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抗擊糖尿病大有可為

2020-12-19 生物谷

2020年1月6日訊/

生物谷

BIOON/---

糖尿病

正在逐漸成為現代最大的健康挑戰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每10人中就有一人患有

糖尿病

,而且根據最新的公開數據,這種疾病病是2016年160萬人死亡的直接原因。自那以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

糖尿病

與癌症、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一起指定為全球衛生當局要處理的四大重點非傳染性疾病。

新加坡衛生部指出,有40萬新加坡人患有

糖尿病

。這構成了當地疾病負擔的10%。與此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獨立研究預測,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050年,新加坡將擁有1百萬名糖尿病患者。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Gan Kim Yong)對不加控制的慢性疾病的潛在後果保持警惕,宣布了一場「抗擊糖尿病的戰爭」,呼籲全國共同努力,預防這種疾病的發生和更好地控制疾病症狀。

阻止糖尿病浪潮(sugar tide)

儘管表現為簡單疾病,但糖尿病實際上有多種形式。I型糖尿病的發生是由於

自身免疫

反應破壞了位於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即β細胞。另一方面,II型糖尿病(T2D)發生的原因是細胞不再對胰島素產生反應。鮮為人知的是單基因糖尿病(monogenic diabetes)---一種罕見的糖尿病,是由單個基因的突變引起的。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分子與

細胞生物學

研究所首席研究員Adrian Teo說,「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胰島β細胞衰竭和β細胞死亡是所有類型糖尿病的共同特徵。儘管目前的糖尿病藥物可以幫助患者長時間控制血糖水平,但它們不能治癒甚至不能改善胰腺β細胞的健康。」他補充道,儘管在西方,肥胖是導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但是在亞洲,導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是胰腺β細胞衰竭。

圖片來自iScience, 2019, doi:10.1016/j.isci.2019.05.032。

這就是為什麼Teo的研究團隊認為有潛力利用

幹細胞

的力量來抗擊糖尿病。與體內大多數細胞不同,

幹細胞

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包括胰腺β細胞。因此,

幹細胞

有可能被用來替代糖尿病患者體內已死亡的胰腺β細胞,從而恢復這些患者的胰島素產生和葡萄糖調節能力。

Teo設想不是從胚胎中獲取幹細胞,而是從糖尿病患者那裡獲得血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皮膚中的一種細胞),然後將它們重編程為人誘導性多能

幹細胞

(hiPSC)。隨後,在將這些h

ips

C分化為胰腺β細胞並將它們移植回患者之前,可以進行基因編輯以校正與糖尿病相關的突變或基因變異。

Teo實驗室博士生Blaise Su Jun Low說,「這種方法潛在地允許幾乎無限量地供應胰島β細胞用於細胞替代療法。由於是將自身的細胞移植患者體內,移植排斥的可能性較小。」

另一種發現方式

除了細胞替代療法外,hiPSC還可以幫助闡明糖尿病的潛在分子機制。比如,Teo的研究團隊使用源自經

診斷

患有MODY(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青年發病的成年型糖尿病,它是單基因糖尿病的一種亞型)的患者的h

ips

C,以了解某些基因網絡如何控制胰腺和肝臟發育。這兩個器官對於正常的葡萄糖代謝至關重要。

大致的實驗設置如下所示:首先,Teo團隊誘導源自MODY患者的hiPSC(下稱MODY hiPSC)分化為前腸內胚層和人類胰腺前體---人類胚胎中最終會產生胰腺和肝臟的部分,然後產生胰腺β細胞樣細胞(beta-like cell)。他們將源自MODY h

ips

C的前腸內胚層、胰腺前體和β細胞樣細胞的基因表達模式與正常人進行了比較。

通過這種方法,Teo團隊發現了一種名為HNF4A的基因中的突變會導致MODY 1患者中指定胰腺和肝臟發育的基因的總體表達下降。重要的是,Teo指出,使用小鼠模型不可能取得這一發現,這是因為與人類中的情形不同,具有HNF4A突變拷貝的小鼠不會患上糖尿病。

Teo解釋說,「目前,有超過14種形式的MODY,每種都是由一種不同基因(比如HNF4A、HNF1A、PAX4和INS)中發生的突變引起的。有趣的是,在許多這些MODY基因中發現的基因變異與II型糖尿病有關,而II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見形式,影響了大約90%的糖尿病患者。」Teo補充道,來自MODY患者的發現可能與T2D的病理生理學有關。

