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吊柿子篇我已經提到過我家的另一種特產黑棗。隨著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農產品越來越不值錢,黑棗跟之前篇提到的柿子一樣,同樣逃不過被拋棄的命運。
黑棗為柿科植物灌木或小喬木木棗的成熟果實,又名烏棗、軟棗、黑棗、丁香棗、牛奶棗等。開花期在五到六月份,成熟期在每年的白露節氣前十天左右,這時候為「脆熟期」,也就是正值黑棗的果皮由青白轉紅,此時肉質脆硬;在我的家鄉此時一般不收穫,得等到立冬的節氣,樹上的黑棗由硬變軟,由紅變黑時才去撿。
在百度百科查了下,發現黑棗的營養價值其實還蠻高的。簡言之,就是滋陰補腎,補血,養心潤肺;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黑棗樹一般都長的很高大,之前黑棗樹少的時候,一棵大的黑棗樹往往是同一個大隊的兩戶或三戶人家共同擁有。到拾黑棗的時候,幾家就會約好某個日子一起去收。
等到約定的日子,各家就會各自帶著籃子和簍去地裡了,到了後必是先撿些幹樹枝,生上一堆火,女人和孩子烤火,男人們邊烤火邊吸菸,大家嘻嘻哈哈的聊會兒家長裡短,一袋煙完畢,身體也暖活了,才開始幹活。
爬樹技術好的男人,蹭蹭蹭利落地爬上樹,拿起一個棗木桿子使勁的朝著樹幹擴一下,就聽到黑棗下雨般譁譁地落下來。此時,是不敢到樹底下去撿的,因為別看黑棗不大,那要是一個個的打到頭上身上也是不好受的。等到整棵樹的黑棗都落的差不多了,大家才開始撿,由於人多,一棵樹撿完倒也花不了多長時間。撿完後一般都會當場分黑棗,根據之前約定好的類似於合同的東西 ,按每家的人口數平均分配。
這種場景已經是幼時的記憶了,那時候與其說是一起拾黑棗,倒不如說是聚到一起話話家常,休閒一下呢,正因為這樣,小時候一般這樣的活動我都是很早就期盼著,不停的追問大人什麼時候去拾黑棗。
其實現在想想之前村子裡的鄰裡關係還是比較純樸簡單的,那時候各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也很難有什麼外來的收入,所以鄰裡之間的攀比,巴結之風還不太盛行,鄰裡關係處的也很和睦。
近些年,農村的黑棗也是沒人要了。前今天淘寶,不知道為啥竟然給我推送了黑棗這個商品,一看嚇一跳,竟然十多塊一斤呢。可惜了我家的黑棗,遠在深山無人要,可惜了可惜了!好東西可不能這樣白白浪費了,去撿點回來補補身體也行啊!
趁著天氣晴好,第二天就出發了。三輪車一路開到山腳下,選定一棵長的位置還算開闊的黑棗樹,就它了。
爬上樹,哐哐哐幾杆子,黑棗唰唰落地,此時的黑棗,經過一個冬天點晾曬已經不再是軟糯的口感了,變得有點幹硬,但是甜度反而更高了,成為了黑棗幹。其實,把這種黑棗幹密封進罈子裡,隔絕空氣,一段時間後,黑棗不僅會變軟糯,而且表面會生長一層甜甜的白霜,此時的黑棗才是最美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