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敗感往往令人不堪一擊,前幾天看到一個友友每天發一張表情圖,上面寫著「我是廢物」。不知道為什麼,看著看著就真的覺得我也要變成了廢物,索性就不再去看。心理暗示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思維意識,而這種潛在的意識很多的時候就直接導致了挫敗。
一個人可能會戰勝任何人,但往往最後卻輸給了自己。譬如,堪稱一代梟雄的西楚霸王項羽,身披堅執銳,一生中大大小小經歷了七十多場勝仗,但唯獨最後一仗敗北。勝敗乃兵家常事,但項羽卻暗示自己這一仗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人不可與天鬥,所以「固決死」的結果成了必然。
那麼,反過來講,戰勝別人也同樣可以通過這樣的心理暗示來實現嗎?細數起來,歷史上以少勝多、反敗為勝的戰役也著實不少,羅列起來有那麼一長串。這些戰役是如何做到絕處逢生的呢?其中隱藏了什麼竅門?是否還能指引而今的我們?
如下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任何一場勝利都並非偶然,尤其是在瀕臨落敗的前提下。想要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這一點心理暗示到底有多重要。
西楚霸王項羽做起事來就是霸氣十足,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確實如此。巨鹿之戰中楚軍只有幾萬人,卻把幾十萬的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九戰九勝,絕甬道,退章邯,虜王離,殺蘇角,涉間自焚……他是怎麼做到的?
蒲松齡的自勉聯上說「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句話就是說的巨鹿之戰。可見,「有志」是首要條件,心中篤定了信念之後,接下來就看怎麼幹了。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看到此處恍然大悟,項羽原來是這麼幹的!他破釜沉舟,自斷後路,然後率領眾兵將主動出擊,勇往直前而無所畏懼,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上陣殺敵。霸王的勇猛、果敢和信念在氣勢上就壓倒了無數敵人,而手下的兵將在他強大氣勢的帶領下也猶如打了一針興奮劑,士氣倍增,以一當十。
狹路相逢勇者勝,不僅要有勇往直前的決心,還要有說幹就幹的執行力。項羽的這種「勇」讓秦軍聞風而喪膽,讓各諸侯將領自慚而形穢。看來,強大的內心也可以勝過百萬雄師!
井陘之戰是「兵仙」韓信的傑作,這不光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神奇之戰,還是一場速戰速決的速度之戰。但在戰前,韓信的舉措不光招致趙軍的譏笑,就連自己的部下也都毫不信服。可為什麼這一仗能打得如此漂亮呢?
井陘號稱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又是天下九塞之一,其險要自不必多說,易守難攻,路窄大軍難行。假如趙軍真的用了廣武君的策略,堅壁不出,再斷其後路,那自然是必敗無疑。
但偏偏趙軍將領陳餘是個自大之徒,不聽用廣武君的謀略。韓信得知這一消息後,喜不自勝,自信已然勝券在握。他便是抓住了陳餘自大的這一弱點,既然險而難攻,兩軍又力量懸殊,那就只能取巧。你陳餘不是自大嗎?那好,就讓你再膨脹一下好了。
於是,韓信巧妙地設置了「背水一戰」的戰略方針,使萬人先行,對陣趙軍,身後就是大河。如此一來,顯然漢軍將自己置於一個十分被動的境地。趙軍見狀大笑不止,個個都覺得漢軍這不就是找死嗎?更何況區區萬人怎敢與二十萬趙軍匹敵?
果如趙軍所料,激戰過後,漢軍已然抵擋不住,拋旗棄鼓逃回陣地。趙軍乘勝追擊傾巢而出,勢必要將陣前的漢軍一舉殲滅。而趙軍的輕敵正中了韓信的下懷,漢軍正兵在前而奇兵在後。兩千騎兵在趙軍全軍出動後,迅速衝入其營地,拔旗易幟,佔領了趙軍壁壘。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在奪城時韓信又一次在心理上忽悠了趙軍,僅只一頓飯工夫便拿下了井陘。被動就一定要挨打嗎?所謂「鋌而走險,急何能擇」,所以為了活著,漢軍的士兵們一定會全力以赴,誓死相搏。
戰前韓信必勝的自信與戰後趙軍自忖必敗的沮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韓信把戰術與心理巧妙地結合起來,我想如果他生在當代一定會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心理學大師。
如果說項羽和韓信都是強者,以少勝多也不足為奇的話,那就再看看長勺之戰。在公元前684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對魯國發起了進攻。當時齊國和魯國在軍事上實力極其懸殊,可以說這一仗毫無懸念,必敗無疑,但奇蹟發生了!居然以魯國獲勝而告終,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齊、魯兩國相互毗鄰,戰事連年不斷,但基本都是以齊國得勝而告終。在長勺一戰前,魯莊公接見了曹劌,倆人經過一番激烈地辯論,最終得出要以「取信於民」為作戰基礎。曹劌覺得魯國雖然弱,但不能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只有這樣才可以一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莊公十年》
戰鬥打響,戰鼓如雷,齊軍聲勢浩大,但卻沒能迎來魯軍的對壘。直至齊人三鼓過後,曹劌才說到「可矣」,最後齊軍大敗而歸。魯軍不僅大獲全勝將齊軍趕出了邊境,還一雪前恥,舉國上下為之歡呼。
這一戰之所以獲勝,全賴於曹劌的審時度勢,適時出擊,做到了穩中求勝。既然弱爆了,就該先穩住心神、沉住氣,不可盲目出擊。慶幸魯莊公能夠聽取曹劌的策略,沒一上來就和齊軍針鋒相對,在追擊時也謹慎行事,沒有驕傲自滿。
如上三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所示,實力懸殊並不是必輸的標杆,如果通過合理以及巧妙的籌劃和布署,反敗為勝絕不只是夢想。如何籌劃?怎樣布署?其中的巧妙之處實戰家們大都玩兒的是心理戰術——強大自己內心的同時,削弱對方的心理。
而今雖沒有真刀真槍的戰場,但職場如戰場,只是沒有硝煙罷了。沒有兩軍對壘,也不必拼得魚死網破,但只要有人出沒的場合就有江湖。常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的呢?所以,在飄的過程中,不一定非要越挫越勇,但無論輸了什麼都不要先輸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