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關係】反思身份因素的作用:後冷戰時期的歷史問題與日韓安全關係丨國政學人

2021-02-11 國政學人

【作者】Ji Young Kim日本東京大學區域研究副教授。

編譯姚寰宇

校對李桐

審核王國欣

來源Kim, J. Y. (2015). Rethinking the role of identity factors: the history problem and the Japan–South Korea security relationship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15(3), 477-503.

【期刊】《亞太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是發表亞太地區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國際關係類期刊。該期刊於2001年推出,每年1月、5月和9月發行三次。該期刊關注的重點是:亞太地區的國家間關係、亞太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涉及亞太一國或多國的國際關係的一般問題和理論。

反思身份因素的作用:後冷戰時期的歷史問題與日韓安全關係

Rethinking the role of identity factors: 

the history problem and the Japan–South Korea security relationship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本文從身份因素(identity factors)的衝突與融合的角度為日韓安全合作面臨的難題提供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解釋。作者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身份因素對安全合作的影響要大於外部戰略因素(external strategic factors)。基於對1993年至1994年第一次朝核危機與慰安婦問題、1998年朝鮮飛彈威脅與2001年歷史教科書爭議以及2005年至2006年朝鮮核威脅與獨島/竹島之爭等三個案例的深入研究,本文從實證的角度考察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身份因素對於日韓安全關係總體格局的影響。本文的分析可以幫助了解日韓之間身份因素的作用,同時對展望未來區域安全合作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義。

Introduction

日韓兩國於1965年恢復邦交正常化,此後的三十年裡兩國幾乎沒有開展任何實質性的雙邊安全合作,直至冷戰結束後雙方才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增強互信。在面臨強大的外部威脅(如朝核問題)時雙方似乎暫時擱置了歷史問題來開展合作。但作者指出從一系列的指標和比較來看,日韓兩國的安全關係很難被稱為一種「合作夥伴關係」。在美國的領導下雙方極不情願開展真正意義上的「三邊合作」,而是將各自的承諾局限於與美國的雙邊合作中。從總體上來看,冷戰後日韓兩國的安全合作雖然表現出一定的數量增長,但在質量上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兩國的合作仍處於較低水平。

在解釋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時,如果不考慮歷史問題就很難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為了充分理解日韓兩國在安全領域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發展狀況,有必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取得數量級增長(quantitative progress)所必需的先決條件是什麼?導致日韓兩國安全關係總體停滯的原因是什麼?在我們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會不可避免地面對身份因素所佔據的中心地位,或在歷史問題的衝突上真實可知的解決辦法。因此,本文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身份因素對安全合作的影響要大於外部戰略因素。

Explaining unsatisfactory cooperation

2.1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

國際關係中各種學派都試圖對日韓安全關係的本質進行解釋,現實主義學派在安全研究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他們在解釋國家行為問題時主要依據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現實主義學者認為,來自朝鮮的安全威脅迫使日韓兩國在後冷戰時期開展安全合作,然而其他的外部因素——包括美國在該地區的存在、對朝鮮威脅的不同認知以及中國不斷增長的實力則阻礙了雙方關係的實質性發展。

隨後作者詳細介紹了現實主義者對這三個外部因素的解釋。現實主義者將冷戰結束後日韓兩國缺乏安全合作的原因主要歸咎於上述的三個外部因素,但作者指出雖然這些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說得通但並不完善。

2.2觀念因素(Ideational factors)

在批判現實主義學者的觀點時,建構主義者在解釋國家行為時更注重國內政治制度、文化和身份認同。許多研究日韓地區的學者們認為,身份認同以及若干歷史爭議問題是影響日韓兩國關係的關鍵——歷史上的敵對互動構成了兩國間的相互身份認識,信任的缺失對兩國間的安全關係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二十世紀上半葉遭受侵略的歷史讓韓國人以受害者自居,並對日本懷有高度的不信任感、敵意和怨恨,韓國年長者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暴行仍歷歷在目,而這種仇恨也通過教育傳到了下一代。冷戰結束後,日韓兩國民族情緒高漲,韓國也逐步完成民主化進程。韓國對日本有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這個大背景下,這種不信任通過兩國對日本帝國主義政策的不同解讀而產生的爭端中表現出來。這些「歷史問題」包括慰安婦問題、教科書問題、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以及獨島/竹島領土爭端等。這些爭端不時在日本民眾中激起反韓情緒,也同樣的加深了韓國人對日本的不信任感——這也阻礙了日韓兩國安全關係的實質性進展。這種以身份認同為中心的做法體現了社會歷史因素的重要性,也更好地解釋了後冷戰時期日韓兩國之間安全性質的根本性質。

