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陝西科技資源優勢明顯。邁向新時代,奮力追趕超越,推動我省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作為科研人員中的代表性人物,院士們的工作現狀和科研成果,最能反映我省當下及未來科研水平的綜合實力,也最能體現科學技術對於陝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徐德民:內陸科學家的大海情結
提起大海,很多人覺得跟陝西沒有多大關係,畢竟我們處在內陸腹地,距離最近的海岸線也有數百公裡。但在我國的「藍色國土」上,有一位80歲的陝西科學家用盡一生心血、為國爭光。他就是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的徐德民院士。
1937年11月7日,徐德民出生在陝西三原縣。儘管成長於抗日戰爭的大後方,童年時期的他還是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科技落後、國力不強,就要被別的國家欺負。
立志報國的徐德民發奮讀書。195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北工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前身之一)航海專業。4年後,他作為預備教師留校工作。
上世紀60年代末,一個偶然的契機,徐德民和水下自主航行器結了緣。那時候,我國急需自主研發一種水下航行器,而此前,我國完全沒有研發、生產這一產品的先例。作為青年教師的徐德民被指定為這項任務的負責人。經過一年的努力奮鬥,無數次的反覆試驗,團隊終於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成功實現了預期目標,完成了規定任務。
上世紀70年代初,當看到水下航行器在國家未來海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徐德民首先提出要研製一種新型水下自主航行器,並主動承擔起總體方案論證和原理樣機設計等重要技術工作。經過不懈努力,他成功突破關鍵技術,使航行器的速度等主要性能顯著提高。同時,徐德民還開創了我國水下自主航行器控制系統採用電子技術的新局面,這項成果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具有獨創性,是我國在水下自主航行器控制技術方面的重要突破,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本世紀以來,海洋權益、海洋開發和海洋環境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對於和平崛起的中國而言,走向深海大洋,意義重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主研發水下航行器關鍵技術和裝備,形成海洋作業能力,將極大地提高我國參與國際海洋競爭的實力。」長年從事航海工程教學科研工作,徐德民對這一點感受深切。
1998年,從西北工業大學的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年過六旬的徐德民沒有選擇「享清福」,而是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雖然經歷科研經費不足要自己貸款、實驗現場排險危及生命等多種艱難險阻,但徐德民和他的團隊始終把「為國家海防事業堅守一線」作為奮鬥目標,從未懈怠。
2005年,因其在水下航行器領域的研究成果,徐德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80歲高齡的他仍然投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帶領著西北工業大學水下航行器創新研究團隊繼續破浪前行。
徐德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做科研一定要做別人沒做過或別人做不到的東西。要勇於創新、不斷挑戰,敢於擔責任。」接下來的幾年,徐德民希望為年輕人的發展鋪好道路、搭好階梯,為他們攀登高峰創造更好的研究平臺,從而為祖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繼續作貢獻。
來源:http://esb3.sxdaily.com.cn/sxrb/20171025/html/page_09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