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吳青峰《起風了》
吳青峰的音色是演繹這首歌的最大亮點,他的聲音獨特且有辨識度,降低了這首中文翻唱的「網紅質感」,同時他那個聽起來軟綿的鼻音,配上這樣的旋律,副歌某些地方還有點「日式風味」,算是一種意外的契合。
然後是改編上的雙刃劍,第二段副歌用了一個轉調,把副歌的整體音區降低了(或者說是轉調升Key又降八度演唱),這是很少見的在歌曲的進行中,音區不是往上推而是往下降的編排手法,從技術角度來說,因為第二段要用實聲來演唱本身假聲的高音區,降低後可以減少難度;從意境方面來說,若說是風起了又止,是一個起落的過程倒也說得通,因為也恰好與歌詞變化的心境相契合。但是這樣的改編,從聽感上來說似乎缺乏了一個高潮點,整體都比較平淡。若要聽技術,林俊傑那版「風起雲湧」的推動更具演唱難度與演唱技巧,但從大眾傳播來說,吳青峰這版音色好聽而契合,或許能成為這季的一首Hit。
2、逃跑計劃《When I Was Your Man》
真沒想到逃跑計劃竟然會唱棕色火星的歌。就憑對毛川的唱功的印象來說,這次唱的還挺意外的,唱到了降B,而且造型與編排還有種英倫風的格調,但相對於原版,降了調之後聽起來還是有點吃力。逃跑計劃的三次出場,第一次是展示作品流行度與傳唱度;第二次是為了展示作品格調與音樂性;那麼這第三次,竟然是毛川為了展示唱功。說真的,毛川有這樣的音色,不需要去刻意證明唱功,我覺得這第三次機會還不如再表演一首原創也許更划算。但幸好,毛川的聲音還是很好聽(有種悶騷版梁博的感覺),讓觀眾看到他們更多的一面也不錯。
3、張芯《駿馬謠》
前半首還是很好聽的,但不太喜歡後半段的改編,若你聽過原曲,原版那種樸素悲涼、與世無爭又傲骨嶙嶙的感覺沒有了,在這版中換成了硬搖滾的激烈節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鐵蹄錚錚的激情與鏗鏘,有種晚會上的「搖滾紅歌」的感覺,不懂為何要如此改編,比起原版少了格調與回味感。
4、楊坤《下個路口見》
改編很不錯,熱情似火的部落感與華麗的復古百老匯風的融合,有著鮮明的律動與煽動的氛圍,就是最後一腔高音有點過頭,下個路口見,感覺就像是楊坤騎著一輛金黃復古摩託車,帶著巨大的黑煙與漂移的聲響,一個刺耳的剎車擺尾停下,他緩緩摘下頭盔,在路口等著你。
5、Kristian Kostov《Crazy&Don't》
回到主打律動上後,表演就變得非常適合他了,這兩首歌都是帶有靈魂樂風格的失戀之歌,搭配在一起也順理成章,混在一個復古有層次且一氣呵成的改編裡別有聽感,尤其是《Don't》的律動與《Crazy》即興的幾句都處理得很出色,彰顯著自己不俗的樂感與颱風,讓他的特色與擅長第一次鮮明地顯現了出來。
6、劉歡《帶著地球去流浪》
演唱很厲害,形式感很足,但曲子不太喜歡,整首歌割裂感有點強,有點像是央視動畫片主題曲,但是這樣的曲子卻引用了《觀滄海》來抒發家國情懷,用古典的浪漫來詮釋科幻的浪漫,感覺撐不起這種厚重。之前就聽說有一個震驚全場的28秒的長音,我沒有看過《流浪地球》,但猜測也許是想是要表現一種人類樸素的力量,竭盡全力用肉身去追求永恆,以及與龐大的時間與宇宙對抗的意思,但是放在這動畫片氛圍的曲子裡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期待了很久,作品有些失望。
7、齊豫《飛鳥與魚》
一首富有詩意、文學性與哲學性的經典之作,這個表演的動人主要還是在於這首歌本身的動人,那幾句「什麼天地啊,四季啊,晝夜啊」無論齊豫怎樣來唱都很美,這版的編曲中間突然畫風一轉,變得有種宏大的儀式感,前後分割,又融為一體,用來展現海天一色、地獄天堂、暮鼓晨鐘的意象恰如其分,正如這幾組意象的統一與對立,動人詮釋Always Together/Forever Apart.二十年過去,齊豫的聲音多出了一種暮色感,也許是年齡的原因,然而這首《飛鳥與魚》她說一切的根源都在於欲望,人想要的太多,出這張專輯時齊豫正處於第二段婚姻的末尾,發出飛鳥與魚可以相愛但何處築巢的感慨,並於同年信仰了佛教,所以二十年過去後,再聽她唱這首歌並不是曾經的那種悲觀、無解與痴纏之感,如今聽起來有著歲月的淡化與對欲望的消解,對於人生有著更深沉且平和的理解與放下。
8、ANU《Fly》《Apologize》
《Fly》有種「抖音氣質」,洗腦、流行且符合大眾審美,從這點來看與劉宇寧的PK也是資質相當,但整首歌聽起來原創性並不高,模仿痕跡很強,讓我想起令一首網絡上很紅的電音歌曲《Summer Air》,而《Apologize》聽起來就有些拼貼庸俗化了,希望他們後面能拿出不錯的原創性作品。
9、劉宇寧《像我這樣的人》《動物世界》