作者指出,雖然這些學者承認歷史爭端對日韓關係產生的負面影響,但他們也同樣傾向於認同現實主義者的有關「日韓安全關係受到了來自朝鮮的外部威脅的影響」的觀點,這就使得他們的觀點有些折衷——他們沒有更多注意開展安全合作的必要先決條件,而這種合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者身份衝突狀態的變化。此外,很少有學者採用實證證據來分析歷史爭端對日韓兩國安全關係的影響程度,尤其是未能通過實證驗證身份衝突產生的政治影響是否真正取代了合作應對共同外部威脅的動機。

而作者認為,歷史問題地位的變化是影響兩國安全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即雙方安全關係的進展和破裂都可以用歷史問題上的身份衝突的動態來解釋。作者的論點著重強調了韓國國內的政治動態,而較少強調日本的政治動態。日本在1991年海灣戰爭後進行了政策轉變,這種轉變體現在了日本軍隊在亞太乃至全球範圍內所承擔的擴張性的角色上。所以根據新政策日本在該地區的戰略重點是促進和加強與韓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是雙邊合作。因此,日本的政策可以被視為是一個常量,並傾向於增進與韓國的安全關係。

兩國安全關係取得進展或者中斷往往是由於韓國國內的輿論變化造成的,而這種輿論變化極易受到歷史問題的影響。其變化模式如下:當用政治解決歷史問題從而創造相對友好的外交氛圍時,兩國的安全關係趨於改善;反之,當日本的保守派政客推行民族主義的政策和言論時往往會導致混亂——而韓國媒體以挑釁的口吻報導這些政策時往往會煽動韓國公眾對日本的反感情緒,而當民間組織發起公開抗議並裹挾著韓國政客採取對日強硬政策時,騷亂則會愈演愈烈。最後,韓國國內最初的溫和派政府和政客會主動對日採取強硬措施。簡言之,如果日本引發了兩國的身份衝突(identity conflict),那麼韓國實際上將會把衝突燒向安全政策的舞臺。

隨後作者通過三個案例來解釋驗證了自己的結論。

‍‍‍‍‍The Japan-South Korea security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

‍‍

3.1第一次朝核危機與慰安婦問題(1993年-1994年)

作者首先回顧了第一次朝核危機的經過。面對朝鮮核威脅,在日本對慰安婦問題作出讓步之前兩國的安全合作也只是迫於美國壓力而流於形式。而且兩國元首起初都將慰安婦問題作為雙邊關係最關鍵的議題,這也被媒體輿論大肆報導。直到1993年的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河野洋平發表的「河野談話」和時任日本首相細川護熙對侵略戰爭進行道歉後雙方才在朝核問題和安全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歷史問題的解決是1994年日韓兩國進一步發展安全關係的先決條件,韓國公眾對日本敵意的減少也為1994年中期以來的新的安全發展創造機會。但是作者指出,安全合作的水平僅僅是為了顯示兩國上升的友誼水平,上升後的安全合作水平也只是達到了日本與其他鄰國(包括曾經為敵的中國和俄羅斯)早已達到的程度。雖然日韓兩國1994年期間在安全關係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這些進展既沒有實質也不及時——這也不能充分支持現實主義者日韓兩國為了應對共同面對的來自朝鮮的威脅而進行安全合作的論點。

3.2 1998年朝鮮飛彈威脅與2001年歷史教科書爭議

在日韓兩國於1994年開始軍事交流和建立互信措施後,韓國和日本之間的安全關係一直保持穩定到1997年。然而在1998年到2000年,兩國在安全關係上又取得了一個重大進展——1998年雙方啟動了第一次日韓安全對話(the first Japan–South Korea Security Dialogue),建立雙方陸海空軍事熱線,並在1999年進行了聯合搜救演習(SAREX)。

