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本報上期(11月29日)「經濟訪談」版推出「用傳統文化重塑儒商精神」特別報導。本期我們邀請企業家繼續參與這一話題的探討。
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講述
參悟中華文化,超越蘋果設計
——「過去IT產業的人設計產品,往往從技術出發,對設計思維的理解不夠徹底。好的設計一定要從消費者的欲求出發,所有創新的源頭要從人開始。」
「士、農、工、商」,古代中國是把「商」擺在最後的,認為商是一種小道。現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大家對「商」變得非常重視。因為人們馬上看到市場經濟有很厲害的地方,大家很快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這無可厚非。現在從整個世界來看,應該讓「商」回到應有的地位。正確的商道對整個世界經濟、整個人類的幸福,是蠻重要的。但我們在利用這個好的發展趨勢時,不要昏了頭。要知道「商亦有道」。企業追求利潤的同時,要真正讓消費者和員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這個指導原則下,只要是君子之爭,只要走正道,怎麼競爭都不過分。這就是中華文化裡「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果走偏,人性的貪婪就會跑出來,所以中華文化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非常好的指導原則。
用東方智慧彌補西方的短視
其實,東西方文化都有很好的東西和不好的東西,我們要去蕪存精,將二者的精華融合在一起,形成很好的互補。西方哲學本質上是心物二元論的觀念,將唯心與唯物分得很開,它的精華是比較唯物的方面,非常重視效率、重視法制、重視分析,把很多東西弄得非常細,這也是為什麼西方科學領先的原因。這方面是值得中國去學習和追趕的。但西方哲學的問題是,太過唯物、太過短視會帶來功利主義。而中華文化融合了儒釋道的精髓,注重心物合一,就是心和物是分不開的,你做事的時候,心也在那裡了,道已經在那裡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更偏重人本,偏重道德,還要謙遜。就像《易經》裡的乾卦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說,要謙虛,要有危機意識,要不斷一直往前看,看到整個大趨勢。這就可以補充西方太過短視的缺點,使企業真正做出有長遠考慮的決策。同時應看到,中國文化裡的人本很好,但有時太過人治也不好,需要吸收西方法治的好處。
因為特殊的歷史命運,臺灣有比較多元的文化。一方面,臺灣的中華文化沒有被破壞過,一直保留得很好。另一方面,臺灣歷史上曾被荷蘭、日本侵佔,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響。同時,臺灣市場小,很多臺灣企業很早就參與國際競爭,因此,一些臺灣企業在融合中華文化與西方管理哲學方面做得不錯。華碩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努力。現在華碩的商道是我大概20多年前寫下來的。華碩企業文化的DNA概括為「華碩五德」(謙、誠、勤、敏、勇)、創新惟美、崇本務實、精實思維。華碩的經營理念(商道)是:人本、正道、品質、奉獻。中華文化很重視人本,所以我們把人擺在第一位,要培育員工,還要對人類貢獻。而談到品質追求,又有西方的管理哲學在裡面。
整個市場是所有主觀的結合
華碩企業文化DNA裡談到的崇本務實跟中華文化有很深的淵源。華碩包括我本人都是技術起家,我們認為一個工程師必須要崇本務實。本,就是要對理論技術架構有很深的理解。實,就是落實。如果你不能把結果真正落實,不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快樂的體驗,你就不能算一個好的工程師。我們為什麼覺得蘋果的產品經典?因為它的顧客體驗或者說設計思維是目前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把技術和設計融合在一起做得最棒的,甚至有人說他離開家後,有時會想念他的電腦。這就做到了崇本務實,從更深的根源裡也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過去IT產業的人設計產品,往往從技術出發,一談就談CPU多少,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全面性的設計思維。好的設計一定要從消費者的欲求出發,因為你所有創新的源頭要從人開始。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使用者的意會。」怎樣真正找到消費者的需求?這裡有感性和理性的東西。所以我鼓勵工程師去參觀巴黎家居展、米蘭設計展。工程師要去學設計,設計師也要了解工程的一些東西,這樣才能做出一個更全面的,既照顧理性功能,也照顧感性慾求的東西。最後你還要用到技術。如果你想讓產品很美很薄,還要把電池裝進去,就要用到西方追求極致的思想,通過先進的技術把設計理念融合在一起。
但現在大家對設計思維的理解又固化在蘋果上了,陷入一種盲目的抄襲,似乎沒有出現什麼能超越蘋果的東西。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把設計思維徹底融會貫通。就像你學書法,開始的時候,可能要學王羲之、柳公權,但最後你要破。其實,蘋果的設計思維展現的也只是設計思維的一部分,它也不一定完全把所有參數抓得非常對。要提高設計思維,首先你的品位要不斷提高。你多看好的東西,不好的就自然看不下去了。而在同樣的美學水準之下,也有偏好的問題,比如有人喜歡菊花,有人喜歡蘭花。設計師慢慢了解更多人的主觀偏好以後,就會變得客觀,才能掌握整個市場,因為整個市場是所有主觀的結合。如果大家都懂得設計思維的話,產品一定是百花齊放的。過去我們對設計思維、顧客體驗的理解程度只能達到1.0,今後應該超越蘋果達到2.0,這才是完整的設計思維。
