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持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也正在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國際經濟、金融、科技、文化、安全、地緣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調整,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面對經濟發展新格局、新形勢,商業銀行應切實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第一要務,降本增效,加強風控,持續推進戰略轉型,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提升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近年來,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強了普惠、民營、製造業、涉農、扶貧等與就業、民生息息相關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並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延期還本付息、合理減費等一系列「實招」對實體經濟讓利,2020年將為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2021年,商業銀行應繼續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第一要務,在雙循環格局形成的過程中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政策要求,重點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
(一)重點支持「兩新一重」項目建設。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強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其中「兩新一重」建設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是國家的戰略投資方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數位化發展,為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改善和滿足民生需求;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對穩定投資、拉動就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商業銀行應切實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對符合國家戰略導向的客戶群體的資金支持,抓住項目鏈和資金鍊發展機遇,實現高質量資產投放,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二)強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精準滴灌。普惠金融、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涉農、扶貧等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領域,銀行要積極促進業務發展,實現精準滴灌。普惠金融,特別是民營經濟融資對於保市場主體,促進就業,減困脫貧,實現社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承載了重大的社會責任和民生關懷,存在所謂「56789」效應。即民營企業貢獻了國內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製造業是打造與內需相適配的國內供給體系的實施主體,是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完備和安全,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關鍵載體。戰略新興產業代表我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是技術水平日趨成熟、已經大規模應用的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等領域發展潛力巨大。隨著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斷推進,綠色信貸的重要性持續提升,綠色信貸的理念要貫穿銀行經營管理各環節始終。涉農、扶貧領域的信貸投放是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三農」領域補短板,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關鍵舉措。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做好對上述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不但要配置充足的信貸資源,更要差異化地創新出適合於行業特點的信貸審批標準和定價模式,利用大數據為客戶精準畫像,並積極引入保險、擔保等外部機構分擔風險,創新出更高效便捷、風險可控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商業銀行還應運用科學的績效考核、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信貸資源配置等政策指揮棒,優化信貸資源配置結構。
