將度過非常有意思的一學年了。」
短短一句話,就讓閔可夫斯基的形象變得豐富起來,而這樣的豐富是建立在前面數位老師的基礎上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本劇沒有過場戲沒有廢戲,每一齣戲都在為主題服務——儘管關於愛因斯坦性格的部分值得商榷。
結語 後來的歷程現在,所有的鋪墊都已完成。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待第三集開始,愛因斯坦光輝的形象完全展現。
那個充滿奇蹟的物理年1905,狹義相對論誕生;再過十年,廣義相對論誕生。而後數十年,則屬於愛因斯坦努力而沒有結果的後半生。
這樣一個從極度耀眼到徒勞半生的心路歷程,並不能讓人忽略愛因斯坦的偉大,卻能讓人感受到上帝的不可捉摸。
【作者孔鯉,微信公眾號「書林齋」(微信號:Kongli1996),微博@孔鯉】(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