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永定河通水啦!今天聊一聊永定河。民間有云:先有永定河,後有北京城。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北京衝積平原就是源自永定河。「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就是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也是先名盧溝河,後修盧溝橋。「永定河舊名盧溝河,即桑乾下流也,亦曰渾河。水流無定,衝決為患,康熙三十七年賜名曰永定河」。大致清代以前,永定河名叫盧溝河。宋代以前叫無定河。唐代以前稱桑乾河。由於多次改道,名稱很難一一對應了。
現在的永定河發源於山西,經河北懷來,進入官廳水庫,流經密雲、石景山、門頭溝、房山、大興等地。永定河在歷史上多次泛濫成災。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水流卻急劇減緩,房山、大興等地已經斷流。如今重新通水,昔日勝景可待。今天,收集關於永定河的古詩詞5首,供大家欣賞。
1.《關門柳》 唐 李商隱
永定河邊一行柳,
依依長發故年春。
東來西去人情薄,
不為清陰減路塵。
城門外,小河邊,有一排柳樹,每年春天,長發飄飄。東西往來人,無暇去欣賞。而柳樹也只是怡然自得,不去討好他們。詩的意思比較輕淺。詩中的永定河,現在無從考證。但從李商隱的生活軌跡來看,有兩種可能:第一,李商隱主要在山西太原、山東鄆城、河南靈寶以及徐州、京城長安等地活動。從該詩的風格來看,平淺輕鬆,應該是年輕時的作品。此時李商隱應該在山西一帶。不過,歷史上並沒有記錄唐代有「永定河」這一河流。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永定」一詞,是南陳武帝陳霸先的年號。第二,李商隱仕途最不順利的時候,曾到桂管觀察使府上當幕僚,大約一兩年。在唐代中期,朝廷曾在桂林南面,南寧北面,設置永定郡。詩中的永定河,也許是泛指永定郡的某條河。比較而言,作者比較傾向於第一種可能。如是,李商隱可能是第一個發明「永定河」這個名字的人。
2.《隴西行四首其二》 唐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首詩是寫漢代名將李陵北伐匈奴失敗的故事。李陵率軍從北疆出發,此地有「無定河」。在浚稽山,現在的蒙古國境內阿爾泰山段,遭遇三萬匈奴主力,由於孤軍無援,5000人馬全軍覆沒。而他們的妻兒老小還在家中思念著他們。唐代在這裡設銀州銀川郡,現陝西北部。東北方向有無定河。雖然也叫「無定河」,但與後來的永定河,關係似乎不大。
3.《恭和御製永定河元韻》 清 鄂爾泰
無定河名古,南流自北京。
恍疑天上落,不肯地中行。
無事智方大,窮源季可並。
禹謨原可繼,永永慶功成。
鄂爾泰是雍正朝重臣,任職雲貴廣西一帶,對安撫邊境功勞很大。受雍正遺詔輔佐乾隆十年,是清中期很有影響的一位人物,文學素養很高。這首詩切切實實寫的就是北京的永定河了。永定河古名無定河,從北京向南流,如果能把無定河治理了,應該功蓋大禹了。在清代,永定河頻繁決口,多次改道,朝廷下了很大的力氣治理永定河。康熙、雍正、乾隆多次到永定河視察水患,這是作者陪同皇帝視察時應和的一首詩。雖然有些拍馬屁,但氣勢還是很恢弘。
4.《盧溝橋》 清 元璟
日色才分萬眾囂,
黃塵漠漠馬蹄驕。
題詩笑問桑乾水,
曾有閒人過此橋。
元璟是清代一位詩僧。這首詩前兩句比較直白,但後兩句卻頗有深意。想問永定水:來到盧溝橋的可曾有閒人啊?不是治水的,就是逃難的,如我一般有閒情逸緻來此賞月的,恐怕不多吧。
5.《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唐 駱賓王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不學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乾隆曾說:今時名永定,古曰桑乾河。桑乾河,本是永定河上遊,由於改道頻繁,無法實際辨別,後來清代人們也常指永定河。在古代,桑乾水是北方邊疆重要的河流。駱賓王這首詩,以度桑乾水來表明心志,自己會像荊軻一樣,為了反對武則天,義無反顧,捨生忘死,但絕不能像太子丹一樣,讓壯士一去不復還!
歷史上,大河會給人們創造生活的條件,也會給人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破壞。如果能夠利用好,就一定能夠造福一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