劉宇寧有很好的聲音條件,聲音給人一種胡彥斌+楊宗緯的感覺(僅僅指聲音外在形態,而音樂素養無法跟胡彥斌相比,唱歌語感無法跟楊宗緯相比),而唱歌方法應該是受到過蕭敬騰的影響。他的音色與機能都不錯,既可以唱現場也可以錄唱片,網絡上有不少人把他貶得一文不值,我感覺是過於貶低了,能完全由群眾自髮式的力捧與喜愛而紅起來的民間歌手,多少還是有些過人之處。當然,即便有過人之處,他的能力若是放在前五季《歌手》裡還是不具備有踢館資格的。但這季改變了規則,我看到洪嘯工作室寫到,只要在「創作能力與代表作」、「演唱實力」、「榮譽與發展」、「人氣知名度」這四個條件中達到兩者便符合條件,所以可以仔細想一下,在當下既有劉宇寧這種流量人氣的,同時又有他這種演唱能力的,似乎也難以找到第二個人。不是因為劉宇寧有多強,而是流量們普遍太弱。肯定有人會說為什麼非要在流量裡找唱功,瘸子裡挑將軍?因為唱歌綜藝時代已經完全沒落,2018年,樂壇遭受到兩大新生事物的猛烈衝擊,一個是偶像經濟,一個是網紅音樂(短視頻音樂),偶像經濟霸佔了主流音樂排行榜,短視頻則完全取代了昔日唱歌綜藝(2012~2017)出產「爆款歌曲」渠道,《歌手》如今的收視率與關注度已經大大不如往昔(這季開播收視率只有0.8),然而《歌手》的地位還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權威感」還在,一眾歌手都是在參加了這個節目後獲得金曲獎,所以如果還想繼續保持引領主流樂壇的風向標的角色,那麼不可能不去接納時代潮流,對如此龐大的新生事物與流量視而不見。而對於劉宇寧來說,他當然也會義無反顧地抓住這次機會,大眾往往對於這類民間平臺的「原生網紅」會更加苛刻(這也很正常,因為他們早期的關注也得益於發源民間的相似出身與親切,那麼爆紅後就要償還這部分愛的高利貸),所以網紅們也都在急迫進行著朝主流藝人角色的轉變,否則帶著網紅的頭銜,每走一部都會被人們質疑「憑什麼」,《歌手》放下身段「利用」了劉宇寧,劉宇寧也藉此朝主流藝人化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回到這集的《像我這樣的人》與《動物世界》上,聲音不錯,但放到這舞臺上來說實在一般,兩首歌的後段嘶吼都有點過時且老套,但就像抖音上能火的音樂與歌手一樣,粗糙、本能、淺顯、誇張、模仿感強,但是卻有生命力,生命力永遠是最能感染人的東西,所以能火併不意外。生命力非常一視同仁,它並不會因為事物格調的高低,事物層次的高低而選擇性綻放與生長,很多快手、抖音上火爆的內容往往會被認為格調不高,但真實且有生命力的表達必然能吸引到其相似生活層面的人,哪怕它呈現出來的面貌並不高級,很多時候生命力伴隨的就是眼界狹窄、審美平常、認知淺薄,因為一旦當打開了眼界、審美與認知,發現自己身在井底,很多生命力都會羞於怯於自己的渺小與卑微而不再展露。我看《歌手》節目也有七年了,以我的觀察,其實這個節目的核心與忠實受眾始終都在,這部分群體的音樂審美在不斷提高,而節目的製作者、編導、參與者的審美與品位也在不斷提高,節目從鼎盛到衰落,除了正常的生命周期以外,還有一個逐漸從粗糲而直觀、外放又誇張的生命力的噴發,到一個內斂、精緻且隱晦表達的過程,這也是成熟的規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會越來越脫離最廣泛又通俗的大眾審美,我是在《歌手》第四季時明顯感覺到,當音樂性有一個質的提升與轉變,告別了機能型與外放型審美之後,身邊很多人突然就不再看了,《中國好聲音》也是如此,第五季時達到音樂性的高峰,告別了早期一二季的那種粗放型的飆嗓門的審美,然而也是在那一季,收視有著斷崖式下跌。當然這種不斷提升了音樂性與審美的過程,也伴隨著大眾審美層面上具有生命力與天賦的歌手資源的匱乏,於是只好進行音樂與審美精細化的彌補。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早已放棄了節目的早期觀眾,若他們還有對音樂的需求,如今或許都投入進了抖音之中,而如果他們打開電視,無意間看到這一季的劉歡與齊豫的表演,那種已處於深沉內斂的藝術生涯的後期階段已不再外放生命力的表演,我想也不會再感興趣。可是節目卻依然需要那種早期稚嫩而蓬勃的粗礪活性,就像每一個刷著抖音點讚的受眾一樣,在一瞬間能受到感染的還是擊中了感官、直覺、幻想與寄託的民間生命力,而屏幕那邊源於的多是欲望、本能、熱愛與衝動,這種生命力就像這首歌的那一句:「像我這樣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這期節目排名:楊坤、吳青峰、劉歡、ANU、齊豫、Kristian Kostov、張芯
說實話這期我實在不喜歡,我的排名是齊豫第一,其他隨意。
說一說你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