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短語或句子並排在一起組成的句子。
用排比來寫人,能將人物刻畫形象細緻;
用排比來說理,能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
用排比來抒情,能顯得感情洋溢;
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形象生動……
(註:以上句式「用排比來……」本身就是排比句。)
恰當地運用排比,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地說明複雜的事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排比必須從內容的需要出發,不能生硬地拼湊排比的形式 排比句讀起來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增強演講的表達效果。
美國著名的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1863年的經典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就用了大量的排比,單只是讀演講稿,都能感受到那種熱情澎湃!
文中關於排比的描述有很多:在回顧了100年前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後,連用三個「100年後的今天」,表明「黑人仍無自由可言」;在提出這次黑人運動的目的後,又連用五個「現在是……的時候」的句子闡明現在是實現「自由和正義」的時刻。
接著先後用了五個「我們」、三個「他們」、五個「只要」,在演講即將結束時,演講者激情滿懷地傾訴,每段都用「我夢想有一天」起頭構成一組排比段,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令人神往,令人感奮。
緊接著用五個「一起」呼籲大家齊心協力爭取美好未來,最後足足用了九個「讓自由之聲從……響起來!」讓全場沸騰!
練習:試著給你的演講加上至少一個排比句。
附註: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