早一點思考人生的意義
經常有人問我,身為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老闆,為什麼生活儉樸,坐飛機都坐經濟艙?談到如何看待財富,我認為,人生在世,應該好好讓財富發揮效用,去造福更多人,這才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真正的快樂不是往外持久的,不是從外在的物質那裡來的,而是源自內心的。你不往外持求,你的心就不會被物質所轉,你的心是可以轉物的。對一般百姓來說,他在沒有得到很好的物質享受之前,去思考人生意義似乎不現實,但我的體會是,即使是一個大學生,早一點思考人生意義,早點形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都是很有幫助的。
我在臺灣的大學做演講時鼓勵大家,從現在開始,就把人生的每一刻當作一種修行。雖然你還沒有真正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甚至你永遠沒有機會獲得足夠多的財富,你也可以慢慢領悟到小我跟大我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是大海裡的一個水滴,我們都在大海裡面。如果你體悟到其中的意味,就會學會慈悲,增長智慧。即便你的財富很少,但能用來幫助別人,那麼,你的人生意義一定超越一個有錢卻不懂得奉獻的人。▲(本文為本報記者張妮採訪整理)
企業老闆應「以德服人」
賀蓓芳
我是一個很典型的浙江商人,目的感非常強,只要為了生意,再苦再累我都有樂趣。然而,這種為了生意忙碌、為了利益奔波,其實是一種很盲目的狀態,也徹底地影響了我的家庭生活,讓我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但在華夏傳統文化學校學習之後,徹底改變了我的整個生活和工作狀態。
以前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很封建的,永遠在講求「君君臣臣」的等級,沒有真正的平等。然而,我在系統學習後才知道,社會的差異性是沒辦法避免的,真正的平等是指人格、道德上的平等。就像孔子,他雖然是平民,卻被人尊稱為「素王」,那是因為他崇高的德行已經超越了等級,他是以德行「稱王」的。如果我們都能以德服人,自然不會有不平衡的現象出現。
當今中國的企業為什麼在整體上沒有形成一種比較好的企業文化?主要是因為很多老闆沒有成為企業的靈魂,沒有像燈塔一樣照射著員工,這樣大家的向心力就不強。其實,對員工的教育、企業文化的培養,並不是只靠語言來完成的,更多的是用老闆的人格素養、處事準則來影響員工。我原來一心只在乎企業的利益,非常努力地去經營,但員工們會覺得,「那是老闆的企業,你再努力,賺得再多那也是老闆的錢。而我的工資只是公司大多數利潤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已!」這就導致員工心裡不平衡,又怎麼能踏踏實實地工作呢?學習傳統文化之後,我開始意識到德行的重要性。我開始發自真心地去關心企業員工,才忽然發覺——他們和我並肩作戰了這麼多年,我卻連他的家住在哪裡、孩子多大了都一無所知。這讓我生起很大的慚愧心。所以只要一有空,我就會跟他們拉拉家常,他們也能收到我發自內心的關懷。現在,無論是對客戶、員工、家人,我都多了一份感恩之心、珍惜之心。比起事業,與每個人相遇相知的緣分更值得我去用心經營。▲(本文作者為寧波市東葉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磨掉土豪習氣,改變管理方法
李曉鍾
我系統學習傳統文化已經4年了,對我的改變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雖然以前我在物質上還算比較豐腴,但總感覺內心並不那麼踏實。接觸到傳統文化後,我就像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傳統文化中儒釋道貫穿的精神是什麼?我的體會是:儒家的教化從孝開始,追求和諧與融洽的關係;道家講究的是要符合自然的規律來做事;佛家則講要廣行菩薩道,讓生命大幅度地往上提升,這是更高的境界。三家的思想雖然有區別,但其實是一體的,這讓我認識到:首先要把人做好,然後在這基礎上再談應該如何做事,最終在自利利他中實現生命的升華。這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以前,做企業多多少少會沾染上一些「土豪」習氣。而現在的我慢慢開始把這些東西磨掉了。如今,我基本上菸酒不沾,不忙的時候就喜歡看看書;和朋友客戶交流時,我也不像原來動不動就大吃大喝,不僅吃得比較清淡,還會以茶聊為主。
另外,以前我認為人際關係就是互惠互利,我對別人好,就一定希望他能回報給我什麼。但人只要是抱著「有求之心」做事,就會產生很多煩惱——如果你對我不好,我內心就很糾結,徒生很多想法。現在我的思維方式變了——我對你好是發自內心的,不希求你給我什麼,至於你會對我怎麼樣,那是你的事情。這樣想,我就少了很多煩惱。
漸漸地,我對企業的管理方法也變了,以前方法很西式,定目標、績效考核,把公司內部搞得非常嚴肅緊張。現在,我首先把每年要完成的目的達標取消了,我只有最簡單的要求,大家都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就一定有好的結果。神奇的是,自從我這樣實行了之後,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公司的利潤額、銷售額都沒有下滑,反而是增長的。大家在沒有很大壓力的情況下,反而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員工流失率每年只有1%到2%。祖先和聖賢的智慧,讓我身邊的一切都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改變。▲(本文作者為常州市萬麗隆印業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