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6歲的楊化濤是鄭州《大河報》融媒體編輯部主任,15年前他在單位的一次活動中加入了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然而楊化濤在捐獻時並不是那麼順利,前兩次都是初配成功,但由於後來各種指標結果不相合,患者病情出現變化等原因,捐獻沒能成功。直到2017年5月他終於和一個8歲的白血病小女孩他配型成功,實現了捐獻。
當時楊化濤要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事引發了當地群眾和多家媒體的持續關注,捐獻時還進行了直播,有數十萬網友在線觀看。面對攝影師的再次到訪,楊化濤不好意思地說,其實已經有很多志願者做了同樣的事,自己只是河南省數百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中的普通一員,之所以得到這麼多關注,大概是因為媒體人的身份。
平時,楊化濤和同事經常探討,非親緣人群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率僅為四萬至十萬分之一,所以當「機會」降臨時,任何人都會挺身而出,他還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述捐獻知識,引領更多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作為一名記者,楊化濤平時在採訪中也接觸過一些白血病人,看到他們因找不到合適的配型,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而陷入絕望,心裡也非常難受,這次自己能有機會給予他們實際的幫助感到特別欣慰。
當時在配型期間,白血病小女孩由於病情轉移曾一度放棄移植計劃,後來病情穩定才又繼續實施,心細的楊化濤為了鼓勵這個孩子,他在配型前特意把自己的頭髮也剃的很短,為遠方的小女孩加油打氣。
在同事和朋友的眼中,楊化濤為人處世善良有擔當,在家人眼中,他是一個知冷知暖的好丈夫,好父親。當他的妻子張莉當時得知丈夫要進行捐獻後,始終給予丈夫理解和支持,11歲的女兒也以爸爸為驕傲。
身為一個媒體人,楊化濤平時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只要在家總會親自下廚給家人燒上幾個可口的飯菜。
在捐贈後,感情細膩的他在日誌中對未曾謀面的小女孩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你不必覺得欠我什麼,願各自保留一段珍貴的記憶,在今後的生活道路上,心懷感恩,勇敢前行,把永遠的牽掛和祝福埋在心間……山高水遠,不必相見。」他對來訪的攝影師說,捐獻已經有一年了,病魔給孩子和她的家人帶來了太多痛苦,希望她現在能健康,平安就好。攝影\黃音 編輯\蘇瑞 更多內容請關注百家號攝客微刊。