(三)助推國家區域戰略布局優化。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對於推動我國構建雙循環格局,解決中長期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特別是近年來頒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賦予了重點區域經濟全新的發展機遇,也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市場、新業務、新環境。商業銀行應緊緊圍繞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在資源配置、預算考核、經營管理、人才科技等方面科學規劃分梯次的區域金融資源布局,精準發力,以點帶面,在有效支持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四)積極助力居民消費和理財。「十四五」期間,我國在全面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將繼續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不斷提升,投資理財需求也將更趨旺盛。根據有關機構的預測,2021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費支出、購房支出等,新增可投資資金約20萬億元,上述財富資金將主要流入銀行存款、理財、基金、保險、信託、權益類資產等財富管理產品。商業銀行要強化零售銀行業務布局,從財富管理和消費信貸兩端分別對接居民的「一收一支」,以資管新規落地、理財子公司成立為契機,在收入端助力居民做好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幫助客戶管好「錢袋子」;在支出端,以各類消費信貸助力居民消費升級,依託消費場景,強化數字風控,樹立理性消費理念,助推居民改善生活水平。
築牢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近年來,銀行經營環境日趨複雜嚴峻,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對銀行業提升資產質量,防範系統性風險提出了新的挑戰。銀行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有效統籌業務發展和風險防控,堅持實現過濾掉風險的真實效益,突出做好三方面的風險管控。
(一)繼續強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要持續強化信貸審批、流程管理、分級授權、責任認定、政策傳導等風險管理體系,確保銀行風險管理經得起任何「驚濤駭浪」的考驗。商業銀行應繼續提升審批的獨立性和專業性;打造以授信政策為核心的風險管理工具箱並動態調整;落實和完善各類盡職免責制度。要強化對風險管理人員的管理,加大專業培訓力度,提升專業能力,加強日常考核,壓實各級主體責任,坐實監督制衡,夯實各級機構和人員的風險管理職責。要優化風險管理系統功能,推進智能風控與人工經驗相結合,強化評級管理,提升數據質量,加大大數據應用。同時,商業銀行還應強化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和國別風險等方面的識別和監測,做好壓力測試和限額管理。
(二)有效提升風險抵禦能力。面對後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的複雜形勢,商業銀行更應體現出責任擔當,積極通過多真實暴露、多核銷處置、多計提撥備等方式防範風險。首先,商業銀行應積極落實國家監管政策,抓實做細資產分類,真實反映風險底數。其次,商業銀行應綜合使用多種手段,在強化清收、重組、抵債的基礎上,加快核銷和批轉,做到能核盡核、應處置盡處置。再次,商業銀行應未雨綢繆,切實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平衡好撥備計提與利潤增長的關係,提升自身抗周期波動的能力。
(三)積極防範灰犀牛風險和黑天鵝事件。2021年國際形勢仍將呈現動蕩變革的態勢,發達經濟體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財政金融刺激政策透支了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空間,導致全球熱錢暗流湧動,全球經濟增長面臨「大債危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著各國財政貨幣政策空間縮窄,全球流動性釋放大概率邊際放緩,國際股市、匯市、大宗商品、債市均可能步入高波動低收益狀態。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許多地區反覆,以及地緣政治博弈和極端民族主義思潮蔓延進一步加劇不確定性。商業銀行要強化對全球「債務危機」等「灰犀牛」風險的預判研究,做好應對準備,要堅持「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三性平衡,特別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做好資本規劃,多渠道補充資本,提升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商業銀行也要將個別企業、金融機構或金融產品陷入困境而觸發的「黑天鵝」事件納入風控模型,提前做好各項壓力測試,做好應對極端風險情況的各種準備。
加強成本控制的科學化和精細化
2021年,隨著國內經濟的進一步恢復,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並保持流動性適度寬鬆。但商業銀行負債成本的剛性又成為繼續降低融資成本的掣肘。從外部環境看,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和靠檔計息的存款創新類產品監管逐步規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納入監管體系,以及資管淨值化轉型均為商業銀行負債增長創造了條件。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強負債,特別是存款的成本管控。
(一)提升低成本結算性資金的獲取能力。商業銀行做好存款成本控制的關鍵在於夯實客戶基礎,增加低成本結算資金的沉澱。存款成本控制要切實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圍繞客戶的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通過場景化、數位化、線上化、體驗化的方式,豐富和完善客戶結構。例如,交易銀行可重點創新個性化、定製化的專屬產品和服務,做深做寬客群,重點延伸核心客戶上下遊企業,依託真實交易場景,接入客戶真實的支付結算需求,加大高黏性、低成本、廣客源的結算性存款沉澱;再比如,零售銀行應重點依託代發、信用卡客戶、資管客戶和個人貸款客戶的經營轉化,以場景獲客為渠道,強化長尾客戶的獲取和經營,在海量客戶基礎上獲取足額的結算性存款。
(二)要提高市場化資金的擇時和擺布能力。當前,以同業存單、金融債為代表的市場化負債是商業銀行負債的有益補充和重要來源。市場化負債的價格與貨幣市場資金和債券利率走勢密切相關,一方面受貨幣政策以及繳準、繳稅、財政存款投放、節假日取現等季節性因素擾動;另一方面,市場化負債行為往往具有同步性和順周期性,機構行為的一致性可能會進一步放大價格波動。商業銀行要提前對利率拐點做出預判,實施量價平衡擺布策略,在有效滿足流動性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控制負債成本。
