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截圖
面對著洶湧而來的疫情,「80後」「90後」年輕人衝在第一線,獨當一面。「其實前浪、後浪都是一個浪,大家都是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在5月27日復旦大學第54屆科學報告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說。
報告會上,圍繞「不確定疫情下的防控決策」,張文宏重點介紹了中國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效果。
他表示,中國的疫情防控不僅僅是動員醫務工作者,還有對社區工作者的發動,對民眾的科普,以及海外人員的介入。
「事實上,在這次戰疫當中,中國幾乎每一個人都成為防疫專家。」張文宏說,而中國所採取的飽和式診斷、飽和式追蹤、飽和式收入院,以及集中優勢醫學資源多學科協同作戰,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對於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態勢,張文宏表示,僅僅一個國家控制好沒有用,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條件、文化宗教風俗等存在巨大差異,各國所適用的防控策略不同,疫情發展趨勢也會有天壤之別。
他認為,各國對於新冠疫情採取的策略不同,結果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目前取得的不同的疫情防控成績該如何去看待?全球下一步怎麼走?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可以隨意討論的問題,它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學術問題。
「世界面臨重新打開的新常態,打開以後我們如何去防疫,這仍然是下一個階段我們要面對的非常大的挑戰。」張文宏說,疫情是不確定的,冬天會不會再來一波更強的,現在一切都在未知中。「而我們可以相信的是,中國在第一階段取得了一些經驗,在第二階段的全球性疫情中,我們有能力使中國的疫情得到控制。」
在他看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把復工、復產、復市做得更加好,就是一種「新常態」。
復旦大學校慶科學報告會每年邀請來自各學科的學者與師生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學感悟。今年的報告會上,張文宏以及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教授馮建峰、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吳心伯、大數據學院教授吳力波分別作為各學科代表,發表主題演講。
這一學術傳統肇始於上世紀50年代,1954年校慶前夕,時任復旦校長陳望道提出,校慶種種活動,應以促進科學研究為中心。當年的校慶即舉行了復旦大學首屆科學討論會。
今年校慶期間,復旦大學各院系將舉行百餘場科學報告會等學術交流活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