此外,通過將h

ips

C用作基因篩選的平臺,科學家們就有可能能夠更好地將患者分為不同的治療組。與此同時,有可能基於這樣的篩選方法鑑定出新的藥物靶標。這將使得糖尿病精準醫療的理想更接近現實---一刀切的解決方案並不適用於所有患者,應當根據每名糖尿病患者特有的內在

遺傳

缺陷來開處方。

繼續開展研究

HiPSC在糖尿病的基因篩查和藥物發現中的使用已經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實驗室中進行。另一方面,涉及利用h

ips

C替代功能異常的胰腺β細胞的療法在批准用於臨床之前還有一段路要走。

Low提醒說,將h

ips

C分化為胰腺β細胞的方案還沒有100%有效,而且一些殘留的多能性細胞可能仍在分化的胰腺β細胞中潛藏著。她說,如果這些多能性細胞也與胰腺β細胞一起移植,那麼它們可能會導致畸胎瘤---一種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的

腫瘤

Teo繼續說,由h

ips

C產生的胰腺β細胞的確切功能尚未得到充分驗證。他提醒說,「它們需要像真正的人類胰腺β細胞或胰島一樣發揮作用。否則,個人的葡萄糖水平將無法得到適當調節,從而帶來健康風險。」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是基因編輯技術(比如流行的CRISPR/Cas9系統)在校正與糖尿病相關的基因突變時的安全性。Teo說,除非可以排除CRISPR介導的基因組編輯的不良或意想不到的脫靶後果,否則使用經過基因編輯的h

ips

C進行細胞替代治療的可能性可能仍然有限。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Teo團隊仍然保持樂觀,沒有被嚇倒。他說,「對於沒有經過任何基因組編輯的基於hiPSC的細胞療法,目前正在進行一些

臨床試驗

,以評估這些hiPSC產生胰腺β細胞並調節血糖水平的能力。我們的實驗室以及世界上許多其他實驗室正在努力優化胰腺分化方案,以消除殘留的hiPSC並改善h

ips

C產生的胰腺β細胞的功能,從而使得它們的行為與胰島中真正的胰島素分泌細胞相類似。」

在抗擊糖尿病方面,Teo強調了實驗室與診所之間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他強調說,「我們相信與臨床醫生和胰腺移植外科醫生的合作是一種雙贏模式,可以幫助我們將科學努力最終轉化為對患者和社會的治療價值。」(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Natasha Hui Jin Ng et al. HNF4A Haploinsufficiency in MODY1 Abrogates Liver and Pancreas Differentiation from Patient-Deriv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Science, 2019, doi:10.1016/j.isci.2019.05.032.

2.Weaponizing stem cells in the war on diabetes
https://research.a-star.edu.sg/articles/features/weaponizing-stem-cells-in-the-war-on-diabetes/