現實主義者認為1998年的朝鮮飛彈威脅是推動這些新的安全合作的重要動機,然而通過細緻的探究會發現,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的外交政策才是主要原因——該政策的重點是與韓國鄰國建立合作環境以獲得國際社會對朝韓和解的支持。為實現這一目金大中總統試圖通過《日韓夥伴關係宣言》來解決與日本的歷史問題。《夥伴關係宣言》標誌著日韓兩國之間歷史性的和解。通過這一宣言也增強了兩國的互信,為1998年以來的安全合作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然而由於日本歷史教科書引發的爭議使得日韓兩國的安全關係在2001年經歷了嚴重挫折,為了表達對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的抗議,韓國採取了包括暫停聯合搜救演戲、禁止日本海上自衛隊訓練艦隊停靠仁川港、暫停每年舉行的防務峰會和日韓安全對話等一系列措施。日韓兩國安全關係的倒退花費了多年才得以復原,而這一事實證實了身份衝突的中心地位是日韓安全關係的關鍵驅動力。

3.3 朝鮮核威脅與獨島/竹島之爭(2005年-2006年)

2005年至2006年由於朝鮮的飛彈試射等問題使得東亞地區再次經歷前所未有的安全緊張。這段時期朝鮮造成的軍事威脅足以促使日韓進行安全合作。事實上日韓兩國也承認了合作的必要性,並承諾要進行雙邊合作。然而這段時間的合作幾乎沒有實現——這又是由於歷史問題(特別是獨島/竹島領土爭端和後來的歷史教科書問題)主導了雙邊關係並對雙方安全合作產生了負面影響。隨後作者詳細回顧了這次事件的經過。

總言而之,2005-2006年日韓安全受到歷史問題的嚴重阻礙。2007年小泉純一郎內閣被安倍內閣取代,雙方開始恢復大部分的軍事交流和雙邊會晤。日本和韓國在2007年開始了新的工作級別防務對話。從那時起日韓兩國之間的安全關係似乎已經恢復到正常。然而當2009年獨島/竹島爭端因日本歷史教科書的批准和日本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對島嶼宣示主權再次發生時,雙邊關係也再次惡化。獨島/竹島問題仍然是阻礙雙邊安全關係發展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本文通過對幾個歷史問題引發的激烈外交爭論論證了身份衝突(identity conflict)是造成日韓兩國衝突的關鍵因素。歷史問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韓國民主化進程後成為了雙方之間十分嚴肅的雙邊議程,並嚴重影響了日韓兩國後冷戰時期安全關係(即不穩定、跌宕起伏、低水平的安全合作)的本質。作者指出,鞏固日韓之間的合作行為對於維繫在美國的領導下的東亞地區集體安全體系至關重要,並可以以此確保地區的安全穩定。因此美國和日韓兩國的領導人應該做出真誠的努力來幫助日韓打破歷史爭端的僵局並建立新的互信基礎,而不是僅在危機時期才簡單的重複三邊合作的花言巧語。這可能是東亞地區走向真正的多邊合作的第一步,也是實現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的途徑。

