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證一場跨越時間的對話?何必遠赴千山,來北京天文館吧,這裡的建築會說話……
來過天文館的朋友都知道,在西直門外138號的院落裡,有兩座主要建築:A館和B館。兩座建築風格迥異,但卻默契地互相映襯,仿佛在進行一場跨越時間的對話。
A館建成於1957年,平坦的地面和半球形的穹頂,對稱、均衡、穩定,展現著始於畢達哥拉斯、完善於牛頓的經典天體物理學對宇宙秩序的理解;
B館建成於2004年,扭曲的玻璃幕牆以獨特的形態詮釋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蟲洞」「弦理論」等現代天文學理論。
A館和B館,空間上近在咫尺,時間上卻相隔近半個世紀。兩座建築相聚在一起,仿佛都在驕傲地宣示著自己所屬的時代。
上世紀50年代,國家對科技文化事業的大力扶持,讓幾代天文人興建天文館的夢想得以實現。1957年9月北京天文館開館迎賓,當時的北京天文館不僅是我國第一座大型天文館,也是亞洲大陸第一座大型天文館。
那時,北京天文館由建築大師張開濟先生擔任總設計師,室內裝飾由美術大師吳作人和周令釗等人完成,日月神浮雕等作品出自著名雕塑家滑田友、王臨一、曾竹紹之手。
A館方形的主體建築,圓形天象廳穹頂,表達了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的簡樸宇宙觀。A館裡,這樣的傳統元素隨處可見:正門外壁上,精心雕琢的古天文「四象」古樸靈動;大門兩側,日月神浮雕線條俊朗;走進門廳,抬頭便能看見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牛郎織女的彩色壁畫,讓人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不禁細細思量——原來這些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都與天文息息相關。
五十年代的天文館,以天文科普節目放映為核心,輔以天文展覽、天文觀測等項目,迅速成為傳播天文知識的重要陣地。在很多人心目中,天文館A館早已不是一座單純的建築,而是融入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時代坐標。
跨入新的千年,當北京天文館新館興建時,更多人想到的是,在展現現代風格的同時,也要將新館與「老館」呼應起來。
B館的玻璃幕牆有著鮮明的現代特色,在靠近A館的區域專門設計了扭曲的柱子和線條,以此模仿天文學中大質量天體所造成的時空扭曲。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扭曲的柵格設計還有一層心思——大家實在是太愛A館了,捨不得她的任何一部分被遮擋起來,才專門做了這樣的設計。這樣一來,即使是從場館南側路過的行人,也能遠遠地就看見A館了。
如果你也同樣喜歡天文館A館,現在有機會把她帶回家了。以A館為造型的冰箱貼已在「宇宙超市」上架,點擊北京天文館微信公眾號下方「宇宙超市」就能找到她的身影。
將冰箱貼與上個世紀手繪的天文館插畫放在一起,突然覺得冰箱貼是個小「雕塑」,把二維的圖畫變成了三維的建築。
這樣的造型冰箱貼,你會喜歡嗎?會因為她而想起自己曾在天文館度過的時光嗎?
具有辨識度的造型,有意為之的做舊風格,還真有A館的「神韻」在。
或許你還沒有機會來天文館,但現在,你有機會把她帶回家。期待天文館能與愛天文的您朝夕相伴……
掃描下方二維碼速速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