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漢大學2020屆的一位畢業生的一封信讓「詩和遠方「再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信中訴說他因疫情導致工作未定,迷茫中質疑沒有物質的基礎年輕人是否有追求夢想的權利。
這次高曉松一改往日批評清華大學博士生犀利的口吻,以「前浪」式的口吻向這個迷茫的「後浪」提出幾個建議:可以進大企業體驗耐力;進小企業體驗創造力;自己創業體驗耐力。
為了拉近自己與「後浪」的距離或接地氣,他甚至不惜自我解嘲說自己也很焦慮:作為阿里年齡最大的高管之一,我又開始咬著被角午夜夢回了。
而2018年同樣也是一個學生在電視節目裡提問:應該找什麼的樣的工作?當著電視機前千萬甚至億萬觀眾的面,高曉松毫不留情:「一個讀到博士的人竟然要問別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找什麼工作?我覺得你沒有一個大名校的胸懷天下,名校是幹什麼用的?名校是「鎮國重器」,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這才是一個名校生的風範。而你直接問我應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覺不覺得你愧對清華這十多年的教育?」
兩者之間的差距讓我不得不感慨:思維的差異挾裹著網絡的力量,讓高曉松也磨平了銳角。
提起高曉松他大概是中國目前最有名的斜槓中年之一了: 音樂人 /詞曲創作者/製片人/導演/脫口秀主持人/阿里巴巴高管。除了早期的校園民謠之外,近年來伴隨著他的還有一句他母親告訴他的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而他本人也一直踐行著這句話。
但是這句話經網際網路被廣為傳播和發酵後,卻成為很多人嘲諷和反對的靶子。質疑和反駁的人如此之多,以至於高曉松不得不藉助於他的脫口秀節目來替自己辯解, 他用的是王爾德的名言: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那麼高曉松嘴裡的「詩和遠方」到底指什麼?那些反對和嘲諷的人又在嘲諷什麼反對什麼?
根據網上收集到的信息,大概有以下幾種觀點:
1.將詩和遠方等同於旅行。 明明是詩和遠方,但大部分人都選擇性的只看到遠方而忽略了詩。遠方不就是遠處麼?加上這幾年旅遊業井噴,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更是讓很多人直接把遠方等同於旅行。
旅行是要花錢的呀,所以順利成章這句話就變成了花錢和旅行。有人提出疑問:沒錢但想看詩和遠方怎麼辦?有人批評這句話是一些懶人逃避現實的藉口,是偽文青裝逼格的附屬品。
「當你連吃飽穿暖都成問題的時候,還談什麼詩和遠方?」「那些虛無縹緲的遠方正是誤導年輕人的最大毒瘤!」「一把年紀還相信詩和遠方,辭職去窮遊,這是在逃避生活、逃避責任」!
更有甚者,一些人嘲笑高曉松是「何不食肉糜」、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我想這大概是這次他回復武大學生沒有了往日的犀利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吧。
2. 賦予這句話兩個不同的主語,典型的標題是:父母尚在苟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持此類觀點的人把一些年輕人啃老旅行或藉口要「富養」而心安理得花父母的錢問題歸咎於這句話起到的負面影響。
3.將「詩和遠方與苟且對立起來。比如武漢大學的學生,訴說由於疫情的影響工作未定,「連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詩和遠方又在哪裡?」還說,「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追求詩和遠方不實際。」
以上這些觀點完全背離了高曉松想表達的意思,首先,詩和遠方是對精神追求的代指,並不指代旅行;其次,從語法上講,不止。。。還有,是一個表示遞進關係的句子,被一些人解讀成了選擇關係,甚至是條件關係;還有,原句暗含著一個主語或指同一個人,但有些人曲解成兩個主語或不同的人。最後這句話是對一個人長期的要求,不是短期追求。
所以高曉松這句話的意思指:一個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要忘了精神追求。
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捨棄「六便士」追求「月亮」,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卻在批評或嘲弄提倡物質和精神兩手都抓的高曉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還好高曉松在回復武大學生信的最後做了一點小小的堅持,讓我看到那個不曾改變的高曉松:人類配不上自己創造的思想,就像地球配不上滿天的繁星,配不上宇宙深處的巧妙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