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日報】徐德民院士:基礎學科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2020-12-22 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陝西日報10月25日報導  兩鬢斑白、思路清晰、謙和有禮……這是採訪過程中所有院士給記者留下的共同印象。只有真正接觸了他們,你才會發現,科學家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們奮戰的疆場,距離我們很近;他們的研究成果,惠及著我們每一個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陝西科技資源優勢明顯。邁向新時代,奮力追趕超越,推動我省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作為科研人員中的代表性人物,院士們的工作現狀和科研成果,最能反映我省當下及未來科研水平的綜合實力,也最能體現科學技術對於陝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徐德民:內陸科學家的大海情結

提起大海,很多人覺得跟陝西沒有多大關係,畢竟我們處在內陸腹地,距離最近的海岸線也有數百公裡。但在我國的「藍色國土」上,有一位80歲的陝西科學家用盡一生心血、為國爭光。他就是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的徐德民院士。

1937年11月7日,徐德民出生在陝西三原縣。儘管成長於抗日戰爭的大後方,童年時期的他還是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科技落後、國力不強,就要被別的國家欺負。

立志報國的徐德民發奮讀書。195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北工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前身之一)航海專業。4年後,他作為預備教師留校工作。

上世紀60年代末,一個偶然的契機,徐德民和水下自主航行器結了緣。那時候,我國急需自主研發一種水下航行器,而此前,我國完全沒有研發、生產這一產品的先例。作為青年教師的徐德民被指定為這項任務的負責人。經過一年的努力奮鬥,無數次的反覆試驗,團隊終於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成功實現了預期目標,完成了規定任務。

上世紀70年代初,當看到水下航行器在國家未來海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徐德民首先提出要研製一種新型水下自主航行器,並主動承擔起總體方案論證和原理樣機設計等重要技術工作。經過不懈努力,他成功突破關鍵技術,使航行器的速度等主要性能顯著提高。同時,徐德民還開創了我國水下自主航行器控制系統採用電子技術的新局面,這項成果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具有獨創性,是我國在水下自主航行器控制技術方面的重要突破,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本世紀以來,海洋權益、海洋開發和海洋環境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對於和平崛起的中國而言,走向深海大洋,意義重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主研發水下航行器關鍵技術和裝備,形成海洋作業能力,將極大地提高我國參與國際海洋競爭的實力。」長年從事航海工程教學科研工作,徐德民對這一點感受深切。

1998年,從西北工業大學的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年過六旬的徐德民沒有選擇「享清福」,而是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雖然經歷科研經費不足要自己貸款、實驗現場排險危及生命等多種艱難險阻,但徐德民和他的團隊始終把「為國家海防事業堅守一線」作為奮鬥目標,從未懈怠。

2005年,因其在水下航行器領域的研究成果,徐德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80歲高齡的他仍然投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帶領著西北工業大學水下航行器創新研究團隊繼續破浪前行。

徐德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做科研一定要做別人沒做過或別人做不到的東西。要勇於創新、不斷挑戰,敢於擔責任。」接下來的幾年,徐德民希望為年輕人的發展鋪好道路、搭好階梯,為他們攀登高峰創造更好的研究平臺,從而為祖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繼續作貢獻。

