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了18年《後來》的劉若英,如今把它拍成了電影《後來的我們》,第一天上映,就看哭了無數人。我們都以為後來的我們會有以後,可最後卻變成了愛了很久的朋友。
一個人循環了很多遍《愛了很久的朋友》,聽的是歌,歌詞裡唱的好像就是自己。你是不是也會在聽某首歌時,一句歌詞正中下懷,然後突然想到某個人,潰不成軍。
就像 後來 的旋律響起時,卻發現身邊的人和事卻已滄海桑田。
他學會了如何去愛,記得你藍色百褶裙上的梔子花瓣,卻再也回憶不起你的容顏。
可惜你只能想起當天的星光,少年的眉眼卻已模糊。
後來的他們,用十年講述了一個關於遺憾的故事。
卻唯獨不能再說我們。
2007年,林見清遇見了方小曉,兩個人有著同樣在北京留下去的夢想。
方小曉一心想嫁給北京人,她談過很多很多戀愛,最終卻愛上了一個「年輕、長得還可以、工作不穩定、又不是北京人」的男孩。
林見清一心想在北京做一番事業,卻總也不能成功。
最窮的年紀裡,他們相愛了。
兩個人住在逼仄的小隔間裡,同吃一碗泡麵,看到廢棄的舊沙發也要撿回去裝飾生活,還面對過被房東趕出來的窘境。
可即使在那樣的環境裡,他們也覺得幸福。
坐在舊沙發上,他們擁抱著看著對方,說希望時間停留在這一刻。
可人都是會變的,有些人來到你生命裡,就是用來告別的。我們要學習接受所有的不歡而散。或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擁有的都是僥倖,失去才是常態。
看著身邊選擇去做公務員的人都事業有成,林見清心態漸漸失衡。
他迷茫不知方向,他開始忽略身邊的人,他開始在感情裡三心二意。
方小曉決定分手的那天,他一句話不說,沉迷在他的遊戲裡。
兩個人的最後一面, 是一個在地鐵上,一個在站臺上。
林見清沒有勇氣踏上地鐵,所以最終只能失去這段感情。
可能有人會覺得他們敗給了貧窮,但其實打敗他們的並不是貧窮,不是沒有房子和戶口,不是生活的壓力,而是方小曉在這樣的生活中看不到出頭之日和林見清的幼稚。
而最終打敗他們的,也是男生的懦弱和逃避。
我不知道你們心目中有沒有這樣一個人, 或許當時分開的原因並不複雜, 或許當時失去後再努力挽回一次就可以有圓滿結局, 但最終卻也因為自己的自尊心和面子而與心愛的人失之交臂,把他變成了愛而不得的人。
我真的希望你們,如果因為暫時的原因和心愛的人分開, 別因為可笑的自尊心,而空白十年的美好時光。
別去做那個終日後悔的人吶, 因為會有無數個漫長的日夜,讓你分外後悔,禁不住的感嘆,如果當時我挽回他/拉住他的手告訴他別走就好了。
喜歡、適合、在一起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當無數個黑夜想要陪伴的時候你都不在身邊,那個曾經願意為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人,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只是為了你,我也曾奮不顧身過。
後來林見清成功了,買了房,想要接小曉一起去住,想要給她一個北京戶口。
只是那個時候,她想要的已經不是房子了,而是房子裡的沙發,那一份安全感,而當時的見清並沒有意識 到,反而是被年少時的虛榮蒙住了眼。
劉若英用這樣一種方式重新回歸了我們視野。
眾所周知,奶茶跟陳昇感情拉扯了十五年, 或許對奶茶來說,陳昇就是那個愛而不得的人。
我們見證了劉若英從一開始少女般的悸動/到後來的執著等待,最後的妥協。
放下這段感情之後,她寫了好多書,開了幾場演唱會,看了看外面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雖然經歷感情的創傷,她依然還相信愛情。
現實中,很多女人被愛情或者婚姻傷過之後就不再相信愛情了。她們往往通過日夜兼程的追求物質和精神獨立來掩蓋這一塊的失落,從對工作的掌控中獲得安全感。
不幸的是,這種過度的掌控對一個人造成的心理負能量幾乎是毀滅性的,因為她們對自我要求極高,不允許自己失敗,不接納自己有閃失。
沒有迷失在愛情中,卻迷失在對事業掌控中。
劉若英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不管是愛情,還是工作,它們從來都不是限制一個人的囹圄。
我們都曾經在KTV鄭重其事唱過那句歌詞:後來, 我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表面上滿口不在乎,其實看到這裡了,還是會想起那個人吧。
如果當初可以勇敢一點,如果當初早一點道歉,如果當初給對方多一點了解.,.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電影散場後,每個手裡緊握票根的人,抓著的或許也都是他不願提起的那個名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