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在臺北市近郊,居紗帽山之東北,磺溪上源谷中。原名草山,位於大屯火山群最高峰七星山(海拔1,120米〔3,674英尺〕)南側。該山是風光秀麗的旅遊觀光勝地。
陽明山原名草山,據臺灣府志記載:「草山以多生茅草,故名」。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的山區,而非單指某座山峰。名稱由來因此地在滿清統治時期,官府憂慮賊寇可匿於林中竊取硫磺,故定期放火燒山滿因此整個山區只能長出五節芒這類的芒草。1932年臺灣日據淪陷時期成立大屯國立公園協會,將大屯山地區列入國立公園的範圍。1937年12月27日,大屯國立公園與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兩處國立公園同時成立,直到日本戰敗。唯當時的大屯國立公園尚包括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1950年,「總統」蔣中正為紀念明代學者王陽明,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原名草山的山區改名為陽明山。
今天是大雨過後的第一個晴天,既然來臺灣交流一年,自然不能浪費旅遊的大好機會。於是,呼朋引伴的在朋友圈號召完三兩個朋友就踏上了春遊之旅。路程在前一天晚上就整理出來了。因此滿打滿算要早晨六點鐘起來大概才能把陽明山那一條線的旅遊景點都遊覽一遍。然而,結合自身情況最早只能8點起床,8點半出發可惜只能完成3-4個景點。
不過,因為之前看了一部日漫《秒速五釐米》,因此對櫻花有種執念,非看不可。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願。
實地考察後,我並沒有覺得櫻花是像電影中那樣颯颯落下,而是半天才看到一小片花瓣,拍照更是講究運氣。
接著就搭了小公交車轉戰竹子湖。竹子是看見了,不過由於時間關係並沒有去竹子湖賞花,反而來到了最後一站,擎天崗。一路上聽到好多人都是到擎天崗爬山踏青的,頓時,心理湧出一股志同道合的感受。
爬山什麼感受,簡直挑戰你的極限。爬完一座還有一座更高的。我爬到四肢乏力才明白什麼叫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到了差不多是我們的極限的山頭時,遇到了兩個每天勵志翻過十座山頭的年輕的小夥子在一處石頭上塗鴉打卡。聽他們說,從早晨六點開始竟然是跑著上山的,一連跑了九座,這是最後一座了,打卡完就要繼續趕下山去坐五點的末班車。我偷偷瞥了眼他的手臂,那肌肉一抖一抖的,果然不是蓋的。
說起來突然覺得臺灣這座小島倒是挺讓人有征服欲的。環島比賽誰的時間最短啊,每天登十座山誰最快啊,小小的地方倒是充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得不說適合養生,雖然我還是很討厭臺灣的雨季。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說的不假。出來走走,身心愉悅也增加了見識,一舉兩得,來時的疲憊感早就飛到九霄雲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