來源:http://esb3.sxdaily.com.cn/sxrb/20171025/html/page_09_content_000.htm

相關焦點

  • 湖北理工學院「院士專家工作站」 「最強大腦」創造可觀經濟社會效益
    東楚網黃石新聞網(東楚晚報 記者 程婷)2013年9月,經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批准,湖北理工學院「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3年多來,在建站院士專家團隊智力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理工學院的學科建設、科研創新能力取得了長足發展,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不少成果已產生經濟、社會效益,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 陝西這所地方高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實力堪比末流211
    眾所周知,陝西一直是我國高端教育重鎮,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名校雲集,其實,在陝西,有這樣一所省屬高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實力堪比末流211,它就是:西安理工大學,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學校簡況西安理工大學是中央與陝西省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院校,陝西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陝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課程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備軍官選拔和培訓基地,中國西北地區水利水電、
  • 19位院士齊聚!西北工業大學召開「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專家諮詢會
    會議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顧秉林院士、鄭曉靜院士、方岱寧院士、劉維民院士、李應紅院士、賈振元院士、魏炳波院士,中國工程院段寶巖院士、唐長紅院士、蔣莊德院士、樊會濤院士、尤政院士、楊德森院士、鄧宗全院士、嚴新平院士、張立同院士、馬遠良院士、徐德民院士、李賀軍院士等19位學者組成專家組,對2016—2020年學校「雙一流」建設實施情況和建設成效進行了全面的評估。
  • 陝西再添6位兩院院士!在陝兩院院士總人數達70人
    陝西再添6位兩院院士!在陝兩院院士總人數達70人西部網訊(記者 秦怡) 今天(11月22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陝西有6名科學家上榜,分別是長安大學彭建兵,香港大學-西北大學趙國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李賀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張平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湧、中國兵器工業第203研究所楊樹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光明日報》頭版!南大這門院士、長江學者領銜的通識課火了……
    2020年10月19日《光明日報》頭版截圖2020年秋季學期南京大學正式啟動「科學之光」項目首批六位院士、二十五位長江學者「考慮到學生來自不同學科,接受程度有差異,我在講解數碼成像技術的時候只做了簡略概述,暫時沒有進行更細緻的區分,有一位學生敏銳地捕捉到了CCD和CMOS晶片的不同,並在課後查閱了資料向我提出疑問。」祝世寧認為,經過通識課的學習,學生開始自主發現問題、主動調研探索,萌發於興趣、養成於求索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將為他們今後的學習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 陝西這所985高校:2個學科穩居ESI全球前1‰,走出19位兩院院士
    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2個學科進入ESI前1‰。
  • 最近,清華、北大等院士專家齊聚河南,召開這一重要會議!
    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教授代表學校對各位領導專家的到來表示真誠歡迎,向大家對河南大學一直以來的關心支持表示感謝,並闡述了河南大學農學學科發展歷史、學科基礎及建設的必要性。他表示,河南大學農學院恢復重建是河南大學農學學科發展的新起點,承載著學科延續發展的重任和希望。
  • 18個鐵路局12個虧損,但盈虧之外社會效益巨大
    不僅前期的投入耗資巨大,後期的運營和維護成本也很高。此外,雖然有京滬高鐵、滬杭、廣深、以及大秦鐵路(運煤線路)等賺錢的線路,但更多的線路並不賺錢。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高鐵,上座率並不高。以武廣高鐵為例,雖然春節、十一一票難求,但平時空位就很多。在各種因素之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高鐵大面積虧損的局面仍將持續。
  • 人工智慧發展的想像空間太大,中科院院士張旭:AI基礎研究應在上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市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召集人之一張旭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超越單純的產業競爭,人工智慧領域真正底層、有原創力的基礎與核心部分,更值得上海深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市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張旭基礎、原創與核心,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這幾年火起來的人工智慧,其基石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一批算法。
  • 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西工大校友施陽:「踏實、認真、堅持最重要」
    1995年入選西工大第一批碩博連讀生,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導師:徐德民院士)。1998年6月於西北工業大學獲得水中兵器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5年於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獲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導師:Tongwen Chen教授, IEEE Fellow, IFAC Fellow,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現為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機械工程系終身教授。
  • 《光明日報》【光明訪名家】欄目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太原理工...
    5月17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光明訪名家】欄目,以「趙陽升:把創新成果融入採礦工程領域」為題對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採礦工程專業趙陽升教授進行了專訪。採訪中,記者通過與趙陽升院士面對面交流請教、深入實驗室挖掘了解科研背後的故事,向廣大讀者展示了一名科學家的嚴謹認真,以及他當選院士後要把時間留給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一心一意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的崇高使命追求。
  • 中科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他們都從陝西這所大學走出!
    這裡是張騫故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古往今來人傑地靈,建國後更孕育出了一所人才培養質量卓越的高校——陝西理工大學。自1958年建校辦學,60餘年來,校園裡人才輩出、俊採星馳。從中科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到著名作家、詩人,傑出校友,不勝枚舉。
  • 獨立自由是人文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
    目前,大學排名已經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社會對高校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也正因如此,大學排名所使用的指標也逐漸被引入到大學的管理中來。 不管是SCI還是EI,它代表的是理、工、農、醫各學科的各個領域,在世界研究中的地位,雖然其科學性仍然存在爭議,但對于衡量這些學科的發展程度和大學中此類學科的實力確實有著重要的意義。
  • 王越院士受聘工程系首席科學家
    王越院士寄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要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立足中華,面向世界,培養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傑出貢獻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 通訊員張茜結合兩校優勢 培養優質人才大學的使命在於培養人才,尤其是培養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人才。
  • 鄭大·仁師大家丨首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霍裕平:深耕中原報家國
    □河南日報記者 史曉琪 河南日報通訊員 趙煒1996年,他年近六旬,是我國物理學領域令人矚目的大家,正處於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期。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毅然辭去所有職務,沒有選擇更有名氣、科研條件更好的高校,而是懷著滿腔熱情從北京來到鄭州大學。那時的鄭大,還不是「211」。
  • 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俄羅斯院士,被陝西這所高校聘用
    12月30日上午,西安石油大學在雁塔校區第二會議室舉行了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法蘭克福大學終身教授谷宇受聘為西安石油大學客座教授聘任儀式。西安石油大學副校長李華,教師工作部、科技處、人事處、電子工程學院負責人參加了聘任儀式。李華副校長代表學校對谷宇院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 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處理好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關係,做到既能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又能兼顧人們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式的著眼點。「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文化企業30強」這一入選標準,就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最好註解。
  • 3門學科進入國內前5%,重慶大學傳統學科如何迎來「黃金期」?
    重慶大學校景全流程智能化操作多學科攻關實現智能「建造」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緒紅在談到未來建築發展趨勢時介紹,未來的建築,人工智慧與傳統建築行業的結合將大大提高工程建造效率,降低人力投入、提高建造質量,隨之帶來的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也將大幅提升。
  • 同濟大學校長陳杰:搭建學科交叉平臺培養人才 賦能產業變革
    「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無疑是人才,而一流學科建設則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基礎之一。」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陳杰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立足智能技術 推進基礎研究和學科交叉整合  同濟大學的學科建設堅持面向世界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此,學校把握現代科學發展趨勢,著眼國家發展戰略方向,注重基礎研究和學科間的交叉整合,培養出一批批能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 統計學科:大有用武之地-光明日報-光明網
    統計學的產生與發展是和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緊密相連的。20世紀以前,描述性統計佔主導地位。描述性統計就是收集大量數據,並進行一些簡單的運算,譬如求平均值、百分比,或用圖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我國古代就有錢糧戶口的統計,並在實踐中產生了許多思想和方法,例如,春秋時期齊國在管仲的調查思想指導下,有了第一次經濟普查,並且使用了經濟折算概念。唐朝杜佑用食鹽消費量來推算人口數量,做好戶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