相關焦點

  • 日韓半導體爭端一年後摩擦再起,兩國關係再陷「戰後最差」?
    共同社稱,如果韓國變賣日企資產,日本予以反制,日韓關係將惡化至二戰後最差局面。「戰後最差」、「史上最壞境地」、「建交以來最糟局面」,近兩年來日韓關係被頻頻冠以這樣的評價,二戰強徵勞工案的糾紛是矛盾升級的核心之一,雙方糾纏不清,恐陷入報復的惡性循環。
  • 日韓之爭只因歷史問題難解?美日韓四年來的政局變動才是關鍵
    歷史問題說到底還是現實的政治外交問題不少分析認為,日本此舉是針對「勞工賠償問題」採取的報復措施。所謂「勞工賠償問題」,是2018年10月至11月,韓國大法院(最高法院),兩度判決日本企業對其強徵的韓國勞工給予賠償。但日方認為,根據日韓兩國1965年邦交正常化時籤署的《日韓請求權協定》,韓國勞工的請求權問題已經解決。
  • 日韓貿易戰最新消息_日韓貿易戰原因-跨境電商雨果網
    爭端背景:1950年代開始,美國為了構建以日韓為基地的東亞冷戰格局,一直在日韓之間斡旋,希望兩國關係正常化,但由於日韓之間舊仇太深,談了十幾年也沒有進展。一直到1965年,經過13年的談判, 日韓兩國終於達成協議:日本通過向韓國提供無償、有償的經濟合作資金解決財產請求權問題。
  • 美日韓三角戀長不了,美撤出衝繩赴韓修基地,日韓當冤大頭搞內訌
    美國在東亞擁有大量基地與駐軍,以此建立了美日韓攻守同盟。雖然美國對這個同盟很看重,但私底下日韓卻一直不對付,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能對兩國一視同仁,造成了堪比虐心偶像劇的「東亞三角戀」。近來美日韓三國關係又出現了狗血劇情。
  • 日本開了「水龍頭」,韓國民意出現轉變:日韓關係迎來拐點?
    日本經濟產業省在審查後判定,這些貨物不存在被用於軍事裝備的風險,因此只用一個月就批准了申請,比標準的90天審查期有所提前。作為回應,韓國政府也推遲了將日本踢出白色國家名單。此前一個多月時間來,緊張的日韓關係不斷升級發酵,日本步步緊逼毫無退讓之意,卻在此時微微放緩稍有克制。
  • 日韓貿易摩擦的根源與出路
    圍繞出臺「管制」的原因,日韓有不同的說法。韓國認為日本這是在經濟報復,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7月16日再次解釋,「這是出於安全保障的適當的出口管理」,而非報復措施。究其實質恐怕有兩個根本原因。其一、關於日企賠償二戰韓國勞工問題,日韓存在爭議。
  • 講稿|牛軍、王棟: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
    期):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嘉賓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牛軍教授與王棟副教授。這段時間當然非常重要,例如臺灣問題上的「一個中國」共識,都可以追溯到尼克森訪華時期,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後在建交上達成的一個基本條件,是中美關係正常發展的基石。從學術界的研究來講。大量研究文獻都集中在1969年後,特別是1971年基辛格訪華後,這個階段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 日韓貿易摩擦,背後是兩國對美國離心力加劇!川普還在觀望,美國...
    這是韓國對此前日本一系列對韓出口限制措施的反制措施,日韓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的態勢難以避免。日韓貿易摩擦是近年來兩國關係持續惡化的結果,兩國關係的惡化除了慰安婦、強制徵用勞工等歷史問題的影響,更是朝核問題出現重大轉折、日韓外交博弈、美國調整亞太同盟政策等深層因素互動的結果。自2018年初朝核問題從緊張對峙轉向密集對話接觸以來,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出現了重大轉變。
  • 日韓關係趨冷,但日本年輕人仍熱衷學韓語
    日韓圍繞前勞工訴訟問題等的對立日益加深,但另一方面,學習韓語的日本年輕人不斷增加。在日本,韓國語能力考試(TOPIK)的報考者以10~29歲為中心不斷增加,2019年達2.7萬人,10年時間裡增至2.6倍。開設韓語課程的大學和專門學校的報考者也出現增加。被稱為K-POP的韓國流行音樂等似乎成為學習韓語的契機。
  • 趙儒南:近期日韓爭端中的經貿表現及對東北亞地區經濟的影響
    引子2019年,日韓兩國爭端經歷了由二戰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向更加現實的經貿摩擦轉變的過程,日韓兩國彼此互設貿易壁壘的行為給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局勢穩定帶來了極大的損害,不僅造成了超過80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更是給以全球微電子技術生產鏈為首的產業鏈帶來了不可彌合的傷害
  • 撮合日韓合作?美國怕是要失望了……
    日本政府消息人士11月27日透露,作為棄用陸基「宙斯盾」飛彈防禦系統後的替代方案,日本政府打算新引進2艘「宙斯盾」艦。有美國專家表示,為最大限度提高新系統部署的有效性,在日美防務合作的基礎上,日韓兩國的飛彈防禦部隊也應該進行深度整合。
  • 國防部:日韓軍保協定給東北亞添亂
    原標題:國防部:日韓軍保協定給東北亞添亂據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在11月30日舉行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就軍隊改革、中柬聯訓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楊宇軍說,根據中柬雙方達成的共識,兩國軍隊將於12月11日至26日在金邊舉行「金龍-2016」人道主義救援減災聯合訓練。
