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給小夥伴們分享我的鋼筆淡彩--江南水鄉系列之五,也是這個系列的最後兩張。所用技法為鋼筆淡彩與寫意水彩的混搭。
第一幅名叫《輕舟一葉》。我在畫畫的時候,經常會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以至於忘了把繪畫的過程很詳細的拍下來,等一下從這個狀態中驚醒,才發現已經畫了很多。相信小夥伴們從我分享的繪畫過程中也感受到了這點,我以後會儘量把過程拍的詳細一些,方便小夥伴們參考。今天這幅畫只需要對近處的小山和小舟、船夫進行線稿繪製,遠山依舊不畫,不過對遠山沒有把握的小夥伴可以用鉛筆輕輕勾勒一下遠山的輪廓,但是不要用鋼筆勾勒遠山了。
這一步我本應多拍幾張,但是畫的忘了,現在按照順序羅列出各步驟的用色:
1、最遠的山可以用最淺的紫紅色或藍紫色掃一下,只在山頂部上色,然後用乾淨的清水筆向山腳拖色,於是越往下顏色就越淡。我這副畫的色調是藍紫色,所以遠山就用了偏紫紅色顏色,小夥伴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安排顏色。
2、第二層遠山我用了視爵的分層色「採桑子」,這個顏色是紫紅裡析出綠色,也可以嘗試先用紫紅色畫出山體,趁溼用飽和度不高的綠色點染在山頂,任其自然流動混色。
3、近處的三座山主要用濃淡不同的靛藍色,用佩恩灰也可以的,要點就是遠處要淡一點近處要濃一點,山的底部要比山頂顏色深一點,這剛好與遠山的繪製相反,遠山往往是山頂顏色濃一點山腳淺一些,這也符合我們肉眼觀察遠近山體的現實結果。
4、用很淺的藍紫色掃出水面顏色,八九分幹的時候用稍深的藍紫色在水面上掃出水波紋,用枯筆法最佳,枯筆法即筆頭水分非常少。
5、待水面幹透後,用很淺的靛藍色或佩恩灰給近處的山畫出水面倒影。
6、小船用生褐色或土黃色都可以,人物衣服等可以用靛藍色、熟褐色等,最後用靛藍色給小船畫出水中倒影。
待畫面完全乾透後,補充小花小草。
1、最底部的小石頭上,用藍綠色刷出小草的外形,半乾的時候用深藍綠色加深一下小草底部,增加點層次感。
2、左邊山丘上用深棕色調靛藍色畫出樹幹,換小筆蘸取玫紅色在樹枝上各種點點點畫出小花花,再用綠色各種點點點畫出小花間隱藏的小葉子,用剩下的玫紅色顏料在水面掃出這幾棵樹的倒影,用剩餘的枝幹顏料用枯筆法畫出樹下面的小草。
3、右邊稍遠處的山丘上依舊用深褐色與靛藍色混色畫出樹幹,為了區別左邊的樹,我把右邊的樹畫的粗矮了一些,樹上也是葉子多花要少一些,大樹畫完後,用比較淡的玫紅色輕掃水面畫出倒影。
4、最後用佩恩灰在天空畫幾隻飛鳥,這幅畫就完工啦!
第二幅江南水鄉名叫《水鄉人家》。這幅畫由於要畫建築,我怕自己畫的偏差太大,於是用鉛筆打了一些基礎參考線條,然後才用鋼筆畫的。這幅畫依舊是用鋼筆畫出近處的建築和小船,建築後面的樹木採用寫意畫法。
1、牆體用非常淡的藍紫色,或者在生褐色裡調一點紫色,多加水,畫牆的顏色。
2、房頂的顏色以靛藍色或佩恩灰為主,可以趁溼點入一點熟褐色,右邊的房頂只用了熟褐色、
3、遠處矗立的建築表面可以用一點淺淺的藍綠色,因為是掩映在綠樹中,會染上環境色,第一層藍綠色乾燥後,再用佩恩灰等顏色從上往下輕掃,加深一下牆面的質感。
4、前方的建築物窗戶和門用土黃色或生褐色,窗戶上的遮陽簾用淺一點的藍綠色或靛藍色,牆角的大青磚用深一些的靛藍色,畫的時候不要把每塊磚都填滿顏色,留出一點白色空隙會比較好看。
5、拱橋橋體用淡的藍紫色,橋的扶手磚塊用生褐色。
6、水面先用淺藍紫色輕掃,橋洞的透光部分可以不用掃滿顏色,待幹八分後用深一些的靛藍色輕掃水面形成波紋,靠近建築物的水面稍深一點,橋洞透光部分依舊不掃,但是加深一下橋身倒影,會凸顯出透光的圓形。
7、左邊的小船用熟褐色和藍紫色畫出,幹後在水面用靛藍色畫出小船倒影
1、換稍大的圓頭筆,先取黃綠色點點點畫出遠處大樹的基本色,再換樹葉綠點點點畫出筆黃綠色範圍稍小的葉片,再用深綠色在樹的底部點點點,還可以用藍綠色點染一下空隙部分,這樣樹葉的層次就有了。
2、用深褐色調佩恩灰畫出樹幹,電線桿和電線也是佩恩灰畫出的。
3、用剩下的綠色多加水,在水面上輕掃幾下,讓水面染上春天的顏色。
ok,這幅畫就完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