加快推動商業銀行戰略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於商業銀行而言,積極推進包括輕型化、數位化和綜合化等在內的「三化轉型」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繼續深化輕型化轉型。我國業已形成以資本監管為核心的現代商業銀行監管體系,資本是銀行風險承擔的底線和「防波堤」,成為銀行日常經營管理中的硬約束,具有日益明顯的稀缺性。資本作為股東的長期投資,其回報水平反映了銀行的經營能力,受到股東的高度關注。股東往往會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銀行的資本補充施加影響。銀行要分別從總分行端,強化「九大能力」建設,不斷深化輕資本轉型。
總行端重點突出「四個打造」:1.打造強大的資管能力,既提升利潤貢獻,又強化客戶服務能力。未來居民財富積累,資管業務市場發展空間巨大;2.打造輕資本創收為主的信用卡業務能力。要依託消費升級,積極拓展信用卡輕資本收入來源;3.打造「投資+交易」能力。實現金融市場業務由賺利差向賺價差轉變;4.打造高資本消耗業務的轉移能力。要妥善推進市場化債轉股、股權投資、抵債資產等高資本佔用業務的規劃和部署。
分行端全面實現「五個培育」:1.培育具有強大服務中介功能的新投行能力。要搶抓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機遇,真正實現由「信用中介」向「服務中介」轉變;2.培育強大的客戶銷售與託管能力。加大產品代銷力度,實現穩定的託管輕資本中收;3.培育具有強大數位化支撐的交易銀行能力。商業銀行要做大做強支付結算,做輕做快交易融資,提升數位化轉型對業務發展的引領支撐;4.培育具有有效支撐流量經營模式的資產流轉能力。重點實現資本與資產的同步出表;5.培育資產質量及問題資產的經營能力。面對複雜的經營環境,商業銀行要全力以赴控制不良,降低對資本的消耗。
(二)加速推進數位化轉型。新冠肺炎疫情在對經濟社會造成巨大衝擊的同時,也倒逼經濟社會加快數位化轉型。抗疫期間形成的非接觸式交易和工作模式,對金融服務加快移動化、數據化、場景化、智能化、生態化、體驗極致化發展,提出了清晰而明確的要求。商業銀行應以科技賦能業務,將更多的科技元素融入業務全鏈條,加速數位化轉型。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比如,通過設立金融科技專項基金,建立IT創新實驗室等方式,促進新技術的應用研發和孵化;擴展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金融科技領軍人物;建立完備的數位化轉型物理設施和完善的數據治理體系,打造數據網絡平臺,提升數據資產的使用效率;推進數位化運營,實現業務對象、業務規則和業務過程的數位化、服務化,實現關鍵信息、流程、資源的全可視、實時感知預警、透明化調度和職能化決策指揮;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加大業務的數位化經營。公司銀行業務要依託數位化工具和手段,深化客戶的分類分層經營體系,提供實時有效的「線上+線下」一攬子綜合服務方案,通過提升線上化、智能化水平,促進對公業務生態化、場景化、一體化運營,切實提升客戶體驗;零售銀行業務要堅持以「價值創造」為戰略導向,以場景化為依託,實現批量獲客、客戶360度精準畫像、線上化經營和長尾客戶維護能力的提升;金融市場業務要運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提升量化和數位化交易支持能力;風險控制方面,要藉助金融科技打造職能風控體系,提升風險定價準確性,提高對偽冒欺詐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操作合規風險的監測和識別能力。
(三)加大綜合化經營力度。綜合化經營和業務協同發展是銀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依法合規推動銀行集團內金融機構協同發展,有利於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有利於滿足實體經濟在轉型發展不同階段的金融需求,有利於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當前,部門國內主流商業銀行成立了包括金融租賃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子公司,設立了海外投資平臺。後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面臨更多挑戰。資本充足率較高、公司治理完善、經營管理數位化運營水平高、資產質量優良的商業銀行將可通過併購等方式,進一步深化綜合化經營能力,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增強精益化資本管理能力
(一)強化核心一級資本補充能力。目前,大部分國內大中型商業銀行面臨市淨率低於1,市場估值水平偏低的情況,因此,實施公開增發、非公開發行引進戰投等手段補充核心一級資本難度較大,必須尋求創新方式進行補充。比如,支持持有銀行可轉債的國有股東提前轉股、高管層持股、探索「配股價格低於每股淨資產」下的配股模式等。同時,也可按照監管導向,合理平衡利潤留存比例,逐步緩解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壓力,提升銀行價值和抵禦資本市場衝擊的能力。
(二)強化多渠道補充其他資本的能力。截至2020年10月,商業銀行當年累計發行永續債4925億元、二級資本債5589億元,通過發行資本工具債券,有效補充其他資本。在監管積極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的環境下,商業銀行應繼續通過市場化方式發行資本類補充債券,如永續債、優先股和二級資本工具債等。
(三)強化內部資本精益化管理能力。在內部資本管理方面,商業銀行要提升資本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強化資本的稀缺性、有償性和可管理性理念,將科學的資本管理融入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銀行資本管理要強化信息科技支撐,提升資本穿透計量的能力,落實「實質重於形式」的監管要求,按照業務實質準確計量風險資產,強化對風險資產佔用的監測追蹤,減少超期風險資產的佔用。
(四)強化主動規劃和騰挪表內資本的能力。一方面,商業銀行要藉助輕資本化轉型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契機,持續打造資管業務的經營能力,兼顧利潤價值貢獻,為母行客戶經營提供強大支撐,滿足客戶的綜合融資需求,減少對表內資源的佔用;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堅持流量經營,通過常態化的資產流轉機制,實現表內資本、資金資源的有效騰挪,有效提升資本約束下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j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