  • 【汙名管理】國際關係中的汙名管理、越軌身份、規範與秩序 | 國政學人
    他對汙名化的研究對於理解國際規範和國際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建構主義學者也受到了戈夫曼的啟發。眾多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使用汙名理論分析失業者,變性者,移民和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困境,反映出一種複雜的歧視和應對策略。在種族,精神疾病,愛滋病毒/愛滋病和殘疾等問題上,汙名常常造成物質不平等並通過歷史偏見和排斥固定下來。任何身份,屬性或行為都可能被汙名化。
  • 從大國戰略關係、歷史和現實因素進行分析
    冷戰結束後,雖然美俄兩國對於自己的核儲備有所削減,但核威脅思想依然是大國之間戰略走向的重要指導,核武器也是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的基石。 基於大國戰略關係、歷史和現實因素的考慮,中國適當增加核武數量是符合國家安全需要的做法,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 沈志華:歷史的轉折——美蘇冷戰起源的經濟因素
    近年來,中美兩國的關係進入了一個非常微妙的時期,這也是兩國自關係正常化以來經歷的較大的轉變。許多人質疑,中美兩國的關係是否已經進入到前所未有的階段?兩國關係又將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2020年6月10日,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歷史研究院和大夏書院聯合舉辦了世界歷史高峰論壇,邀請到了研究冷戰歷史的著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周邊國家研究院院長、世界歷史研究院院長沈志華教授作為主講嘉賓。
  • 趙學功: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隨著雙方經濟實力的變化, 美日關係也進行了相應調整。20世紀80年代, 美國進一步強化了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冷戰時期美日關係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作與衝突並存。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 雙方的貿易爭端不斷, 但這種爭端並未影響到雙方同盟關係的發展。冷戰時期, 日本是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戰略前哨。
  • 2020日韓(青島)進口商品博覽會:打好「日韓牌」,暢通「雙循環」
    地處東聯日韓、西接上合的重要連接點,城陽有著對日韓開放的天賦基因和傳統優勢,2020年,深度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肩負著更大時代使命的城陽區,正勇當青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急先鋒」,不斷創新日韓牌打法,擴大日韓「朋友圈」,全力搶佔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先行區高地。
  • 2020日韓(青島)進口商品博覽會:打好「日韓牌「,暢通「雙
    地處東聯日韓、西接上合的重要連接點,城陽有著對日韓開放的天賦基因和傳統優勢,2020年,深度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肩負著更大時代使命的城陽區,正勇當青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急先鋒」,不斷創新日韓牌打法,擴大日韓「朋友圈」,全力搶佔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先行區高地。
  • 日韓關係惡化影響旅遊業 近七成韓國遊客取消赴日遊
    來關注韓日關係惡化對旅遊業造成的影響。據日本共同社13日援引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的調查結果報導,受雙邊關係惡化影響,最近,有近7成韓國遊客取消了去日本旅遊的計劃。在被問及取消赴日遊的理由時,有93.2%的人回答稱是因為「韓日關係惡化」。此外,只有36.1%的受訪者表示,若關係改善會想去日本旅遊。受韓國遊客減少赴日遊的影響,連接韓國與日本的航空路線收益大幅下降,相繼停運或減少航班。韓國從12日開始中秋節假期,但赴日遊十分低迷。
  • 韓方疑日本「降級」駐韓大使,日媒:安倍不信日韓關係五年內會改善
    安倍晉三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李木子 攝「美國通」富田現年61歲,1981年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外務省工作至今,先後擔任日本駐韓國、英國、美國大使館公使日本《日經亞洲評論》3日報導,由於日韓地理位置接近,駐韓大使比其他大使回國匯報更頻繁,對韓政策由東京中央政府作出。比級別富田的前兩任,即長嶺安政和別所浩郎就任駐韓大使前出任外務省外務審議官。外務審議官是外務省官僚、即公務員所能達到的次高級別,低於事務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