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奮鬥我幸福】
山東青島萊西市南墅鎮青山村村民呂秀芹:
城裡開個特產店 鄉親市民兩頭連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採訪整理
我叫呂秀芹,今年53歲,是山東青島萊西市南墅鎮青山村人。3月26日,天剛蒙蒙亮,我就被從濟南趕過來的客戶打電話吵醒,今天要陪他們去30公裡以外的馬連莊鎮收購甜瓜。剛上市的頭茬瓜,數量有限,客戶都想搶在清明小長假上市,儘管是20多元一斤,仍然是「一瓜難求」。一上午去了好幾個基地選瓜,終於為這位老客戶湊齊了1000斤的訂單。看著客戶付給的兩萬多元貨款,瓜農們臉上樂開了花,我的心裡也樂開了花。
我的家鄉自然環境優美,原生態的土特產極其豐富。早些年,山村經濟極其落後,村民日子過得窮苦。「大青山,山連山,村村都有光棍漢;貧困戶,一大片,要想掙錢難上難。」這是過去流傳在我們老家的順口溜。
改革開放後,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離理想中的富裕生活還是有些差距。那時候我就常琢磨,怎樣才能讓自己和家鄉的村民都富起來。2008年,我參加了一個同學聚會,聽同學說地瓜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裡很走俏,價格能賣三四元一斤。我當時就想,我家鄉是山區砂質土壤,種出的紅地瓜既好看又好吃,肯定能受歡迎。回家後,我便在承包地裡種了3畝優質品種地瓜。當年收了兩萬多斤。但是因為沒有知名度更沒有銷售經驗,種出來的地瓜根本沒人要。最後除了凍爛的,剩下的不得不以3毛一斤的低價賣給了一家養豬場,賠了好幾千塊。
甜甜的地瓜幹、本地小公雞、自釀槐花蜜、香椿、黃花菜、山雞蛋……我的家鄉有這麼多質優價廉的土特產,咋會沒人要呢?那段時間,我輾轉反側苦思冥想,我堅信自己家鄉的土特產裡一定能刨出「金疙瘩」來。於是,我決定走出青山村,靠努力奮鬥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2009年冬天,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籌了20萬元,來到青島市區,開了一家名為「大萊西土特產」的專賣店。我把萊西當地農家各種綠色環保的土特產都匯集在店裡,原汁原味原生態,特產店吸引了眾多城裡人光顧。
剛開業不久,我就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教訓。萊西市官道村的小米因色澤金黃、黏稠味香而聞名,隨著訂單的增加,出現了供不應求現象。沒想到有幾位供貨的農戶以次充好,把一些非官道村小米摻在了包裝禮盒中,客戶驗貨發現後將800箱禮盒全部給退了回來,我一下子就損失了5萬元,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客戶的信任。
這件事以後,我深刻地意識到必須堅持貨真價實,必須堅持綠色發展,這才是掘金土特產的「法寶」。此後,我成立了青島「萊特」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與種植戶約定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完全按照生態種植模式生產,從而護住了「官道小米」這塊牌子。
哪裡跌倒哪裡爬起。我讓姐夫李成好試種了6畝有機地瓜,還幫助他註冊了「呂大薯」商標。後來,李成好還開起了微店,手機接單、網上付款,城區送貨上門。如今,「呂大薯」烤地瓜聲名遠揚,一個烤爐一天能烤200斤地瓜,收入1000多元,客戶常常要排隊搶購。
2011年1月,我的第二家「大萊西特產城」開業了,這次完全按照原生態的風格進行裝修,產品也涉及萊西市多個鄉鎮的200多個產品。凡是進店的特產我都要進行個性化包裝,並挖掘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比如,我的祖輩流傳著用嫩薑做蜜餞的手藝,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前年,我聘請食品專家不斷改進工藝,並註冊了「姜和堂」商標,藉助網際網路,我開了淘寶店,「姜和堂」不僅銷往青島、北京,還遠銷到了美國和日本等地。
一頭連著鄉親,一頭連著市民,這份責任讓我做事十分用心。如今,我不僅自己富裕起來,還帶動家鄉農戶每年銷售1000多萬元的農產品,不謙虛地說,家鄉振興,也有我的一份微薄之力!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40多歲才開始創業,打拼了快10年,流過汗流過淚。但生活不會辜負一個努力奮鬥的人,先嘗遍苦辣酸甜,你最後才會知道幸福的真正滋味。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29日 04版)
[責任編輯:潘興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