相關焦點

  • 靶向細胞骨架可以誘導人類多能幹細胞產生胰島細胞
    靶向細胞骨架可以誘導人類多能幹細胞產生胰島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5 14:58:55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Jeffrey R.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開展的臨床試驗越來越多
    來自一名匿名供者的外周血細胞經重編程後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隨後將iPSC轉化為多巴胺能前體細胞(dopaminergic precursor cell)。研究人員希望移植的多巴胺能前體細胞將會提高多巴胺水平並改善這名患者的症狀。這項外科手術是臨床醫生測試iPSC是否能夠治療疾病的最新嘗試。
  • Nature: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重建人體分節時鐘
    2020年4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重建出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焦點。
  • 我國成功利用人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再生牙齒
    記者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利用志願者尿液衍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再生牙齒,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成型的再生器官。據介紹,此前科學家已經可以從尿液中獲得穩定的誘導多能幹細胞,並將其進一步分化成神經元、心肌細胞等不同的細胞類型,但尚不能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再生器官。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通過人鼠組織嵌合的培養體系證實了人尿液多能幹細胞可被用於構建再生牙齒。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4:02:42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Jun Wu研究小組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 科學家發現JUK-JUN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科學家發現JUK-JUN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7 11:05:37 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的Danwei Huangfu課題組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Michael A.
  • 為脫髮、帕金森、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iPSC技術有多神奇?「星醫療」
    假如幹細胞難以分化出新的細胞,那麼像一些肢體受傷、器官病變、皮膚疤痕等人類疾病或損傷,也將無法恢復原狀。知道什麼是幹細胞後,我們再來看看幹細胞是如何分類的。根據分化能力的不同,幹細胞可以分為全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和單能幹細胞。
  • 科學家利用剪切力成功分離人類多能幹細胞
    新一期《自然—方法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介紹了人類多能幹細胞(hPSC)的黏附屬性以及如何在細胞培養過程中利用這種屬性將hPSC與其他細胞分離開。
  • 新方法可誘導人多能幹細胞形成紋狀體類器官
    新方法可誘導人多能幹細胞形成紋狀體類器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30:13 美國史丹福大學Sergiu P.
  • NBT|數百種人類轉錄因子可直接誘導細胞分化
    幹細胞領域和組織工程領域的目標,是方便可控地產生出任何細胞系或組織,供基礎科學研究和藥物發現。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具有強大的擴增能力和分化潛力人類誘導多性能幹細胞(hiPSC)是一個完美的起點。然而,當前絕大多數類型的細胞分化依舊缺乏可靠的實驗方案。
  • 神雁幹細胞丨看一看細胞研究競賽
    1998年11月6日,一個驚人的發現傳遍世界,威斯康星大學的James Thomson和同事利用人類胚胎製作了幹細胞。「多能」的胚胎幹細胞與眾不同,如果加以正確誘導,它們就可能分化成任一種人體組織。我們現在能夠操縱普通的人類皮膚細胞,使其具備多能性,這些細胞被稱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可以在實驗室中生長並誘導形成特定類型的人體細胞,具有與胚胎細胞相同的特徵。誘導多能幹細胞@sfchronicle.com如今,幹細胞療法飛速發展,為眾多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 免疫逃避型人胰島類器官改善糖尿病
    免疫逃避型人胰島類器官改善糖尿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39:50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Ronald M.
  • 研究揭示Oct4非依賴誘導多能幹細胞
    研究揭示Oct4非依賴誘導多能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3:17:20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物醫學研究所Hans R.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
    近年來,幹細胞具有收集方便、生物學特性穩定、免疫原性低、無排斥反應、無倫理問題等優點,在一定條件下可誘導分化為類神經細胞、胰島素β細胞、生殖細胞等,已成為臨床應用中的研究熱點。2型糖尿病(T2DM)以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和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為特徵,不能維持血糖動態平衡。
  • Nat Biotechnol: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成功分化為胰腺β細胞 從而有...
    2020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身免疫性損傷所誘發的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缺失會導致1型糖尿病發生,臨床上胰島細胞的移植或能潛在治療糖尿病,但供體的胰腺卻非常稀少;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
  • 專注iPSC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艾爾普」完成5000萬A+輪融資
    本輪融資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中、美雙報IND的申請,並持續加大工業化產線優勢,提升優化下遊體細胞生產製備工藝,將再生醫學細胞製品推向臨床實驗。同時,還將用於研發創新型給藥途徑,擴大再生心臟細胞製品的不同劑型及產品形式,拓寬心衰治療的應用場景。 「艾爾普」是一家利用iPSC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 進行心肌、肝臟、神經等組織器官再生應用的生物科技公司。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廣州生物院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研究小鼠PNT過程的細胞命運轉變機制可以為分離或誘導不同物種naive態多能性幹細胞提供參考意見,然而小鼠PNT的細胞命運變化過程主要的分子機制仍不明確。該研究首先發現BMP4可以誘導小鼠PNT,並建立化合物成分明確的高效誘導PNT體系。隨後,利用ATAC-seq等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小鼠PNT過程的具體分子機制。
  • 一種靶向內質網的銥(III)複合物可誘導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免疫原性死亡
    一種靶向內質網的銥(III)複合物可誘導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免疫原性死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3:19:04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巢暉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內質網靶向的銥(III)複合物可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誘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
  • 四川智造諾貝爾獲獎細胞 新生命幹細胞公司iPSCs研究又添新專利
    近期,由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生命幹細胞公司」)研發團隊所開發的「一種人單個核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方法」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並獲得受理,這是繼掌握經典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重編程技術後,新生命幹細胞公司在此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